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传生,冯佳,刘晓琴,龚江,谭家万,金银环,夏生瑜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重庆 404100)
过敏性鼻炎亦称变应性鼻炎(AR),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痒、经常打喷嚏等。本病中医学称之为鼻鼽,多为感受风、寒邪气而发病。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造成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迁延难愈、并易复发,且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1]。
小儿过敏性鼻炎由于小儿体质的特殊性,让其成为临床上常见、多发、难治的小儿疾病之一,反复发作可引起小儿鼻窦炎、咽炎、哮喘等疾病[2],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等,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及成长。
目前西医对AR的治疗无稳定、有效的方法,且口服西药复发率较高,而中医治疗AR方法较多,如口服中药、推拿、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但这些方法或是治疗时间长、或是会带来一定疼痛,不易于患儿及家长接受,导致患儿依从性较差,加重病情。本研究旨在追求一种集“创伤少、操作简便、患儿依从性好”,且费用低、疗效好等优点的治疗方法。本课题组应用“改良的三伏天灸药方”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病例均来源于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17年门诊的过敏性鼻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分为天灸组40例、西药组40例和贴敷组40例。研究期间根据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实际统计病例数为100例,即天灸组34例、西药组32和贴敷组34例。
天灸组中男患儿20例,女患儿14例;年龄(8.24±3.525)岁;病程(3.15±2.20)年。西药组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11例;年龄(8.38±3.40)岁;病程(3.44±2.37)年。贴敷组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13例;年龄(7.88±3.36)岁;病程(2.97±2.10)年。各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编写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版)制定[3]。1)临床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及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 h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可酌情行鼻内镜和鼻窦CT等检查;3)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符即可确诊。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鼻鼽”的诊断依据制定。
1)本病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等症。2)起病迅速。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间歇期无喷嚏及鼻塞。可并发荨麻疹、哮喘等病。3)常因接触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有时环境温度变化亦可诱发。4) 鼻腔检查黏膜多为苍白,少数充血,鼻甲肿胀。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
分型:1) 肺虚感寒: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2) 脾气虚弱: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鼻黏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3) 肾阳亏虚: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类与分度标准[4]: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间歇性:症状小于4天/周或小于连续4周;持续性:症状大于等于4天/周且连续4周。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分为轻度和中-重度。轻度:症状较轻,对生活质量尚未产生影响;中-重度:症状明显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2)据中医分型诊断为肺虚感寒的患儿;3)据症状持续时间诊断属于间歇性的患儿;4)性别不限,年龄3~15岁;5)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
1)合并其他鼻部疾病的患儿;2)严重过敏体质的患儿;4)年龄3岁以下和15岁以上者;5)身体虚弱、贫血、发热,合并有严重先天性疾病等,以及智力、心理、精神异常的患儿;6)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儿。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入者;2)纳入后,受试者依从性差,未能按设计方案完成试验者,或有明显的干预因素影响疗效判定或安全性判定者;3)试验期间因各种因素而未能完成整个临床试验方案者;4)试验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其他意外事件,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5)试验期间病情恶化,有可能发生危险而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患者。
2.1.1 天灸组
应用改良药方贴敷治疗。药方组成:白芥子、细辛、荆芥。取穴:大椎穴和双侧风门穴、肺俞穴。用物准备:改良药方、冰片、温水、防过敏3M医用胶布。操作:按10∶1的比例将药粉与冰片用温水调成糊状,做成1.0 cm×1.0 cm的药块,取防过敏3M医用胶布5 cm将药块放在胶布中央水平位贴于所取穴位上,再垂直位贴一段同样长度的胶布形成“十”字形贴敷。每次贴敷时间为1 h。
2.1.2 西药组
口服酮替芬结合普通药方贴敷治疗。
2.1.2.1 口服酮替芬治疗
3~7岁患儿,每次5 mg,每天2次;7~15岁患儿,每次10 mg,每天2次。
2.1.2.2 普通药方贴敷治疗
