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从问中来

2020-06-03 16:54陈银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9期
关键词:詹天佑榕树创设

陈银波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就是通过教师的率先垂范和言传身教,使学生形成崇尚真知,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善于质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一目的要达到,教师的引导是必须的。通过实践,我认为善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开启学生心智,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问”可以是教师的问,也是学生的问。通过“问”,使需解决的问题悬在学生心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思考,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一、教师要“善问”

教师的善问应该是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善问有“三利”。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中创设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的学习氛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热情,在热情的驱动下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自然地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我在教《灯光》时,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质疑,然后,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后用寥寥几笔板书于黑板,并统领课文的学习,深入学习后逐个擦去,学生自己问自己答,成了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想象的翅膀得以展开

在语文教学中,在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提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让学生体會大榕树的生命力旺盛这一教学重点时,我向学生提问: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榕树茂盛,富有生命力?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描写榕树绿,绿得生机勃勃的那个重点句子。这是个难理解的句子,我是这样教的:先出示写树绿的重点句子,问: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这个句子,想象划线部分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接着指名读、范读、齐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句子之前,教师出示填空:榕树的叶子绿______,绿得______,使人感到______。接着,学生根据提示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生1:榕树的叶子,绿得有生气,绿得发亮,使我感到每一片叶子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生2:大榕树的叶子真绿啊,绿得闪亮,使我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像在舞动。师:可见,榕树苍翠欲滴的色彩让人感到榕树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句话,细细体会句子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深化理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力的教学效果。

3.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

有研究表明,疑问最能引起思维的深入思考。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的有效方法,更是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中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提出疑问:“你们有哪些问题不懂,需要大家帮助的?”其中有学生提出:“我觉得题目的‘借字用得不对,我觉得应该用‘骗字。”他说完,课堂上马上像炸开的“锅”,大家都兴奋起来。这是学生身上开出的创新性思维之花。于是我趁机引导学生细细地研读课文,组织了讨论。生1:满船都是箭时,诸葛亮马上吩咐军士齐声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我认为用“借箭”是合适的。因为借东西说“谢谢”是礼貌的表现,这是诸葛亮在对曹操的感谢。生2: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对。这不是感谢,而是讥讽,意思说讽刺曹操上当了,白白送了这么多支箭给对方。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不但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探索者。

二、让学生“善问”

学生对问题产生疑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是教学过程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前提。教学过程的创新性,还体现为学生善于提问。

1.创设学生敢问的氛围

要使学生敢问,就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对待学生,特别是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善于诱导,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立即鼓励,使他们增强信心。课堂上要多用如“你还有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的问题吗?”“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想问同学或老师吗?”这些尊重学生的话语,是学生产生信心的“灵丹妙药”,能让他们敢于思考;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会使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疑,“敢问”自然水到渠成。

2.创设学生善问的情景

“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可见,疑问是思维的一种契机。为了让学生勇于质疑问难,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创设一些情景。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鸟的天堂指什么?”(学生回答:“大榕树。”)我问:“几株大榕树?”(学生回答:“一株。”)这时,我让学生看投影中的句子,一起读:“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学生读完后,我问:“读了句子,你有疑问的吗?”对于学生提的问题,老师不必马上解决,可以先让学生之间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想法,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放飞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教方法,学会问

第一,引导学生多维度地问。引导学生多维度地问,能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如教学《将相和》一课,老师问:学了这篇课文,你可以用文中其他人物的身份评价一下将和相两人吗?生1:我是赵王,我真的是有幸,遇着这样的贤才,他们都能时时处处为赵国的大局着想,赵国人幸福了!生2:我赵国有两位有勇有谋的官,老百姓的福气啊!生3:我是秦王,要是我国也有这样以大局为重的好官,那我秦王不是更了不起吗?

这样在讲授课文的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方向拓展,进行发散思维的说话练习,学生不但巩固了新知,又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深挖课文内涵。这种教法,既源于教材,又跳出了教材,学生思维能够发散。

第二,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求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或鼓励学生脱离习惯性的思维束缚,另外辟出途径解答,使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如教学《桥》一文的结尾,一学生提出:“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才点明村支书与小伙子的关系?”文章这样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是学生体会情节设计的妙处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批判质疑的兴趣,从而深度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我说:“是啊,假如你是作者,想想自己会怎样设计结尾?”学生回答中带有对村支书的高度赞扬的情感。通过比较,理解作者前面留下悬疑,最后揭示谜底,是为了在收尾处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震撼中再度感悟英雄的崇高境界。

第三,引导学生互相发问,激活思维。竞争环境能驱动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提出更有新意的问题。因为通过竞争的优胜者能在成功中品尝到快乐,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我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是自主阅读开凿隧道的段落,根据文段的意思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并做好文字说明的准备;二是模拟工作布置会,再现詹天佑的工作布置会的情景,工作人员心中若有疑虑和意见可以当场向提出,由詹天佑予以解答;三是共同讨论工作人员提出的疑虑。讨论最后,还遗留两个问题“詹天佑”无法当场圆满解答:(1)开凿居庸关隧道,从两端向中间凿进之时,倘若两部分隧道因位置不同,无法接通怎么办?(2)当隧道开凿到一半时,上方的岩石塌陷下来怎么办?对于第一个问题,“詹天佑”只是一口否定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而“不会发生”却明显的底气不足。我要求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能从课文中找到绝不会发生此事的有力证据。同样的方法,第二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碰撞,不但进一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分析,要吃透教材的意图,巧妙地提问,并且也要启发学生敢于问,善于问。只要让善问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开一个又一个疑团的过程中点燃起思维火花,使学生的心智最大限度地开启,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剑和.现代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J].中国教育学刊,1999.

[2]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

猜你喜欢
詹天佑榕树创设
创设未来
一棵榕树能成林吗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榕树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詹天佑还书签
詹天佑还书签
榕树军团来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火车自动挂钩不是詹天佑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