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

2020-06-03 09:09赵玉梅
艺术评鉴 2020年8期
关键词:壮族艺术特色

赵玉梅

摘要:广西百色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壮族舞蹈在各少数民族舞蹈风格中独树一帜。壮族女子群舞壮族《油帽戴到妹头上》不仅生动的展现了壮族的生活图景,同时将当地的音乐和劳动的场景整合在一起,在创作手法和表演方式上特色鲜明。通过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了解作品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创作意图及内涵。

关键词:壮族   群舞 《油帽戴到妹头上》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83-03

一、创作缘起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取材于德保民间手工制作的“油帽”,用于农耕时节下田劳作、犁地耙田、戴油帽、拔秧苗、唱山歌等传统形式。作品的定位是女子群舞,为了能更好地呈现作品,编导曾实地采风了解油帽的来源、制作过程以及壮族人的生产、生活习性等。听闻一位老壮人描述后,了解到油帽是当地农民用树干、竹子亲手编制的,它是壮家人的象征,从上辈到下辈,在农忙到来的时节下田劳作时,人人都能派上用场,德保当地人称它“油帽”。作品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油帽”又成为了一种生产劳动工具。

《油帽戴到妹头上》由广西杂技团谢玮瑜编导,广西艺术学校农余彬作曲,原广西德保壮剧团(现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表演,作品获2006年广西八桂群星奖文艺比赛铜奖,百色市首届专业文艺会演舞蹈类节目编导和表演二等奖、作曲奖和服装奖。

二、艺术特色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通过音乐、舞蹈动律、节奏、服装、道具、舞蹈调度、空间、表演等元素有机的组织和设定起来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音乐元素的运用

前苏联舞蹈大师扎哈罗夫有一句名言:“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这正说明了音乐在舞蹈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使舞蹈更具艺术震撼力。《油帽戴到妹头上》运用当地最具有特色的“德保双声部”山歌曲调进行改编,对整个舞蹈作品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德保山歌音色质朴自然,极具原生态气息,曲调绵长、悠扬而又舒缓,充满了古樸厚重的韵味;演唱口语化格外鲜明,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作品通过现代的编配手法表现,在音乐旋律的发展上遵循壮族的音乐风格特点,从逻辑上构建出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结性。山歌旋律婉转而优美、朗朗上口令人记忆深刻。其中表现舞者行走在田埂上和丰收的场景,音乐节奏循序渐进,时而抒情时而激昂,音乐力度上增加了较为浓重和现代的鼓点色彩,更具有节奏性和律动性,更能显示出现代的气息,舞蹈结尾处运用和声反复演唱的“德保山歌曲调”,将作品推向最高潮。

(二)舞蹈动律特点

百色地区山清水秀,由于居住环境紧靠大山和山区地形,同时受到气候的影响,生产劳动效率不高,农民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一的生产劳动,因此,壮族舞蹈动作的提炼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动作的成形是编导经过把纯生活化的东西提炼、升华出来的。《油帽戴到妹头上》的舞蹈元素,是运用胯部大幅度扭摆为基调与壮族“凤凰手位”进行有机融合,其胯部动律柔韧起伏、舒展柔美,结合极具律动感的音乐节奏,既有壮族舞蹈的韵味又有当下的时代气息,突出壮族姑娘婀娜的身姿与热情活泼的性格特征;表现壮族姑娘在插秧的舞段,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和左右轻摆,舞步或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这些基本舞蹈动律,体现出壮族人平和、勤劳、善良的性格。

(三)舞蹈节奏特点

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就是舞蹈的节奏性,表演越是到了一个高妙的境界,节奏问题就越是突出,结合舞蹈《油帽戴到妹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实质性的节奏问题。例如,舞蹈开头的节奏清晰明了,舞者通过一大段节奏明快的表演后,音乐转向慢版,整段节奏瞬间变得很抒情很优美。根据编导特别设置的舞蹈情境,这个时候突然下起雨来,舞蹈演员脚下的舞步开始变得匆忙而急促,节奏也变得更加欢快。油帽戴在妹头上,演员们开心地嬉戏起来,有的人躲雨、还有的人伸出双手去接雨水,后来雨停了,又把帽子取下来甩开上面的雨水……这一大段表演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舞蹈演员们在快节奏与慢节奏的衔接、节奏切分转换中而完成,此时的节奏就在表演者的身体中、也或是在其情感里,而且衔接前后都是规律的,这也是舞蹈作品中节奏处理的一个特点,之后舞蹈中节奏的强弱、快慢也有明显的对比,这也使整个舞蹈在节奏的变换中显得更加美丽、深刻、富有情感。

