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乐派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俄罗斯的“强力集团”更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之一,《杜姆卡》是“强力集团”领军人物巴拉基列夫的代表作之一,《杜姆卡》中所表达的深切的爱国情怀和渴望构建独立自由社会的意愿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关键词:杜姆卡;巴拉基列夫;音乐风格;演奏技巧
“Dumka”在俄语原意为“思考”和“沉思”。20世纪的俄国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变革就意味着新旧势力的对抗,而对抗就一定有胜败。当时的俄罗斯音乐家们心系国家和民族,试图用作品的悲剧性来唤醒民众,让民众感同身受,获得一种警醒的效果。他的悲剧性表现形态主要是一种十分执着的精神和力量,在付出了全部努力之后仍然遭受到失败,并用这种失败的结局体现出一种社会冲突力量的本质。在失败过后,并没有放弃,而是进行不断的尝试,保持希望,保持憧憬,巴拉基列夫用该首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希望唤醒人民心中的爱国情,警醒人民群众。
一、《杜姆卡》的音乐分析
1.力度与音色
全曲力度范围在ppp-f之间,没有很强的力度标记,整首作品偏弱,力度上也体现了该首作品的忧郁哀伤的气氛,只有在华彩过后的探寻处才用到了f以及mf,笔者认为这里的力度变化展现了巴拉基列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在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探寻。
音色柔和,没有较为尖锐的音响效果,整首作品在平淡中进行,但却并不平淡。
2.旋律
旋律在左右手不断交替,并不是单一的右手担任主旋律的钢琴作品,前半段作品由右手担任旋律声部,华彩段由左手担任旋律声部,到后面由右手和左手轮流构成旋律声部,突出了声部的对比,在旋律上形成一种对抗,达到升华。
整首作品旋律流畅清晰,进行缓慢,在忧郁中带有丝丝灵巧,仿佛都在诉说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的想法,在悲伤的氛围中加入轻巧的旋律又好像在诉说着对生活的希望,对目标的追寻。
3.節奏
该作品为四二拍,在整首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切分节奏以及三连音节奏,并不是规整的节奏型居多的作品,还加入了很多rit、a tempo,诸如此类的表情符号,为整首作品情感的营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全曲速度为allegretto,速度不是特别的快,个性化处理也较为丰富,速度为全曲的风格营造奠定了基调,能让欣赏者在还未聆听本首作品时,就对风格有了大概的了解。
二、《杜姆卡》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旋律的演奏技巧
在旋律的演奏中,需要注意主旋律的突出,该首作品并不是主旋律一直在一只手的作品,该作品的主旋律在左右手之间不断的交织进行,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能很好的并且非常自然的控制左右手的力量,在整首作品的引子部分右手快速的颤音,演奏者需做到每个音都能清晰的反映出来,左手切分音型的长音需要突出,并且引子部分不断带有渐强减弱的标记,这都需要演奏者进行细细的思考以及不断的练习。
第二段的对抗以及右手5指的控制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多出现八度、三度、六度的连续进行,整段右手的5指所在的高音声部是整段的旋律部分,左手用到切分音型与右手形成冲突,使右手的旋律更加的饱满,更加富有韵律,而5指天生较弱,需要多进行5指的单独训练,从而达到稳定的控制旋律部分的音色。
需要强调的是第三段整首乐曲的华彩部分,也就是快速跑动的三连音部分,演奏者在这里不能一味的注意三连音的流畅跑动,更需要注意的是左手的主旋律进行,这里的控制相对较难,应单独进行右手控制的练习,需要运用到耳朵去聆听两只手的力量对比以及旋律是否突出、是否清晰流畅。
第四段力度变化较为明显,从pp过渡到了mf以及f,这时需注意演奏时力度不可过强,应以清晰、灵巧的音响效果为主,强音的突出不可过于突兀,多采用斜触键的方式去强调又不失柔和。该段的主题在左右手之间交替进行,左右手需灵活的处理声部之间的对比,使旋律更加的突出,更加明朗。
第五段也以快速的三连音为主,三连音的音响效果不可以太过尖锐,要以柔和的音色进行,左右手三连音的同时进行,以轻巧为主,对抗不要过于突出,左右手应稍微和谐一点,以ppp结尾,一定要注意音量的控制,跳音也不能停留过短,最后的收尾运用身体的力量向前推进,使声音更加的柔和。
(二)音色与触键的演奏技巧
音色方面不要太过尖锐,一定要注意本首作品情绪的基调是悲伤忧愁的,音响效果应以柔和的,较为平淡的为主,触键多采用指腹触键,大量运用到手腕进行触键之前的缓冲以构成柔和的音响效果,旋律声部的音需要突出,但也不能直接尖锐的突出,应多采用“翻书”一样的高抬指弹法去勾勒出需要突出的音,使其能完美突出却又不会显得突兀,突出的音视情况还可使用rubato的弹法,节奏的少许改变,也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连音的快速跑动的部分,手指触键位置需要稍稍靠后一点,不能过于靠前,这样既能使每个音清晰的演奏又能保证流畅的柔和的进行,还可以完美的突出左手的声部,使两个声部和谐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到第四段,力度发生变化时,触键位置和音色也应随之发生改变,笔者认为第四段整体风格较为明亮,没有之前的浓郁的哀伤的氛围,这里触键位置应由后转前,运用指尖去触键,勾勒出明亮的旋律音色,凸显出该段的仿佛看到了希望的音响效果。
到末段,又是三连音的流畅的进行,这一次三连音的进行不是单独的右手进行,而是左右手的一起连续推进,不能太过尖锐,这里需要使双手的旋律融合,形成对抗,并且富有轻巧的音响效果,演奏者应仔细的去聆听。结尾是琶音下行并以跳音收尾,轻快且富有弹性,最后以和弦结尾,进行推进,一切恢复平静,仿佛作者正在独自仰望夜空,感受夜晚的寂静与美好。
(三)踏板的运用
鲁宾斯坦说过一句名言:“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正确的、恰当的使用踏板,对音乐内涵的表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使音乐更加充满活力、富有生气、更光彩、更感人。失败的踏板会歪曲音乐,甚至产生画蛇添足的后果。另外,踏板并不是用来使声音减弱或是延长声音的,他是重要作用是改变音色。在本首作品运用到了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该作品的踏板不宜踩得过深,应主要采用半踏板的踩法,使声音清晰且饱满。延音踏板应按照和声的变化进行收放,最开始的左手单独的切分节奏应采用音后踏板,在第一拍的后半拍进入,将中音区的音色进行润色。弱音踏板的踩法在曲谱中有明显的标记,弱音踏板的第一次进入出现在华彩段,笔者认为,弱音也不能一踩到底,需要做一些变化,在该华彩段,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先将弱音踩到底,右脚的延音踏板只给四分之一,而后在情绪推进时,逐渐将弱音踏板向上抬,将延音踏板向下踩,需注意右脚延音踏板不可踩得过深,控制在四分之三到四分之一中即可,形成一个左下右上—右下左上的变化,从而将本段的旋律性以及音色、强弱的对比做到最佳。
对于我们钢琴演奏者来说,精确的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和作曲家的思想感情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加强个人的演奏技巧,还需要多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踏板的不同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毓昀.巴拉基列夫钢琴曲《云雀》的音乐特征分析和演奏启示[J].黄河之声.2019,(14):57.
[2] 刘莹.俄罗斯文化中的圣愚——巴拉基列夫[J].艺术评鉴.2016,(09):19-21.
作者简介:陈小甜子,1997年8月出生,女,四川省射洪人,南充市顺庆区西华师范大学,键盘乐器演奏专业,硕士。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