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笑与泪

2020-06-03 16:12曹亦灵
广告大观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理想主义教育

曹亦灵

摘要:影片《驴得水》是一部由同名话剧改编的喜剧电影,在影片诙谐的视听语言中开启一次笑与泪的旅程。因为影片特殊的地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以及在幽默中传达出来的现实,让这部影片在大学生电影节上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电影,担任女主角的任素汐也一举成名。本文以浅显通俗的笔调对《驴得水》在幽默中展现出来的现实,表达的思想意识以及人物的隐喻进行评析

关键词:教育;性与个性;理想主义;自我救赎

一、剧情梗概

在一個偏远且缺水的山村小学校拥有六个学生和四个老师,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他们养了一头驴来拉水,为了多得到一点经费,他们向教育局谎报了一位吕得水老师,吕老师的工资被用来养驴。本来宁静的生活,因为教育局准备来视察并且直接点名要见吕得水老师,所以校长和老师们为了圆这个谎撒了更大谎,故事在这样一个谎言中开始了,所有人的悲剧命运也随之开始了。

二、教育意识

一直以来在我们大众的意识中,学校的主题一直都是学生和老师所共同组成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这部影片当中自始至终都没有看到一位学生,除了几位老师就只有一头干活的驴,偶然来到学校的铜匠似乎是在影片中担任了学生和老师这样一个双重角色,不过在影片之后也可以发现,校长赠送给了铜奖两本书,他也从淳朴变成了暴戾,最终也只是落得悲剧收尾。

这样的现状是讽刺还是无奈?大概是二者皆有吧。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意识似乎已经被遮蔽,不再是循循善诱,不再是无私奉献,教育者在上是冠冕堂皇的谈教育,但他们的权力和思想都在为个人谋私,虽然这之中存在有一定的外在条件的约束,但终还是让自我与本我的意识偏离出了。

哲学与佛教都常在与我们谈论有与无,在本片中,有的是什么?无的又是什么?结果似乎是非常明显的,铜匠这样的粗人得到了知识却丢失了自我的本真与淳朴,人类的发展在根本上说不仅仅是在于我们的物质丰富,其实更在于我们精神留存下来的真善美,其中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所以教育意识的最初衍化其实就在于此。我们应该要通过教育来改善假恶丑,从而更多的发展自我的真善美。而影片中的人物正因为这样的意识的丢失,所以最终在影片极具幽默的语言中,我们还是感觉到了难过,不经意间泪水滑落。

三、个“性”解放?

在本片中张一曼可以作为这样一种解放的代表人物,虽然她名字有着非常浓厚的民国风,但她却是真正拥有了一个被这样的解放之风洗涤的思想意识。这也暗示了她最后悲剧性的结局,她的头发被剪掉时,她仍然说:“骂她可以,剪掉她的头发就是不行。”她疯魔了,就连她采下的白色花束也被人流撞掉,被人们踩踏,一切美好最终破灭了,最后她捡到了那把被丢弃的枪,她选择自杀,在电影中头发和白色的花束都作为了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纯洁的心和对美好的向往,头发其实还代表了一种封建的思想,也表明她并未真正把自己的个性解放,只是对于性,她有了更前卫的认识。但在她的身上,美好的事物最终都被破坏,任人践踏,似乎都和这样不完全的个“性”解放有关。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欧美文化强势入侵,引发了非常强烈的社会局势动荡,思想和文化在不同发人群中猛烈的碰撞被解放。个性解放成了那个时代的代言词,人们的观念,思想都在那个时代被洗涤,欧美文化成为了我国的文化霸主,文化霸权显现。

张一曼在影片中的种种表现,从电影精神学来看,这也是由我们人的“性”本能决定的,社会对人的本能的压制在那个时候得到了释放,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裴魁山,也是成为了中庸保守派的代表,他在骨子里将公德和私德分得干净而清晰,在张一曼不再纯洁了之后他直接决定了要给予她严重惩罚,不留任何情情面。但是我们再来看看他在教育上的观念,从他鼓励张一曼去城里教书这样一个行为来看,他似乎解放了,可是看他在于其他方面的表现,其实还是以前的固化观念,并没有个性解放。其本生的暴戾也在他向周铁男开枪的那一刻显露无疑。这样看来在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思想上有了个性解放,还是都仅仅把自己的本能解放了出来呢?这一点让人深思,这样的现实也让人在幽默中也深感讽刺与悲伤。

四、理想主义现实化了么?

