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欣
刘德海(1937-2020)上海,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
得知刘德海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我上B站重看了他2013年弹奏古曲《十面埋伏》的视频。那时他已过76岁,满头白发,右手五指扫过四弦,仍铮然有力,声如裂帛,指法变换间带出极强画面感,像明代王猷定在《汤琵琶传》里形容的:“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
刘德海是成名于上世纪70年代的琵琶演奏家、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这几十年民乐的大众影响力式微,他并没有赫赫名声,而我看到他去世的新闻竟是在微博热搜——一度高居第四位。点进去看,多是幼时学过这门乐器的人在追忆童年。
和众多缅怀者一样,我对刘德海的认知也来自诸多他编纂的琵琶演奏教材、录制的教学磁带。《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由易到难,他统治了所有考级学子的必弹曲目。教材中偶尔有小段背景介绍他的贡献——如何去芜存菁改编古曲,拓展民乐传播力度和审美宽度。作为一个半途而废的琴徒,我不曾考据过任何古曲的嬗变,只记得从前老师上课讲过,《十面埋伏》十个章节里,最精彩的叙述刘项大战的“垓下”部分就出自刘德海1975年的改編:排、扫、推拉交替的繁复指法模拟刀戈相击的搏杀声,尽显战事酣畅。
刘德海是爱琵琶之人,从小研习,“日出弹琵琶,日落教琵琶,夜抱枕头梦琵琶。”他在打油诗里写。他从1970年开始担任中央乐团琵琶独奏演员,三年后就和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共同创作了脱胎于龙梅、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故事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开琵琶大型协奏曲之先河,他用反复的划弦手法模拟出了暴风雪声,十分聪明——后来在教学中,他常强调要思考声音、创造琵琶的语言,最简单的弹挑指法,就可慈悲如菩萨,怒目如金刚。
1981年的两场柏林爱乐音乐会上,《草原小姐妹》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鲍罗丁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同场演出,刘德海成为第一位和柏林爱乐合作的中国音乐家。当时有德媒评价:“被十年浩劫摧残殆尽的中国文化正在恢复和发展中,并且把本国独特的风格和西洋风格融于一炉。”
刘德海对中外音乐始终抱有兼收并蓄的态度。1957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在浦东派的基础上习崇明派、汪派、平湖派之长,促进了琵琶演奏技艺发展;之后数十年间,又将《沙滩上的鸟》《月光变奏曲》《天鹅》《故乡的太阳》等各国乐曲加以改编,让琵琶曲兼有古典婉丽和西洋韵味。他的创作高峰持续到花甲之年:2001年,他还演奏了十年心血之作《昭陵六骏》。
晚年的刘德海仍保持初学者心态,忧虑于自己“层出不穷的怀疑”和“难以填补的空白”。他曾说,“学艺五十年,似乎刚领悟到苏格拉底的‘无知、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和老子的‘道可道不可名之奥妙。先哲之言如同一股清醒剂促使我明白所处的‘位置——站在山坡上——在一个永远望不到顶峰的山坡不断向上爬着。”
4月11日,刘德海在北京去世。曲终收拨当心画,唯见江心秋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