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旭
(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45)
某工程为Ⅲ等中型水库,最大坝高77.5 m,正常蓄水位1 000.5 m,挡水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 005.50 m。
采用坝身泄洪方式,由3 个溢流表孔组成,采用自由溢流式的布置形式。表孔堰顶高程1 000.5 m,堰面采用WES 曲线,与下游坝坡为1∶0.8 斜坡段相接,斜面通过反弧段接挑流鼻坎,反弧半径为15 m。出口采用差动式挑流,鼻坎高坎坎顶高程945.90 m,挑角20°,底坎坎顶高程945.00 m,挑角0°;为防止水流冲击下游岸坡坡脚,挑坎两侧分别增设宽度为1.15 m 的贴角,贴角长度13.2 m。溢流表孔采用开敞式泄洪方式,孔口净宽30 m(10 m×3)。表孔中墩厚1.5 m,边墩厚1 m。为防止水舌冲击坝脚,坝后设置长度为24.8 m 的护坦,护坦高程938.00 m。溢流坝具体布置如图1 所示。
图1 溢流坝布置图
消能防冲工况下溢流坝水流流态见图2,可以看到,中墩墩尾产生一定程度的水翅现象,这种现象对大坝本身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峡谷地区尤其是具有较大风速的情况下,水翅产生的雾化现象将对下游较大范围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下游边坡的稳定。
图2 不同部位水流流态
溢流坝水舌最左侧有部分水流冲击到护岸岸坡,这对岸坡的稳定有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挑流水舌没有完全拉伸扩散,水舌落点也比较集中,这对下游河道的防冲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不同工况下溢流坝挑流水舌挑距见表1,可以看到,20 年一遇及其以上洪水工况时,溢流坝水舌均能够挑离护坦(护坦长度24.8 m);10 年一遇洪水工况时水舌近端部分水流落点位于护坦末端,5 年一遇洪水工况时水舌落点基本位于护坦之上。综上,由于溢流坝为不设闸开敞式泄流,且下游水位较低,遭遇小洪水时水舌直接砸落在护坦之上,护坦遭受结构破坏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可以考虑不设护坦或者缩短护坦长度,同时将溢流坝水舌沿纵向大幅拉伸,减小水舌入水单宽流量,从而减弱下游消能区的冲刷破坏。
表1 不同工况下水舌挑距
针对闸墩尾部出现的较强水翅的现象,在墩后增设高度沿程逐渐降低、横向宽度逐渐减小的尾墩,尾墩总长10.00 m,尾墩起点高度2.50 m(宽度1.50 m),末端高度0.50 m(宽度0.50 m),同时对尾墩边角进行导圆处理,导圆半径R=0.25 m,具体布置见图3。
体型修改后进口流态见图4,可以看到,闸墩墩后水翅基本消失,将修改后的尾墩作为推荐体型。
针对挑坎设计体型水舌冲刷岸坡以及水舌集中的问题,将设计的高低坎方案调整为可以沿水流向大幅拉伸的燕尾坎形式。调整方案为:将挑坎反弧起点调整至坝纵0+039.79,反弧半径R=14.50 m,挑坎近端开口位置桩号坝纵0+053.63,远端位置桩号保持坝纵0+060.00 不变,从而使近端挑角θ1=10.00°,远端挑角θ2=37.80°,近端出射点高程949.53 m,远端出射点高程952.35 m,同时在挑坎开口位置设置2.00 m 高跌坎后放坡i=0.25;鉴于水舌左端冲刷下游左岸边坡,将挑坎左侧贴角末端宽度调整为4.00 m,挑坎近端开口宽度均为4.00 m,挑坎左侧末端宽度1.00 m,右侧末端宽度1.00 m,中间两个挑坎宽度均为3.00 m;同时将护岸长度缩短为10.00 m。挑坎优化具体布置见图5(优化体型一)。
图3 闸墩优化布置图
图4 墩后水流流态图
出挑水舌流态见图6,可以看到,通过设置燕尾坎后,水舌在纵向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拉伸,可以有效减弱对下游河床的冲刷破坏;但是,水舌近端略偏向下游,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同时远端水舌相对集中,并且挑坎左侧的贴角末端收缩宽幅度过大,水舌距离左岸边坡较远,同样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
针对水舌近端挑距较远且远端水舌相对集中的问题,在优化体型一的基础上,将近端开口位置向上游移动至坝纵0+049.85,使近端挑角θ1=-5.00°,保持近端开口宽度4.00 m 和远端挑坎宽度3.00 m 不变;同时将左侧贴角末端宽度缩窄为2.40 m,则挑坎最左侧末端坎宽2.60 m,挑坎具体布置见图7(优化体型二)。
出挑水舌流态见图8,可以看到,挑坎近端开口位置往上游移动后(出射角由挑角变为俯角),水舌近端落点明显往上游位置移动,水舌近端落点基本合适,挑坎左侧贴角宽度变窄以后,出挑水舌左缘与河道左岸岸坡相对位置基本合适;但是水舌远端水量依然较为集中,并且由于挑坎左侧贴角的原因,靠近左岸的两股水舌落点非常近,这不利于水流的分散消能。
图5 优化体型一布置图
图6 优化体型一流态图
图7 优化体型二布置图
分析认为下游左岸护坡范围可以适当扩挖,从而避免挑坎左侧边墙收缩所造成的临近两股水舌汇聚集中的现象,保持右岸护坡不变,将护坦横向宽度调整为41.22 m,左岸护坡坡度调整为1∶0.3;将挑坎作如下调整:在优化体型二的基础上,取消挑坎左侧贴角,挑坎近端开口宽度调整为2.00 m,远端挑坎宽度为2.00 m(两侧挑坎末端宽度为0.55 m),同时将近端开口下部2.00 m 高跌坎后放坡调整为i=0.5,具体布置见图9(优化体型三)。
图8 优化体型二流态图
出挑水舌流态见图10,可以看到,水舌落点距离护坦及两岸护坡均保持有足够的距离,不会对护坦及护坡造成冲刷破坏;水舌沿程分布均匀,将优化体型三作为挑坎最终推荐体型。
图9 优化体型三布置图
图10 优化体型三流态图
不同工况下游河道冲刷情况见图11,不同工况下游河道最大冲刷点高程及最大冲深统计见表2(最大冲深计算将护坦高程938.00 m 作为基准面)。可以看到,下游消能区冲刷明显减弱,冲刷范围主要集中于左岸,校核工况(P=0.2%)时最大冲深为7.14 m,消能防冲工况(P=3.33%)时最大冲深为3.88 m,满足消能防冲要求。
图11 不同工况下游河床冲刷情况
表2 不同工况下游河道最大冲刷点高程及最大冲深
本文针对某工程溢流坝存在的一系列消能防冲问题,采用增设高程逐渐降低、横向宽度逐渐减小的尾墩,基本消除了墩后水翅;采用阵列式燕尾坎,实现了溢流坝水舌与下游河道的良好的衔接,实现了良好的消能防冲,可以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