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凌宇 舍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流动的特征发生了显著转变,从单一流动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以及多元化的流动。”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段成荣、谢东虹、吕利丹在《中国人口流动的若干趋势》一文中总结新中国70年的人口流动特征。
“中国人口流动呈现出持续、大规模、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城市乡村、不管东西南北、不论民族身份、不论学历构成的全民流动状态。”段成荣在一次相关报告中说,“我们几千年来的‘乡土时代已经结束,而‘移民时代已经到来了。”
段成荣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城乡流动人口自2000年以来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城与城之间的流动则持续增加,并在2010年前后加速增长。
年轻人是换城市的主力军。学者翟振武、王宇、石琦在题为《流动人口走向何方》的论文中指出,2017年80后和90后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重高达65.1%。
2018年,领英基于大数据发布年轻职场人城市流动趋势洞察:相比70、80后,90/95后一代在城市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在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方式时表现得更有魄力。
经过对超过11700份已毕业工作且在2018年内有过城市变动的领英会员档案的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70后平均工作3.32年更换一次城市,80后平均2.49年更换一次城市,而这一数字在90后群体中降为1.4年。
即便是毕业不到两年的95后,也有不少已经离开毕业时的城市,选择在另一个城市重新开启职场第二步。95后的平均更换城市时间为0.84年。
年轻人在换城市时更率性,也许还带着点类似“游牧民族”的浪漫感。迁移这件事变得越来越轻盈——人们对新冠疫情下的出行限制感到强烈不适,反过来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五花八门的求职和找房APP源源不断地顺应亦制造着需求,交通的发展、物流的便利,适时打下定心剂,让搬家在物理意义上更加轻易。
移民时代的迹象在上世纪90年代前并不明显。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中国流动人口在1990至2014年进入快速增长期,在2014年达到峰值2.53亿人。2015年后,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流入地落户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人口流动放缓,但仍保持在每年2.4亿人以上的规模,平均每6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流动人口。
自上世纪90年代始,人才纷纷向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迁徙,这种现象被形象地形容为 “孔雀东南飞”。2010年,东部地区占有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的52.9%。
近20年来,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等战略。尽管目前区域和城乡差距仍十分明显,但沿海产业在2010年后陆续向内陆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发展加速,部分人口逐渐回流中西部。2011年,在重庆市域内流动的本地工人第一次超过了流向其他省份的人数;2008年以来,河南省4/5的外出务工人员首次在省内流动……
近几年一个更明显的转变是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入增加。随着新一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且纷纷出台各种引进人才政策,如落户、租房补贴、安家费、创业贷款等等,从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流出至新一线城市的人才越来越多。2019年底,BOSS直聘发布《2020年求职趋势调查》,求职者被问及“如果换城市发展,您希望去哪里”时,回答“一线城市”的人占33.4%,而回答“新一线城市”的比例则高达42.6%。
据网易数读报道,2019年人才流入前十名的城市并非GDP前十的简单重组。西安、郑州、南京尽管GDP排名在十名之外,仍然位于人才流入的前十;杭州以GDP全国第9的排名,成为人才流入仅次于深圳的城市。2018年3月,西安推出“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线落户西安”的新举措,毕业生仅需半个小时即可在线完成落户;2019年,GDP排名第24位的西安,却是人才流入的第7名。
这些变化都体现着中国均衡化发展的趋势。与均衡化发展相应的,是《中国人口流动的若干趋势》提到的其中一个趋势——流动原因趋于多元化。中国人口流动以务工经商为主,但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的占比从2000年的55.1%下降到2015年的51.9%,與此同时,发展型流动(以学习培训为代表)的占比从6.9%上升至14.8%。
我们所采访的年轻人,在换城市时有的在意气候、饮食、居住环境;有的为了事业机遇,即使以上所有因素变得不利仍尽力克服;有的不在乎落户这种父辈关心的“终极”问题, “在哪都是生活,换个地点而已”……2015年“小普查”在流动原因中增加了“改善住房”选项,该类流动原因占流动人口的4.5%,与“婚姻嫁娶”原因占比接近,并超过“为子女就学”和“拆迁搬家”等原因的占比。在采访对象换城市的故事中,我们亦可以感受到宜居环境和爱情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更频繁的城市迁徙,更多元的城市选择标准,已经很难被“奔向北上广”或“逃离北上广”这样的单一叙事所囊括。年轻人对自己“要什么”愈发在意,想做的工作在别的城市,去吧,喜欢的人在别的城市,去吧。这容易让人想起新生代常常被贴上的诸如“自我”、“个性”之类的标签。透过对人口流动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自我和个性的舒展,体现整个社会发展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