药方参考数据检索制定[5]: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肉桂、黄芪、桂枝、防风和白芷。取穴:大椎穴和双侧风门穴、肺俞穴。用物准备:普通药方、冰片、温水、防过敏3M医用胶布。操作:按10∶1的比例将药粉与冰片用温水调成糊状,做成1.0 cm×1.0 cm的药块,取防过敏3M医用胶布5 cm将药块放在胶布中央水平位贴于所取穴位上,再垂直位贴一段同样长度的胶布形成“十”字形贴敷。每次贴敷时间为1 h。
2.1.3 贴敷组
应用普通药方贴敷治疗。操作同“2.1.2.2”。
2.1.4 贴敷时间
2017年三伏天灸日期,即伏前灸2017年7月2日,初伏灸2017年7月12日,中伏灸2017年7月22日,加强灸2017年8月1日,末伏灸2017年8月11日。
2.2.1 症状、体征评分
对3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 症状评分表
注:喷嚏为一次连续喷嚏个数;流涕为每日擤鼻个数。
表2 体征评分表
2.2.2 病情自我评估和血清IgE情况
患儿采用VAS量表评定自我病情,总分为10分,其中0~3分为轻工,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IgE情况。
参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6]进行制定,根据症状和体征记分评定疗效。积分改变≥65%为显效;65%>积分改变≥25%为有效;积分改变<25%为无效。
天灸组病例经过5次三伏天灸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18%,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1.88%,贴敷组总有效率为38.24%,疗效情况为天灸组>西药组>贴敷组,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各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贴敷组比较,*P<0.01;与西药组比较,#P<0.01。
天灸组、西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贴敷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对过敏性鼻炎患儿都有一定的疗效;且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总分比较天灸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及贴敷组,而西药组疗效优于贴敷组。
治疗后症状评分方面比较,天灸组>西药组>贴敷组(P<0.01,P<0.05);体征评分方面比较,天灸组优于贴敷组(P<0.05);结果表明疗效上症状改变较快,体征改变较慢。见表4。
表4 各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
注:与贴敷组比较,*P<0.05,**P<0.01;与西药组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
天灸组患儿经天灸治疗后自我评分优于西药组及贴敷组,而西药组患儿自我评分优于贴敷组,侧面反映天灸组的治疗方法及疗效可令患儿及家长依从性更好,患儿VAS评分与症状改善可有一定相关性,需进一步分析。见表5。
表5 各组患儿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注:与贴敷组比较,*P<0.05,**P<0.01;与西药组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
天灸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而西药组及贴敷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天灸组与贴敷组治疗后比较,P<0.05。见表6。
表6 各组患儿治疗结束后血清IgE量与治疗前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贴敷组比较,*P<0.05。
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是由于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治疗上应避免接触变应原,采用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外科治疗,但这些方法的操作性不够强,且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中医学认为,此病与感受风、寒邪气及小儿先天禀赋较差,肺、脾、肾三脏相关,病程较长,甚至易并发他证,但针刺、艾灸及口服中药等试患儿不易接受,且相关治疗过于繁琐、耗时,诸多因素使患儿病情迁延难愈[7]。
小儿体质特殊,病情进展较快,此方面研究数目众多[8],但操作起来不够简便、省时、省力。三伏天灸的“冬病夏治”理念,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原理及疗效肯定[9],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且操作时间短、简便快捷、安全性高,故本研究提出改良药方及调配方法、精简并固定穴位、加强天灸及日常护理,以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
药物选择方面,小儿属纯阳之体,麝香过于辛燥,故选用清凉冰片,佐以温水调敷,减弱寒凉特性,取冰片的开窍通络功效,亦可减轻天灸发泡的情况。姜汁虽有辛温解表的功效,但对皮肤易有刺激,小儿皮肤娇嫩,皮肤刺激后易留下色素沉着影响美观甚至带来其他不良影响,故选用温水而舍姜汁。白芥子、细辛为天灸常用药物,但本研究选择荆芥入方,原因有三,首先荆芥为辛温祛风解表药物,归肺、肝经,可治疗肺系疾病;其次荆芥能透疹止痒,外用调敷可祛风散寒,还可解除白芥子对皮肤刺激产生的痒痛等感觉;再者,研究表明,荆芥有解热镇痛、抗炎止咳、抑菌及调节免疫的功效。另小儿处于生长阶段,药物只需精简、药力专一,即可快速疏通经络、抵御病邪、调整脏腑、恢复健康。
穴位选择方面,大椎穴属督脉之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有温阳通络、解表散寒的功效,研究表明[10],大椎穴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改善患儿血清检测结果;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之穴,是足太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是祛风散寒的要穴;肺俞穴亦属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为背俞穴,具有调节中医肺脏的作用,小儿肺属娇脏,易感受风寒等邪气,本病治疗上宜解表散寒、通络补肺,选穴简练,可减少每次穴位不定带来的功效分散影响,可提高即时疗效;操作简单,功效聚集,直达病所。
本研究结果表明,改良三伏天灸药方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明显,较口服西药及普通药方治疗患儿的疗效更优,且即时疗效快,可增强患儿及家长治愈疾病的信心,从而解决研究中出现的患儿依从性差等问题。总之,改良三伏天灸药方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在用药、操作及疗效等方面,具有简便性、安全性、依从性、高效性等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