对外汉语教材供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020-06-04 02:28
关键词:供给汉语教材

梁 宇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00029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一、引言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基本保证。语言教学对教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教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更加直接。因此,教材及教材研究在语言教学领域也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及意义。中山大学全球汉语教材库至今已收录了国际汉语教材17,800 余册/种[1](P125-135),汉语教材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在教材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教材不满意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教材同质化、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既反映了教材数量与质量的反差,也体现了教材供求关系的脱节和矛盾。

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材与海外汉语教材共同构成国际汉语教材的集合。据统计,1980 年到2004年,20多年间发表的关于教材研究方面的论文有350余篇[2](P100-106);2005年到2015年,10年间有603篇教材研究的论文发表,[3](P55-62)[4](P131-137)[5](P94-98)[6](P146-148)[7](P100-107)朱志平、盛泽元、毛新雯、张会、邵明明等学者也做过类似的综述研究。从中可以看到,教材研究的数量显著增加,其中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占大部分。在研究内容上,教材编写质量逐渐成为教材研究的重点。

二、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需要适应新时期语言教学的变化

在国际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特点突出表现为: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倾向更加明确,交际练习、任务活动、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词语、语法、课文教学的设计,都十分重视调动学习者参与和表达,在用中学;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从控制性到半控制性,再到开放性的操练活动环环相扣,更加注重活动间的内在联系;重视设定教学目标,强调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一致;普遍使用视觉化的教学手段,图卡、音视频、网络资源等广泛使用;课堂教学向课堂外延伸的做法受到普遍认可。①可以说,目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科学性和交际性。然而,现有教材能否适应这些变化,新一代教材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来适应教学发展变化的需要,是教材编写面临的问题。

(二)教材需要适应汉语教师队伍的变化

目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招生院校有373 所,在校生人数约6 万人(2016 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有147 所,在校生人数有1 万多人(2018 年);相关专业方向学术型博士培养院校有10 所。[8](P66-67)(P191-194)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相当明显。教师队伍中不断充实进来的新手教师虽然具有专业背景,但教学经验不足。教材如何为新手教师提供更多帮助,如何激发并保持年轻教师的教学热情来保证教材的使用效果,是教材编写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教材需要适应学习者需求的变化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2017 年共有48.92 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其规模连续两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64.85%,中国政府奖学金促使学历生人数逐年增长,文科、工科、管理成为热门专业。②据调查,留学生普遍使用社交软件,用汉语与中国学生聊天的占86.8%,70.7%的留学生愿意或者非常愿意与中国学生进行语音聊天,[9](P130-142)这成为近年来留学生语言生活的一大特色。由此可以发现,留学生人群在规模、来源国家、学习目的、动机、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改变,需要教材建设者认真分析,及时应对。

总之,汉语教材编写需要与时俱进。一线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最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针对一线教师的教材使用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可以为教材编写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依据。汉语教材的需求研究相对薄弱,现有研究以海外汉语教材[10](P240-250)[11](P12-16)[12](P65-68)、听力、商务等专项汉语教材[13](P142-146)[14](P89-95)[15](P17-25)[16](P7)的需求调查为主。本文拟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初步考察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材需求、供给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对教材建设提供一些建议。本文将教材需求(以下简称“需求”)定义为教师对对外汉语教材的要求和期望,体现在教材不同方面;教材供给(以下简称“供给”)定义为教师现在使用的教材的客观状况。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有129位教师填写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9份。

(二)问卷编制

本文采取自编问卷。问卷共三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10 项、教材需求调查30 项、教材供给调查30项。需求调查和供给调查的选项一一对应,目的是检验需求和供给的差异。调查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师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方法、结构、主题、难度、活动、文化、技能、趣味性、真实性、规范性、系统性、交际性、配套、购买、价格、培训等。答案采用5 度量表的形式。问卷发放前,在部分教师中征求意见并进行了前测,最终形成问卷。

(三)研究问题

1. 国内对外汉语教师对在用教材现状的满意度如何?需求度如何?“强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2.教材的需求和供给现状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呈现何种特征?

3. 上述两点对教材建设具有哪些影响?有何启示?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首先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 alpha 数值为0.955,在60个题项内一致性较好,统计数据的信度较大。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1.一线教师普遍呈现年纪轻、学历高等特点,存在教学年限短、课程任务重的情况。129 份问卷中,高校汉语教师81 人,社会机构汉语教师60 人,其中21 人兼为高校和社会机构的教师。填写人的年龄在30 岁以下的占70.5%,教龄在1 到3 年的新手教师占71.3%,其中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5%以上。在所教课型一项调查中有84.5%的教师教综合课(主干课),近56%的教师教口语课,教阅读课和听力课的也各有30%左右。也有14.7%的教师教写作课。③可见,目前国内的一线汉语教师呈现出年纪轻、学历高,但教学年限不长,承担的课程却很重要等特点。

