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电视节目的内容创新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3 03:10王淑一
艺术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内容创新发展策略新媒体

摘 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新时期,我国的农业发展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对焦“三农”问题的电视节目日益增多,反映出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多样变化。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也在不断扩大各种电视节目的发展空间。新媒体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利用新媒体解决存在的些许不足,是涉农电视节目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涉农电视节目;内容创新;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1-0-04

“三农”题材类的电视节目覆盖范围较为广泛,节目的类型多种多样,表现形式方面也是丰富多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类电视节目,在这里把涉及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电视节目统称为涉农电视节目。涉农电视节目主要是指利用电视这一传播媒介,面对广大农村受众群体,以服务农民为主要宗旨,通过专业化的节目制作手段,为农民科普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提供便捷的生活信息而制作的节目。

1 涉农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媒体资源处于快速膨胀阶段,为农村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涉农电视节目相对于新闻节目、综艺节目以及真人秀节目等来说,不管是在节目内容还是节目表现方式方面,力量都较为薄弱[1]。现如今,我国的涉农电视节目数量较多,但是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质量堪忧等问题也是普遍存在。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涉农类电视节目也要相应地有所发展。

1.1 节目定位不明确

涉农电视节目是面对广大农村受众群体的电视节目,从农村受众的角度报道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问题[2]。节目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明确的服务性。目前,我国的涉农类电视节目中,大都是反映农业发展问题、农民致富经验、农村建设等节目类型,这些电视节目缺少实质性的节目定位,较少站在农村人民的角度反映实际问题[3]。

农民的文化素养有限[4],一档成功的涉农类电视节目不仅能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能间接提高他们对节目的欣赏水平。因此,涉农类电视节目在创作之初就应该重点对受众进行明确的定位[5]。联合各部门发挥各自的职能,在创作初期做好明确的内容分工和选题策划,保证节目的可看性。

1.2 优质内容较少

目前,由于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以及不断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各地电视台也开设不少与“三农”有关的电视节目。涉农电视节目的数量有所上升,但是优质电视节目却是少之又少[6]。一些传播农业技术支持的电视节目没有达到很好的收视效果,这就要考虑电视节目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对节目所要表现的内容是否了解,是否做到熟练有余。如果电视节目创作人员缺乏对一些农业技术的认知,不免在节目创作过程中出现纰漏,那么最终无法做出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反而弱化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以及电视节目自身的影响力。

1.3 节目缺乏创新

涉农类电视节目本身缺乏吸引力,电视台的重视程度较低等原因,使得节目本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于电视这一媒介最主要的出发点是获取实时信息和生活娱乐。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人们收获信息的成本来越低,收获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收获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所以传统的涉农类电视节目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收视需求[7]。

在早期与农业相关的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都以农业知识和技术、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呈现为主,而将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抛在脑后。新时期的一些涉农电视节目表明,农村生活也可以通过综艺这一节目形态呈现出来。涉农类的电视综艺节目不仅能反映出乡村生活的变化,也能反映新型农村的兴起,推进总体社会小康生活的进程。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群体的需求在增多,审美和喜好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对涉农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涉农电视节目的内容创新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大部分比重,而电视节目是农村人口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透过民生类、法制类节目,农民看到大众媒体在解决自身困境上的可行性与有效性[8],因此,涉农类电视节目的内容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认识到涉农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制作相应的发展策略,是电视台当前要重点思考的。

2.1 突出乡土文化

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9],也是许多电视节目的重点表现对象。目前,一些电视台的民生类电视节目做出了节目效果,但是这些民生类电视节目大多数的关注点都聚集在了城市和市民身上。而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市民有生活需求,农村人民的民生也同样存在些许问题[10]。涉农电视节目在创作过程中,不应只是简单地跑进田地,而应该尝试在走进田地的同时,进一步走進农民的日常生活[11]。农民的生活不只有土地,而民生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涉农电视节目不应只是简单地搬运素材,不能只考虑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而应联系实际,在制作节目的同时要考虑节目是否反映农村人民的真实需求,是否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2.2 加强艺术表现

借由传播主体多样化、平民化的特点,及其自身的优势,自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影响。现如今,新媒介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传播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乡村传播格局更加复杂。表面上来看,新媒体的发展环境给涉农类电视节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机遇和挑战是并存而来的。这表明涉农类电视节目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革新节目制作方式,工作方式、工作态度等都要有所转变,与时代结合[12]。电视节目若想长久发展,需要做好与新型媒体结合传播的工作。

2.3 适应农民需求

电视节目的一些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参与热情,激发了受众的创造力[13]。随着互联网和电视的普及,农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介已经渗透到了农民的生活中,成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14]。农村受众也不再满足于对电视节目的被动性接收与观看,表现出参与节目的积极态度。涉农电视节目需要对节目的播出时段进行充分考虑。鉴于大部分农民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特点,节目制作人员应充分斟酌农民群众的黄金收视时间。涉农电视节目如若不能很好地结合农民群体的作息时间进行播放,节目本身的传播效果以及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另外,涉农电视节目在制作关于耕种技术的节目内容时,应考虑是否与当季作物有关,避免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涉农电视节目做好农业政策的科普、农业知识的讲解以及对农业问题的妥善解决。要勇于突破传统,具备时代气息。可以与专业的农业技术部门合作,增强节目的权威性。要发挥好涉农类电视节目本身的服务功能,切实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农业的长久发展,充分做好农村的“四季”准备工作[15]。电视节目通过对农业新闻事件的报道,能够解决农民所需,真正从实际上做到为农民服务。

