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20-06-03 03:15江焕媚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7期
关键词:压力心理健康

江焕媚

【摘要】最近,在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都有不少关于“老师打学生,幼儿园老师打骂孩子”的新闻。老师打了学生,学生受害,老师也受害,有的老师被开除,有的老师被处罚,甚至有的被判刑了。如此对双方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为何还是屡见不鲜呢?其实,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有人的地方就难免会有矛盾,因而教育关系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过激行为,这些行为很可能会引起一些无形的心理伤害,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个方面。同样,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因素也与这三方面有关。在这三方面之中,学校因素占主导地位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此可见,消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能产生双赢的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教师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对如何加强教师的心理建设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压力;心理伤害

一、前言

针对“老师打学生,幼儿园老师打骂孩子,老师被处罚甚至被判刑”的新闻,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有人的地方就难免会有矛盾,因而教育关系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地激行为,这些行为很可能会引起一些无形的心理伤害,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个方面。同样,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因素也与这三方面有关。在这三方面之中,学校因素占主导地位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值得思考的是,既然学校因素占主导地位,那么,育人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教育出健康向上的人呢?笔者认为,必须消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建立新型師生关系,产生双赢的效果。但一切的前提是,教育者或者说是施教者首先是个心理健康的人。因而,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是关键。

二、教师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表现形式

教师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主要是体现在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言传身教,有的比较外显,外显因素主要决定于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观念,其表现为强烈的“师本位”思想,把学生当成简单的施教对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不是平等关系,而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教育行为比较简单粗暴,谩骂、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等,目的是要学生害怕老师,从而服从老师。这些教育行为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瞬间内造成的伤害,更直观、更深刻;还有一些教师的教育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比较含蓄、隐蔽。如,教师自暴自弃,情绪波动等这些也给学生造成畏惧、紧张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内隐的因素主要是由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教育艺术、教师自身的师德水平以及自身的思想情操等决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是不可估量的。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把老师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已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们的内心,从而形成一种借鉴、模仿,也慢慢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积极的教师教出积极的学生,相反,方法简单、粗暴的,对小学生的心灵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更甚者会有伤人,自杀等过激的行为出现,这对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不可弥补的伤害。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自古以来,人们给了教师太多崇高的遐想——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师,更时刻谨记“为人师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能是“光环”太多,也可能是“精神枷锁”太多,教师目前已经成为心理疾患高发人群之一。究其原因,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无非来自三方面——社会、职业性质与个人因素。学生自身的健康、个性与职业发展、往往跟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关系,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也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探析一下主要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问题。

(一)社会方面

“压力山大”是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压力源自社会、学校、教学工作与人际关系在内的各种因素,有时各种压力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交叉重叠起作用的。

目前,社会普遍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每个孩子都是家里“小皇帝”“小公主”,不少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听信孩子来对教师的工作提要求。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理想,是教师的责任。加上通讯发达,家长一个“不满意”,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意见反映到校长或教育主管部门去,甚至是投诉。这些事情无形中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一旦学生有什么闪失,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家长首先是追究学校、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证学生不要磕着碰着,“安全是大事”!

(二)教师职业性质方面

第一,教师工作量大。行外人都觉得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几节课,改几本作业,其它时间就是看报纸、聊天、等下班。如果,他们有了解到一个情况,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幼儿园里,每天最早到的是教师的孩子,每天走到最后的也是教师的孩子。小学实行坐班制,一般情况下,教师早上七点就要出门,傍晚七点左右回到家。在这整整的12个小时里,一般吃饭和午休的时间不到一个半钟头,除此之外,晚饭后还要备课等等。

第二,教师职业沉重。有不少教育专家都说过,教师这职业太有意思了,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仅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而充满无限活力、丰富多彩,当然其中大部分的还别具个性的人。正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无时无刻都在变,这是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的最大不同之处,这也是教师工作的难处,也正是教师职业沉重性的最主要原因。试想,如果教师是泥匠,手中的是一块泥塑,喜欢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那工作不是简单得多吗?

第三,教师的职业发展。以前,人们都说教师是“铁饭碗”——工作相对比较稳定。但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行业体制也在发生变化,“铁饭碗”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工作危机加深。职业发展停滞、教学水平不高、晋升缓慢、新人挑战等等,都成了一张张无形的网,让每位教师产生不少的压力,再加上教师职称的评定要求越来越高,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评估工作,这些都无形地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第四,学生学业质量方面。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好多年来,评价一个学生,不能以一个分数论成败。但是,到今天为止,考试成绩的重要地位仍然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就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总体成绩优秀,教师就优秀;学生总体成绩不理想,教师与评优评先无缘。这种以学生学习成绩来鉴别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理念与方式,简单粗暴,限制了教师发挥积极性,教师获得成就感低,加大了教师的职业压力。

(三)个人因素方面

第一,教师的潜意识告诉自己不能犯错。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垂范。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潜意识里,总是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不能犯错,万一犯了一点小错,都会觉得自己就是犯下了弥天大罪。如果被家长或外界的人知道了,那就变成“十恶不赦”了。人不可能不犯错,但这在教师行业里面就变得恶劣多了。由此,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压力可想而知。

第二,教师疲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在学校除了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同事关系,还有师生关系、与家长的关系等。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又直接关系到班风建设、学生学业质量等。而教师与家长相处是否融洽,又关系到家校配合是否成功等问题。种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考验着为人师的综合素质和智慧。想想,除此之外,教师也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亲、为人妻或为人夫。一名教师每天都扮演着这么多的角色,更要在诸多角色中随意“切换”,不容易啊。

四、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压力是把“双刃剑”。面对压力,有人能把压力看成动力,有人被压力压倒。往往由于工作压力太大,无法宣泄而导致一些过激行为出现。理解是共情,和谐是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第一,社会上应该给教师合理的评价和正确适度的舆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第二,做积极健康的教师,教出积极健康的孩子。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尽量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下班后也有时间放松。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健身、与朋友聚会、烘培等,让自己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另外,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让教师忙里偷闲,寓工作于快乐中。

第三,加强教师心理素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把自己当作“圣人”,事事要求完美,也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不要因为学生犯错而乱发脾气,乱了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寸。

社会希望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呼唤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密不可分,他们应该是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促进。教师积极、健康,学生乐观向上,这是我们预想的双赢局面。要到达这“双赢”,必须消除伤害。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的同时,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建设,做个快乐、健康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L.W.安德森.皮连生,译.学習、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李虹.教师工作压力管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压力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