2.在用教材品种丰富、选用分散。为了了解目前教材使用的一般状况,本文采取了开放性的调查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用的教材多达53种,其中使用比例较高的有6 种教材,如表1 所见。总体来看,第一,教材的选择余地很大。针对来华留学生及其他来华人士的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在我国已有60 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材成果。第二,尽管教材品种较多,但教师对教材品牌的认知趋向较为分散,公认的经典教材不多。第三,任何教学单位选择和更换教材都十分慎重,教学对象十分复杂,教学类型多样,选用教材也较为灵活。

表1 使用比例较高的在用教材(单位:百分比)

(二)教材需求与供给的总体考察

1. 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为全面分析教材各要素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本文借用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概念来考察教材30 个项目上需求与供给差异。经济学中供求关系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供求关系具有三种状态:供不应求(需求>供给)、供过于求(供给>需求)和供求平衡(供给≈需求)。为此,本文将需求与供给各项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发现除Q28(购买便利性)(t=0.5,p=0.62>0.05)、Q29(价格)(t=2.45,p=0.16>0.05)以外,需求与供给各项之间的差异都非常显著(p<0.05),28 项均表现出较大差异,且需求与供给的差为正数,表明需求显著大于供给,呈现为“供不应求”的状态,供给没有满足需求。

2.整体呈现“高需求、中供给”的状态。30 个需求项平均值为4.13(SD=0.78),相对总分值5 而言,平均值较高,说明教材需求度较高。30个供给项平均值为3.51(SD=0.83),说明教材满意度中等偏上。28个“供不应求”项目中,需求与供给各项之间的差异最大的有以下10项,如表2所见。这10项可称为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强需求”,也是教材建设较为薄弱的环节。“强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教材符合学生特点(Q5、Q6、Q7)、教材灵活性、趣味性、真实性、交际性(Q4、Q12、Q13、Q20)、配套服务(Q26、Q27)。

表2 “供不应求”差异前10项列表

(三)教材需求与供给的具体考察

1.在适配性方面,教材符合学习者情况成为教师首要关注点。教材适配性是指教材与一定教育环境之间的适应力和匹配度,包括教材与教学情境、教学大纲、教师和学习者的适配性[17](P38-44)。问卷调查了教材三方面的适配情况:符合教学理念(Q1,X-G=0.3)、教学目标(Q2,X-G=0.4);符合教师对教材便利性(Q3,X-G=0.5)和灵活性(Q4)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Q5)、汉语水平(Q6)、激发学习动机(Q7),如表2 所示。调查结果显示:较好,供求差异相对较小(X-G<0.5),灵活性方面供求差异较大,较弱,供求差异大(X-G>0.5)。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教师非常重视教材的适配性,尤其是教材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看来,这一点是教材好用与否的关键。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汉语教学原则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成为教材编写必须遵守的刚性原则之一。第二,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一些基本教学理念较为认可,汉语教学在国内高校和社会机构的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都比较明确,这很好地体现在了教材编写中。第三,教材提供的灵活性仍有待加强。教师使用教材不是照本宣科,教师需要教材提供多种选择和调整空间,利于他们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2.在整体设计方面,教材配套服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教材的整体设计是指教材的整体结构规划,如级别、体例、板块、版式、配套等。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教材呈现的教学思路和流程(Q8,X-G=0.4)、级别设置和各册衔接(Q9,X-G=0.6)、体例编排和联系(Q10,X-G=0.5)、版式设计(Q25,X-G=0.4)方面供求差异较小,较为满意,但是对辅助配套(Q26)、多媒体配套(Q27)供求差异较大,需求仍未得到很好满足,详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教师认为教材内部结构设计比外在版式设计更重要。第二,单凭课本自身已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辅助资源,而目前的教材研发在这方面与教师的教学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是教材编写与出版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在语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方面,系统性优于趣味性,语言知识优于技能训练。调查显示,第一,对外汉语教材中对语言知识的处理,无论是知识量(Q15,X-G=0.4)、系统性(Q16,X-G=0.3),还是注释和范例(Q17,X-G=0.5)都较为成熟,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这也是语言知识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表现。第二,虽然在语言知识的编排上能做到循序渐进,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Q12)明显不够,供求差异较大。第三,课文语言较为规范(Q14,X-G=0.5),但在语言真实性(Q13)上还需加强。第四,语言技能训练(Q19、Q20)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语言知识方面(Q15、Q16、Q17),可见,教材在语言知识教学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而语言技能训练仍有待加强,详见表2。当代语言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在使用中学会语言。教师对课堂活动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其中包括综合运用语言技能的活动,特别是交际性活动。因此教师在这方面对教材有明确的要求,而目前教材在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理想。

4.在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方面,总体不理想,融入其他国家文化存在争议。与语言教学内容相比,文化教学内容的各选项均值总体偏低。中华文化知识的丰富性(Q21,X-G=0.7)和文化知识的呈现形式(Q23,X-G=0.6)都不令人满意,这反映了文化教学内容编写方面的短板。包括其他国家文化(Q22,X-G=0.6)是在需求(M=3.4,SD=0.84)和供给(M=2.8,SD=0.95)两方面均值都最低的选项,目的语环境中的对外汉语教材,是否应该包括其他国家的文化,现用教材这方面状况如何,大家看法不一,持否定态度的人也不在少数。