3 涉农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

媒介融合的时代,涉农类的电视节目开始注意节目的互动性,使得农民受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参与感与满足感,也由此促进节目的传播,提升节目本身的影响力。另外,在新媒体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涉农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构建节目本身的网络互动平台。这就使得农民群体的需求有了发声的渠道,也能更好地将受众与节目联系起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在不断变化。农民群众需要最新、最快的农业信息,对涉农电视节目也有必要性的需求。

我们应该意识到,涉农电视节目不只是农民群体才会关注的节目类型,城镇居民也会依据自身兴趣观看涉农类电视节目。在充分考虑到农民群体的收视需求以后,也应把城镇居民的收视需求纳入电视节目制作的策略当中。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不同收视需求中作出适当调整,寻找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些共同关注点。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社会风貌焕然一新,一些涉农电视节目也在展现新农村的生态风景以及当地的特色美食[16]。通过电视节目可以了解到,新时期以来,农村除了通过农业以外,也可以通过旅游业发家致富。

互联网媒介的发展给传播界带来了巨大的变迁[17],其传播速度迅捷,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持久保存性及互动性,给传播界带来飞跃式进步[18]。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特权,呈现出双向传播模式,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并且有了发声渠道,信息传播模式是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转变[19]。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自媒体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20],受众不仅可以按照喜好接收信息,还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进行反馈,从而完成信息的双向互动。

现在,移动终端成为电视节目传播的重要渠道,而移动终端上的涉农电视节目却是少之又少。目前,电视节目除去采用专业化的制作手段之外,通常会借用新媒体技术加以传播,这就给涉农电视节目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涉農电视节目可以利用新媒体展开信息咨询服务,也可以开通建言献策专栏,提升农民的参与感。涉农电视节目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对现有的电视节目资源进行整合,针对不同的平台制作相应的精品内容,不断地拓展节目选题来源。

4 结语

近年来,国家出台若干政策支持农业发展,这为农业电视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物质生活有所改善的基础上,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农业经济飞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涉农题材的电视节目能够帮助农民提供政策科普与便捷服务的作用。涉农类电视节目跟进时代步伐,创新节目制作思路,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广电媒体既要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又要搞好产业经营,取得经济效益[21]。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涉农类电视节目的改革必须面向媒介融合、面向产业升级、面向先进文化等,以此才能真正促进广电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欣,刘露.县级电视台传播生态位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中州学刊,2017(12):164-169.

[2] 卫欣,马高曼.涉农媒体与环境传播:基于媒介生态位理论的研究[J].阅江学刊,2016(12):86-92+141.

[3] 王俊霞.网络空间中如何通过采访提升新闻价值[J].大众文艺,2019(6):178-179.

[4] 周栋.微信营销的边界研究[J].大众文艺,2018(8):242-243.

[5] 何洁,王全权.关于大众传媒在人的现代化建设中的理性审视[J].文化与传播,2015(4):65-69.

[6] 王俊霞.新媒体视域下乡土传播的优化与整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10):186-187.

[7] 陈相雨,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网民诉求方式新变化研究[J].传媒观察,2018(9):5-12+2.

[8] 卫欣.技术、媒介与视觉:基于网络文化下的审美反思[J].中州学刊,2015(10):157-162.

[9] 陈相雨.新时代我国广电体制的价值研判及改革面向[J].新闻传播,2018(8):4-7.

[10] 王网明.抖音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走红原因分析[J].戏剧之家,2019(26):214-215.

[11] 赵雅君.浅析微纪录片形式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14):189-190.

[12] 刘千萌.当代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2018(16):236-237.

[13] 卫欣,王国聘.对农传播与自组织化: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结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6):90-99.

[14] 石姝敏,杨登洲.“原创贴”广告在网剧中的传播及其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2019(11):130-131.

[15] 赵雅君.快餐文化下“慢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研究[J].今传媒,2018(12):91-93.

[16] 张纯纯.烟火与温度——浅谈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审美建构[J].艺术科技,2019(08):85-86.

[17] 张瑜,卫欣.网络微影像: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形态[J].东南传播,2018(10):105-107.

[18] 张纯纯. VLOG广告原生性的审美探究[J].大众文艺,2019(7):153.

[19] 刘春雨,刘楠.充满概率的大众传播[J].东南传播,2019(7):61-63.

[20]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149-153.

[21] 袁培培.从“文史之美”跨界“体育休闲”——《周末报》“媒体+体育”的融合探索[J].今传媒,2018(12):86-87.

作者简介:王淑一(1997—),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内容创新发展策略新媒体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