纵观整部影片,校长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代表。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一个悖论,张一曼代表个人主义,周铁男代表一位愤青,裴魁山又代表了守旧派,比校长年轻的一代都没有理想主义,反而是最年长的校长成了这样的一位代表。

在明末清初,京师大学堂一直遵循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理念,在电影里面,我们也可以从校长的外在和自己实行的教育方针来看他属于一名知识分子,在办学中很好的把这一理念运用而来,在那样的一个时间节点,清政府为了培养人才,派出了很多的留学生去国外学习,所以很多人学习到了国外先进的知识和体系,当然没也学习到了国外社会的包容和多元性,所以校长在农村学校引入当时流行的英语老师,对于两性他也一直十分的宽容,他对自己的理想一直坚持着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但在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他一个人的努力达不到真正的效果,理想被现实冲击,校长也牺牲了自己的自尊,不断妥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孩子的幸福也要把学校继续办下去,最终以悲剧收尾。这样的悲剧其实也不仅仅是校长的个人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国人信仰的一大悲剧。如果老校长可以冲破现实,我相信他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也会是一个好的父亲。

五、最后的一根稻草——救赎

救赎到底是什么?影片中张一曼和佳佳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张一曼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制作的所有人的衣服和那一束很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她至死也不能放弃的东西,这些东西代表了美与回忆,她的内心依旧能在死后回到纯洁。佳佳则是在去美国的路上扔掉了一箱彩色的球,转而走向了去延安的路,在最后她作出了选择性的救赎。那一箱球代表着过去沉重的枷锁以及资产阶级的束缚,所以佳佳决定舍弃他们,加入无产阶级,去真正寻找自我的解放,自我的人生。看着这两个人最后不同的人生,我无法去评判她们谁对谁错,谁的选择正确,因为人在绝境的时候,面对会成为最困难的选择,生与死在这个问题上可能都是一种解脱。我更喜欢的是佳佳的做法,抛弃过去的枷锁,活成崭新的自我。

六、为什么是驴得水?

很多人一直都很好奇,为什么整部影片中驴并没有出现过几次,但是影片名称却叫驴得水。可能从字面含义来看仅仅只是驴子拉水,但在我反复观看影片才发现影片名指在说驴实则在人,更在于我们的内在品性。

这一头驴在我们看完整部影片,其实也不难发现,真正付出汗水劳作的,只有它,老师们都靠它养活从而维持体面。这不正是象征了在那个时代被压迫的农民么,侵略者剥削者压榨啃食着广大穷苦劳动者,让他们在战争中颠沛流离,很多劳动者直到死都没有出场一分钟,只是成为了时代的牺牲者,这又是怎样的悲剧呢?

水相比于驴,就没有那么多的象征,它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指代物,偏远的山村学校,水是稀缺资源可以拯救人们的生命,在那样的时代思潮下,救国思想也正是这样的稀缺资源,让人们支撑起国民经济。

七、结语

在如今大部分的影片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人自我,每个时代,每个人或许都可以成为一种代表,去象征这个时代,正如驴得水这部影片,我们通过人的去看历史,去看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用一生的时间去救赎自我,现实之下,影片的视听语言幽默,让人发笑,但透过表层去看深层,我们都不禁难过与反思。其实无论最后我们人是什么样的救赎方式,都不存在于对与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都要做到不愧对于自己的内心就好。

参考文献:

[1]  影片《驴得水》

[2]  百度百科影视概览

[3]  豆瓣网电影评论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理想主义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摸金”中的自我救赎
寻爱之路,自我救赎
电影镜头中寂然独立的女性身影探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严爵 以最理想主义的态度做一张“现代艺术”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
理想主义的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