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摘要】从四个方向观察实际的物体或者实际物体的照片、直观图,是学生在维度的变化、图形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中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从物体的总体结构和主要特征入手进行观察,抽象出相应的图形,实现三维物体和二维图形之间的转化,进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整体观察 特征辨析 抽象方法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第一学段“课程内容”中指出:“学生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依据课程标准,不同版本教材均编排了相似的例题。
教材侧重引导学生从四个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辨认从相关物体的正面、背面和两侧看到的图片。教师在教学前,均能意识到本课教学难点是:学生判断从左、右两个方位看到的视图,不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为此,教师常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期望能突破学生学习难点。
【教学情境一】
1.实物观察初体验。
四人一组,每组中间摆放一只小猴玩具。
师:每组摆放了一只小猴玩偶,眼睛平視小猴,仔细观察,想一想你在小猴的哪一面,看见了小猴的什么?
师:想好了,现在和你对面的同学说一说你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了小猴的什么。
学生交流后,在班级中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师:这两位同学看到的小猴的样子不同在哪里?
生:我看到的小猴脸朝左,他看到的小猴脸朝右。
2.再次观察作比较。
师:想不想给小猴子拍张照?我们用手摆出拍照的造型。“咔嚓”,根据你拍到小猴的样子,从面前袋子中找到这张照片放在桌上。
学生在座位上模仿拍照活动并找出照片。
师:刚刚我们是在自己的座位上给小猴拍的照片,想换个位置给小猴拍几张照吗?向你的左手边依次移动一位,坐正后“咔嚓”拍照,拍好后拿起你面前的照片比比看,和你拍到的小猴的样子一样吗?
【设计意图】教师安排了学生两次观察活动,第一次教师提出:“想一想你在小猴的哪一面,看见了小猴的什么?”
在一年级《认位置》学习时,学生就接触到如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哪一面,练习本的右面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往往学生容易分不清以谁为观察点,在哪个位置进行判断。同样,现在老师提出:“你在小猴的哪一面?”学生需要先判断自己是在小猴的哪一面,然后再去观察看到的小猴的样子。但为什么会在这个位置观察到小猴是这个样子,之间并没有产生勾连。
随后,教师安排了给小猴拍照的活动,看似让学生经历从四个方向去观察小猴,但学生把看到的小猴样子与桌上的图片进行选择比较,这样的难度并不大,因为他看到的只是小猴的一个面,记住这个面去选择同样图片即可,但对于自己在小猴的哪个位置看到小猴现在的样子,为什么会在这个位置就能看到这样的小猴并未作深入思考。所以,当学生面对需要整体观察小猴,从四个方向进行判断选择,依然不知所措,左右两难。
【教学情境二】
1.认识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四人一组,桌子中间摆放一只小熊玩具,小熊正面朝黑板。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把小熊放在桌子中间,面朝黑板。现在我来和它打个招呼:小熊你好,我坐在你的前面。
师:大家的桌上都有一只小熊,你能正对着小熊,像老师一样打招呼,说清楚你在小熊的前、后、左、右哪一面吗?
学生尝试说一说。
师:在小熊前面的站起来。在小熊后面的站起来。在小熊左边的和我挥挥手。在小熊右边的也和我挥挥手。
同学们都分别坐在小熊的(贴板书: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四个不同的位置。
2.从观察实物走向合理描述。
出示活动要求:
(1)面对自己组的小熊,头不偏,手不动,坐好。
(2)在自己的座位上仔细观察小熊,你能看到小熊的哪个部位。
(3)在小组中这样说一说:我坐在小熊的( )面,我看到了小熊的______。
师:看懂活动要求了吗?按要求在组内开展活动。
学生在小组活动、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个小组四个同学到台前,分别指着小熊说一说。
生1:我坐在小熊的前面,我看到了小熊的眼睛、鼻子、耳朵(脸),还有肚子。
师:你看到了小熊的脸。
生2:我坐在小熊的后面,我看到了小熊的后背、尾巴。
师:你还看到了小熊的后脑勺。
生3:我坐在小熊的左面,我看到了小熊的左脸、手和脚。
师:小熊有两只眼睛两只脚,你看到的是几只?
生3:一只手和脚。
师:大家思考一下,他看到的是哪只呢?
学生齐说:是左手和左脚。
生4:我坐在小熊的右面,我看到了小熊的右耳、右眼、右手和右脚。
师:谢谢你们的汇报,你们能像这一小组同学那样说一说吗?