(四)道具的使用

舞蹈道具在舞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使用既能丰富舞蹈的表意,增强舞蹈的内涵,也能烘托舞蹈的主题,使舞蹈更容易完成角色定位和环境提示;舞蹈中道具的使用不仅可以延伸舞者的肢体,还可以为舞蹈主题服务,道具的娴熟运用,可增加舞蹈形式的美感。舞蹈道具的准确运用可以引领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油帽戴到妹头上》使用的基础道具是油帽,爱美的壮家姑娘们采摘野花,颜色各异,编导为了使道具更美观、更具欣赏性,在帽子的背面,加上一圈用透明玫红色的绸缎制作成的花朵;还在帽檐下面,分别用两个红色的中国结垂吊着,这样道具既能体现丰收的喜庆和喜悦,又能突显出民族和现代相结合的特点。竹编帽子在作品中需要由16个舞蹈演员使用道具舞动自如,再结合夸张的肢体动作,通过各种劳动场面予以再现并合理地运用道具,对作品的呈现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舞蹈中道具的使用起到了人体动作的延伸部分和补充部分。编导将油帽翻过来,将道具巧妙地做二次使用,将其隐喻成用于播种、盛满稻谷的“簸箕”,演员在表演时把道具放置在腰间,重复地完成播撒动作,透着一种丰收的喜悦之情,以此来实现道具在作品中的二次使用和隐喻作用。

(五)舞蹈调度

1.圆形

《油帽戴到妹头上》开场设定的是由15位演员围成一个圆圈,这时灯光微微亮起,随着旋律的变化由圆圈打开变成半圆弧形,一个演员的其中一只手抓著前面一个演员的帽檐,连接有序、高低错落,构成一幅连绵起伏的山峰的画面。编导突出“主要人物角色”,安排一个女领舞在圆圈中间,趴低身体做地面的动作,时而又跃起,形成一幅相互映衬的美好画面,之所以在开头使用圆圈的队形,是象征着油帽圆圆的特殊寓意,舞者在里面共同劳作,是作品开头的一大亮点。

2.大横排

大横排是能将群舞作品中所有演员都呈现出来的队形之一,具有很好的视觉震撼效果。编导利用大横排的队形,结合舞台“前区”有利区域,将“油帽”的精美近距离的展现在观众眼前。15个舞蹈演员在舞台前区站立,大横排后面站着一个女演员,演员们手持道具遮住脸庞,由中间高两旁低、再由中间低两旁高的顺序转换,一方面从观众的视觉角度欣赏,舞蹈构图呈现的是“尖尖的山”;另一方面,演员们纷纷露出脸庞,做出各种优美的造型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效果。

3.长方形

作品中利用大横排的快速移动,在舞台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忽然田间犹如一阵风迎面而来,16个舞蹈演员先由缩小的长方形,集中地从台中奔向舞台左侧,再扩散成大长方形铺满整个舞台。舞蹈动作分为高、中、低三组交替进行,分别代表不同的劳动场面,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动场景,如此编排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力。

“群舞中的舞蹈调度先借由人体构图,再借图形为工具标定空间,再借标定的空间表意作品,所以标定的空间对作品的有效成立也十分关键。”[1]

(六)舞蹈空间

舞蹈演员不管是技艺高还是低,在舞蹈表演中要做到:心中要有事、有人、有情,必须使人与空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地、能动的关系。

1.高低空间

空间设立对舞蹈作品的有效成立十分关键。《油帽戴到妹头上》的人物形象塑造,使用道具朝着舞台的不同方向做动作,如舞蹈演员弯下身来劳作、伏低身姿玩耍、站立起来嬉戏,然后又把道具抛向空中,形成一个在视觉上强弱对比明显的高低空间。

2.动静空间

舞蹈中有几处均运用到一动一静、动静相宜的空间画面,舞蹈演员们分别摆出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优美的造型,于是形成一种静态画面;其中一个舞段,在舞台中前区有正在表演的3个主要演员,通过优美的舞姿、流动的线条,呈现出一种动态画面感,从观众的视觉角度欣赏,这样的舞蹈空间运用如此巧妙,显得恰到好处。

(七)舞蹈表演

“舞蹈艺术的表演规律——即“用眼传神”“以形表情”。舞蹈动作的表情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舞者的身体表情,另一种是舞者的面部表情。眼睛是面部表情的表现上关键部分,一名合格的舞蹈演员一定会非常善于使用眼神来表达感情,舞蹈中主角的许多思想、情感、神态,观众都能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在身体表情上,则是将思想感情和情感波动通过身体各部分动作上的协调、控制来表现出来。”[2]

例如《油帽戴到妹头上》独舞和三人舞,设计的是一段极其柔美和抒情的舞蹈情景片段,要求舞者具有较强的音乐领悟能力、线条美感以及肢体控制力,在表演这段动作舒缓、节奏缓慢的舞段中,作者按照编导的要求,在表演时的情感表达则需要用细腻的眼神传达和适度夸张的动作来表现,力求给人以视觉的节奏感,通过优美的旋律、线条的流动,给人从外观形体的感受中,领悟舞者情绪和情感的波动起伏节奏,从而体会到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壮民族文化的审美境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把刚溶于柔之中,柔中蕴含着刚,形成了整个舞蹈的艺术基调。这个作品的呈现,是创作者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创编手法把舞蹈所涉及的音乐、舞蹈动律、节奏、服装、道具、舞蹈调度、空间、表演等元素有机的组织和设定起来后形成的一个作品。从这支舞蹈中可以体会到壮族姑娘能歌善舞、善良朴实,温婉柔情、勤劳的性格特征,以及编导和舞者想要传达出的民族神韵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曾智勇.舞蹈作品创作立意与构图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2]娜布其.浅析舞蹈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2).

猜你喜欢
壮族艺术特色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