五、讨论与建议

(一)以质量为核心,推动教材内涵式发展

自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持续了60 余年,教材数量逐年增长,成为支撑汉语教学发展的支柱之一。近年来,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留学生人数不断攀升。2018 年9 月中国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其宗旨是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也要从数量的增长向质量的提升转变。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下对外汉语教材选用混杂,教师对教材的满意程度总体较低,这都说明广泛使用、普遍认可的经典汉语教材依然不足,成为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提升教材质量可从供给的角度发力,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需求,甚至升级并创造新的需求。为此,我们应注重内容研发,突出优质品牌,延长精品教材生命力。及时修订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教材,适当延伸精品教材产业链,扩大精品教材的品牌效益,铸造经典教材。

(二)立足汉语特点,汲取学科研究营养

调查反映出,在语言知识方面对教材的学习优于技能训练,但在实际教材编写中,二者不可分割。全面提升教学内容编排的科学性不限于教材研究本身,更需要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撑。

教材编写的“本源”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和“学什么”涉及语言知识。目前教材编写的做法是,在继承以往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融入编者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材编写的理解。尽管如此,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如汉字、词汇、语法的科学分级、排序、复现等问题,又如“语文并进”还是“语文分开”?什么时候“分”?什么时候“并”?语音教学集中还是分散?集中多久?分散多长?等等。这都需要我们立足汉语言的特点,汲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养分,在教材编写中加以实践,在教材使用中加以检验。“怎么教”和“怎么学”涉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习得研究。教学理论研究要放眼世界,在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大平台上,勇于借鉴,在借鉴中融入汉语的特点,加以改造和创新。例如,教材中真实性语料的使用问题,可以借鉴真实语料教学理念,通过语用调查,整理可供参考的交际图式,用以规范教材的话语体系,提高语料真实性。

(三)明确文化定位,体现文化胸怀

调查显示,教材中文化内容比语言内容的满意度略逊一筹,对文化的层次、范围、呈现等问题仍模糊不清。为此,我们提倡以下几点。第一,应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类型确定教材中语言与文化的主次,语言课教材要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语言是明线,文化是暗线。文化内容服务于语言学习,科学控制文化内容的语言难度。第二,关注文化内容的贴合度、自然度和学生的接受力,文化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融入式与嵌入式呈现方式相结合,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结合。第三,文化内容应有助于提升外国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不仅认识古代中国,还要解读当代中国的社会风貌;通过汉语和文化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更要借助各国文化的展示和比较,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

(四)从学习者出发,优化教材教学内容

在“教”与“学”两个维度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更为重要。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都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该目标不应为“我想教什么”,而应为“我希望学生能够做什么”。通过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达成目标”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第二,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母语背景,选择和编排相应话题。第三,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语言生活”,包括他们在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利用真实、自然的语料,一方面加强课文、任务的“情境性”;另一方面提高对话、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和自然度,为“学以致用”奠定基础。第四,根据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特点,调整对话或课文长度、拼音和外文注释的方式、课文与练习的距离、语法点展示、讲解和练习的方式等。第五,活动设计遵循“三明治”原则:“上面的面包”是教师导入(布置任务和语言准备),“中间的馅料”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下面的面包”是形成性评价。“三明治”原则的核心是“面包薄,馅儿厚”,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第六,除了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一些灵活的设计,融入学习策略和技巧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五)以资源为导向,促进教材数字化发展

2018 年4 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我国将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在国外,可汗实验学校、虚拟学校、STEM 课程学校等各类未来学校也在探索“教育与技术相融合”的创新形态。[18](P57-67)围绕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深刻影响教育的现在与未来。这种趋势不可阻挡,汉语国际教育应顺势而为,统筹规划,迎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

本文的调查结果也反映了教师对教学材料资源化、数字化的诉求。在全球教育信息技术浪潮下,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应进一步向“资源”“数字”转变,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此,我们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有助于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的新技术。在语言学习中,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语言文化情境尤为重要。随着5G 时代的到来和富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不断优化,富媒体教材、VR 教材、AR 教材相继出现,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汉语、学习汉语将会成为现实。第二,个性化学习内容的定制和推送。大数据与认知计算技术的发展可以分析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学习水平、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行为等,为其定制并推送个性化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此应储备完整的、碎片化、素材化的汉语学习资源,解决碎片化知识的体系问题,便于知识的提取、拼装、组合、应用。第三,数字化教材的教学模式。目前教学平台、APP 应用、微信小程序等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在线教学、双师课堂、自主阅读、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如何利用数字化资源辅助教学?使用效果如何?还需要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验证。

注释:

①引自2015 年7 月靳洪刚教授在国际主流语言教学法高级讲习班上的讲话。

②教育部.来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EB/OL].(2018-03-30)[2019-11-2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29_331772.html.

③这一题为多选题,一般的教师都是教授综合课或者口语课外,也教听力、阅读或写作等。

猜你喜欢
供给汉语教材
学汉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