3.区分小熊左、右面。
出示小熊左面、右面图片。
师:看图,怎样能正确区分这是在小熊的左面还是右面看到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想法。
师:是的,我们在小熊的左面,就能看到小熊的左手、左腿、左眼……都是它左边的一侧。那我们在小熊的右面呢?看到的是它的右手、右腿、右眼……同学们找到了好方法来分辨我们在小熊的左面还是右面。前后左右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我们所看到的物体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教师从跟小熊打招呼入手,先明确各自坐在小熊的哪一面。随后,在活动要求中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我坐在小熊的( )面,我看到了小熊 。”基于这个问题,学生将自己坐的位置与看到的小熊的样子串联起来,并发现:坐在小熊的左边,可以看到小熊的左手、左眼、左脚。如果坐在右边,则会看到小熊的右手、右眼、右脚。当呈现左右两幅小熊图片时,学生有很好的代入感,思考会在什么位置观察到这样的小熊,从而进行合理判断、分析。
当然,这个设计是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亲身体验,进行观察,对于另外三个方向看到的情况缺少体悟。而从实际观察回到书上静止的画面,判断画面中的同学看到的是什么,有时仍感到无从下手。此外,活动中,教师往往固定小熊或小猴的位置,不发生改变,一旦调整了观察物体的位置,如下图,学生位置不动,是否依然能够对四个方向进行正确判断和分析?
再次品读课标中的话,我们可以明确,观察物体的要求是能够正确“辨认”,即能根据对具体事物(立体的)、照片(平面的)、直观图(平面的)的观察,辨别出相应角度所看到的物体。观察对象既有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实际物体的照片、直观图。“辨认”的依据是观察的结果,体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看到的相关物体的样子通常是不一样的。
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学习感到棘手,原因分析大致有:1.活动观察往往从观察物的一个面去看,缺少整体性,仅停留在看到了什么,没有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个位置会看到這样的物体。2.教学常常停留于在这个位置时你看到了什么,还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看到物体这个样子,我需要在什么位置?3.对于位置相对的两个学生,为什么我看到的小猴脸朝左,对面的同学看到的小猴脸朝右?教师往往回避这个现实问题,对学生的疑问冷处理。
基于上述思考,教师可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整体观察入手展开教学?
【教学情境三】
师:这是四位同学给小猴拍了四张照片。(板贴照片)
师:想一想,这四张照片分别是哪位同学拍的?
师:小梅和小明拍的照片出现了不同的贴法。四个同学究竟拍出怎样的照片?你们想不想像他们那样,亲自体验一下?
师:为了便于表达,我们把四个方向用1、2、3、4号位表示。拍照前请看友情提醒。
小提醒:把小猴放正,身体正对着小猴,眼睛平视小猴。仔细观察,停留一会,抓住小猴的主要特征。用手势“咔嚓”拍下来,把小猴的样子牢牢地记在脑中。
拍一拍:摆好手势,正对、平视小猴拍照。
说一说:我在( )号位观察,看到了小猴的( )。
学生活动,随后进行汇报。
师:再次观察黑板上刚才的贴图,你现在的选择是什么?
师:看来小青和小玲拍的照片,大家都摆对了。为什么这两个位置的照片很容易就能摆对?
生1:这两个位置上看到的小猴特征很明显。
生2:小青看到的就是小猴的正面,小玲看到是小猴的背面。很容易发现。
师:小梅和小明的照片为什么容易摆错呢?
生1:因为它们看起来非常像。
生2:不知道谁看到的小猴的脸朝左还是朝右。
师:观察图和刚才的活动体验,你有办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吗?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思考方法。
生1:我发现小梅的位置和我们同方向,我们看到的小猴样子就是小梅看到的。
生2:小梅看到小猴脸朝左,小明在她的对面,看到小猴的脸就朝右。
生3:我发现小猴的左手边是小梅,小梅看到的小猴脸就朝左。小猴右边是小明,小明看到的小猴脸就朝右。
生4:我觉得小梅和小明两人面对面,就像我们照镜子那样,小梅看到小猴脸朝左,小明就正好相反。
师: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咱们试试看。(学生两两面对面站立,举起同一边的手。)你们发现了吗?
生:我举的是左手,对面的同学却是右手。
……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从抽象的情境图入手,学生看似是旁观者,其实是将自己带入从四个方向整体观察小猴的观察者,体会每个位置能看到小猴的样子是什么。判断小青、小玲的位置会看到哪张小猴照片难度不大,学生容易发现在小猴的前面,看到小猴的脸;在小猴的后面,看到的是小猴的背、尾巴,从前面、后面观察的结果不相同。在后续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判断。但小明、小梅看到的小猴的样子,容易出现分歧。为此,需要学生思考:这两个同学究竟看到的小猴样子是什么?为什么他们看到的小猴样子看似相同,但小猴脸朝的方向又不同?究竟在哪个方向观察小猴的脸会朝左,哪个方向观察脸朝右?这当中还藏了什么秘密?学生从学习难点出发,带着问题展开“真”观察,此时不仅仅停留在看到的样子是什么,而是需要深层次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看到,从四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学习,是学生在维度的变化、图形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中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从物体的总体结构和主要特征入手进行观察,抽象出相应的图形,实现三维物体和二维图形之间的转化,为继续研究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基础,进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立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