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改革大潮中小学数学教师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2020-06-03 03:15方惠存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7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方惠存

【摘要】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长期教学积淀的心血的结晶。也就是说,每个教师的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高低。在新课程理念下,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大潮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改进课堂中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预期目标呢?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课堂是学生求知、展示、体验、感悟、提高的平台,而课堂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想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的一般特性,更具有数学课堂教学的特殊规律,数学课堂的特殊性,必须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来落实。换言之,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肯教”,还须学生“乐学”才能有效。课堂教学效果怎样,知识落实是否扎实,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因材施教,深入细致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一、语言激励,营造让学生“敢动”的氛围

经常听到有些教师埋怨农村学校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不配合,学习不自觉、不积极。其实这与教师平时是否鼓励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密不可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人就是培养他们对前途的希望。”可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角色的主导地位,排除万难,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消除怯场的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问学生时,学生往往会因为怕说得不好受到老师批评或遭到同学嘲笑而不敢说。因此,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師首先要摈弃“领导者、控制者、权威者”的架子,不要板着面孔,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说错了,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答对了,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当教师鼓励的手势、目光、语调等以一种积极的信号传递给学生时,会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内驱动力。教师还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尝试,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只有在民主、信任、赏识、愉悦的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大胆表现。

二、巧妙导入,奏响学生“想动”的前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教学引入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可以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也可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等,还可以复习铺垫,温故引新等。每一节新授课,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起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新知识的联结点,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数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分散学习难点。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时,笔者先复习了圆柱的特征、圆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长方形及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然后提问: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几个面?上下两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还记得圆的面积怎样求吗?侧面呢?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是什么形状?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经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从而让学生发现:如果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如果沿着高展开是正方形,正方形的一个边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另一个边长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紧接着,我追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是这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圆柱的表面积你知道怎么算了吗?”然后,笔者让学生独立想办法求出圆柱的表面积,最后师生共同推导得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推导过程,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形成过程。

三、分层施教,点燃学生“动”的热情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及受教师自身固步自封的懒性影响,很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考查及评价,很少顾及到学生个体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一般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优等生的潜能未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掘,中层生则因为成绩没有大起大落而满足于现状,后进生却因“吃不消”而怯于表现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分层施教,多样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不同基础的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学生分层。教师可根据平时的课堂小测试及单元的知识检测情况来定,随学生的变化适时调整,对于存在的问题,有的面向全班讲评,有的需要进行个别辅导。

(二)教学内容分层。上层生设置和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问题。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意识提问他们基础性知识,使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喜欢数学的学习。

(三)教法分层。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多角度地提问,并进行大量的训练,包括基本练习、综合性练习、提高性练习,拓展练习等,难度递增,螺旋上升,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问时,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

例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可让中等生说说“按4: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让后进生数一数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包括几个小边长,放大4倍后,现在的长和宽各变为几个小边长;让优等生思考:放大后,现在的长方形面积是原来面积的几倍?

(四)指导方法分层。对较差的学生,让学生“依样画葫芦”模仿练习,通过反复、简单的知识训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般的知识技能;对中层生与优等生,则要求他们不但要会做,还要会说,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五)练习分层。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计算,后进生训练基本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优等生则要求他们能学以致用,触类旁通,能进行灵活的计算,能解决提高性的实际问题,鼓励他们在课余接触一些经典题型。

四、课堂小测,让学生的“动”焕发光彩

课堂小测试,就是利用课前或课后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对上一节课或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批改,并在第一时间把检测情况反馈给学生。据研究,人的遗忘过程是有一定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表示,遗忘曲线呈先快后慢的不均衡的规律。因此,课堂小测试既能及时巩固、再现学生当堂所学的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有利于对难点知识的突破及对教学效果的掌控,有利于课后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及对自身教学措施的调整与改进。可以说,课堂小测试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画龙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3-7.

[3]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