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峰
转眼刘玉堂先生走了一年了。
2019年5月30日下午,到济南粟山殡仪馆送别他时的场景清晰如昨。在这之前,他一直以身康体健,豁达乐观、风趣幽默的姿态示人,刚刚种植了一口新牙,又开始吃嘛嘛香,因此对他5月28日深夜“无疾而终”的讣告始终不愿相信。
时光倒流至2005年7月30日,山东青年作协第三届文学笔会在济南洪家楼历城宾馆举办。我闻讯赶去,聆听了他的《小说创作漫谈》。第一个问题,讲的是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建议大家积累生活从积累人物开始。第二是关于作家的灵感问题,灵感来源于爱、愤怒、痛苦,文学离痛苦很近。三是关于作品的立意,好的立意是对人性的关注。四是小说的语言,作家要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好的文学语言要么有哲理,要么有幽默感。
这次听课,有几个故事被我深深记牢。一是20岁那年他到辽宁参军,很想家,晚上躺在床上想家人、想村人的故事。从言谈举止,想到逸闻趣事,从音容笑貌想到交往经历,挨个想,天天想。慢慢地,一些人就留在了记忆深处,等到开始创作时,这些人物就全跑到了眼前,有的还成了主人公。二是参军四年回来探亲,路遇一个本家哥哥,正使劲推着两瓷罐氨水走在山路上。一见面,第一句话竟说:大兄弟,怪恣啊,昨天晚上广播里说赫鲁晓夫死了,修正主义又少了一个。由此他得出结论,沂蒙山人爱操心,格外关心人。
多年以后,每次与刘老师见面,我常常守着他和朋友们讲起2005年7月30日那个温馨难忘的下午,他总会或多或少地更正几句。
2012年5月下旬,山东省新闻学会报纸副刊工委组织近30名作家、记者编辑到海阳招虎山采风,近两天时间“快乐在一起”(这是当时即将在海阳举办的亚洲沙滩运动会口号)。之前,他已写过一篇《灵性之山》在大众日报发表,对即将寻访的招虎山做过描述。文章中,他透露了一个观点:“什么是好山?以我一个曾经是山里人的愚见,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有水。山多高水多高,峪多长水多长,而这水,还必须是泉水,不能只是雨水或其它外来水。唯有好山好水才是好地方……”我非常欣赏和赞同,因为我学的是地质,一直把跋山涉水当做“游山玩水”,才把单调的野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并期望“高山流水遇知音”。中午,在山上的成道禅寺吃过斋饭,刘老师便把“招虎山:灵性之山”写在了我的笔记本上。
晚饭时,刘老师唱起了民间小戏《小放牛》。“天上的娑罗什么人来栽?地下的黄河什么人来开?什么人镇守三关口?什么人出家他没回来么咿呀嗨……”一会儿唱村姑,一会儿演牧童,一会儿兰花指,一会儿皱眉头,大段大段的唱词,有板有眼的说唱,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他自己仍是一本正经。
11月1日下午,应济南市长清区作协主席陈莹兄之约,一起去他府上拜访,我带去了在海阳为他拍的照片。那次,聊了很多。说到了莫言为我题字“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的细节。他也说起和莫言吃饭的故事,提到一年前在《齐鲁周刊》举办的“2011年齐鲁精英人物风云榜”颁奖活动中,总编的预言,“莫言先生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
他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两幅国画,一幅是《君子至乐》,一幅是《福到》,前一幅张果老骑驴,后一幅钟馗骑牛。这俩家畜,在小戏《王小赶脚》和《小放牛》里都有。毫无疑问,刘老师对它们是喜欢的。
2016年1月,参加《人淡如菊——自牧六十初度友声集》出版座谈会,他有一个精彩的发言。说到友情的珍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说到文学在民间——文学活动在民间。书中收录了他的一首六言诗:“杜牧秦牧自牧,抱素见素怀素,六十七十八十,执着追逐不住。”我问他是不是也这样,他笑笑给我写下了“文峰是个有心人”,那年他68岁。两个多月后,山东省散文学会组织大家去莱芜钢城采风,在游览了几处风景名胜后,刘先生给我写下了“有所思,乃是游记写作第一义,既重且要”的留言。根据他的这个经验,我写了一篇《爱山寻“爱”》的文字,里面有“爱是世间最美好的语言,爱更需要行动”的句子。6月11日下午,在刘书龙先生辑录的《民国济南风情》一书首发式上,他写到:“文峰我年年见,猴年马月又见,我真是很高兴。”
2016年10月22日小聚,他给我留下了“每次见到文峰我总是非常高兴”的题字。2017年3月12日,在济南垂杨书院为淄博作家赵明举办的《送你一点盐》出版座谈会上,刘玉堂老师提出要“走入经典,拒绝快餐”的口号。希望散文写作境界再高一点,格局再大一点,生活要再深入一点。要引经据典,丰富知识,拒绝过程化,突出细节化。随后,他把“走入经典,避免快餐”写给了我。
2017年10月28日,女作家王力丽的新著《渔樵闲话》分享会在济南阳光舜城舜雅社区举办。刘玉堂老师在讲话时说:“前两年,在这样的场合,我喜欢说一句话,文学是干什么的?其实文学很简单,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几年我最喜欢说一句话,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故事。这句话听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我们自己的语言在中年之前很少,中年之后,才差不多有自己的语言。好文章,除了意味、趣味,还有激发性。激励读者,引起联想,引起写作冲动,这个东西是好散文所必备的。”
最后一次聆听刘先生谈文学,是2018年7月21日,在东营利津县汀罗镇。他又声情并茂地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几个问题,说:“乡村振兴这个提法非常好,比笼统的提城镇化好。怎样振兴?一是靠特色农业,二是靠文化。”他从《龙子峪的传说和真实故事》的采写过程讲起,说到了愚公移山,说到了绿水青山。他说有人曾质疑过,乡村消失了,乡村文学还有生命力吗?他的回答是越消失越有生命力。
送别刘玉堂先生的当晚,《山东工人报》的田锋国先生在朋友圈里贴出一首诗《悼刘公玉堂先生》:“一夜狂风雨丝长,满城报刊悼刘郎。鹊啼不解人间事,那晓文坛正痛伤。长忆先生心默默,未忘桑梓笔锋香。西游驾鹤逍遥客,东植桃花新华章。”我随即打油一首《和田君悼刘公玉堂先生》:“昨始思念越发长,人间再无趣刘郎。文朋诗友栗山聚,扼腕叹息心悲伤。小说堪比赵树理,大作尽显菜根香。舜耕山下驾鹤去,桃花岛上铸华章。”
近几年来,刘玉堂先生给我留言十几次,每次都有故事,每段都是至理名言。之前,他曾答应过我,以后找机会一定带我回一趟他的老家——山东省沂源县东里镇水北村,也就是被他无数次写进小说的“钓魚台”,成全我策划已久的“齐鲁作家故里行”之愿望。现在,刘玉堂老师驾鹤西归,再也听不到他关爱有加的鼓励,再也得不到他温馨的题字留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