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世界传播中的翻译困境、问题与对策

2020-06-03 09:11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术语语料库太极拳

秦 琴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理念和价值观,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该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文化交流。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需要实物为载体,以传播文化内涵,争取为自身文化赢得尽可能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1]。

太极拳由于自身独特的运动功效,已经成为深受世界人民喜欢的运动,也成为中国文化对外推广与传播的重要内容和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推手。可以说太极拳对整个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太极拳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翻译版本的出版物,在国际上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尽管出版物对太极拳在国外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但由于翻译工作多由习练者或高校学者自发进行,缺乏规范的翻译标准,以致造成太极拳翻译混乱、翻译误读、太极拳翻译文本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不仅与我国当前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和需求极为不相称,而且严重阻碍了太极拳在海外的深度推广与传播。现有太极拳翻译研究多探讨太极拳翻译策略、太极拳文化内涵的翻译解读,而对太极拳的翻译困境却鲜有涉及。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太极拳翻译困境、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构建中国特色太极拳对外话语体系,对唤起学界对太极拳海外传播过程中外译问题重要性的思考具有重要价值。

1 太极拳在世界传播中的翻译困境

1.1 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制约太极拳在世界传播的规范性

太极拳语言表达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太极拳源语的多样性。太极拳中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陈式流派术语多有重合,而不同门派之间又存在差异性。有些术语用词不同但表示相同的概念意义,如杨式太极拳称“右蹬脚”“白鹤亮翅”“如封似闭”,而陈式太极拳则称为“右擦脚”“白鹅亮翅”“六封似闭”。此外,太极拳过去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授,而不是通过书面记录。现存的太极拳拳典文献由于受早期印刷工艺的影响,语言存在含糊性,再加上辗转传抄,文字发生相应变化,导致内容不尽相同。如“双峰贯耳”,有的书记载为“双风贯耳”;“海底捞针”,有的书称之为 “海底针”;太极拳典籍文献中的术语“虚领顶劲”,有的书称为“虚灵顶劲”。太极拳拳架中还有很多是在基础拳架上演化而来的,如在金鸡独立基础上发展为左金鸡独立、右金鸡独立;左野马分鬃、右野马分鬃、左右野马分鬃等。由于源文本的繁杂,为太极拳翻译实践、太极拳翻译规范化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2 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制约太极拳在世界传播的广度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由于中西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太极拳保留下来的大部分著作都由古人创作而来,作者为了提高表达效果,使自己习练的经历和感受能最大程度地为接受者所接受,作者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意象、对偶、用典等,而现代的作品也都是基于过去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全新阐释。因此汉语的修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太极拳在世界的传播。一是“意象”。文字的创造与使用往往反映出相关文化背景的影响,“意象”思维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太极拳的创始人在创拳之初也使用意象,将难以言说的太极拳理论概念付诸形象的语言,使拳架更清晰、文句更形象。通过对语料归纳总结发现,太极拳拳架意象有以下几方面,动物意象:白鹤亮翅;人像:玉女穿梭;天象:上步七星;花:双摆莲;山脉:双峰贯耳;其他物体:手挥琵琶、扇通背等。太极拳典籍文本中也有意象,如:“意气君来骨肉臣”。但有些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象与英语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并不完全一致,这就要求译者既要考虑独有的意象词汇,又要国外读者能够读懂太极拳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的内涵。这着实考验译者双语水平及双语文化认知的能力。二是“对偶”。相等的字数、相似的句法、相对的平仄,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整齐平衡的视觉美感、抑扬顿挫的听觉享受。如:“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朱光潜说:“中文汉字大部分是单音词,而西方单音字与复音字相错杂[2]。”由于中西文字的性质不同,在翻译时如果考虑字数、句法结构等问题,就会造成翻译时的障碍。第三“用典”。典故是不同民族智慧的凝结,是优秀文化的历史沉淀。太极拳创始人有意识地根据文化的需要“引申”之,“假借”之,使语言呈现互动的特性。如:“舍已从人”,这一重要概念直接引用了《孟子》中的一段话,“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在翻译该类修辞时,还需要理解源语的隐性意义,以免出现纰漏。

1.3 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制约了太极拳在世界传播的深度

太极拳中有很多普通名词专业化的现象,如:心、意、形、神。虽然是普通名词,但却是太极拳习练中重要的习练要旨,同时也是哲学术语的范畴。但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心与意、形与神既不同但又相似,看似简单却蕴藏重重玄机,因在西方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可以替换,所以很难完整地表达蕴含的深意。此外,太极拳与中医学、易学、儒学、兵法等水乳相交,如:“气沉丹田”,“丹田”被形容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等,是中医学和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刚我柔谓之走”。刚柔的相互作用是宇宙一切现象的基础。易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无过不及”,指太极推手时不要过量,保持平衡,这与新儒学大家朱熹所提倡的“中庸”理念高度契合。“得机得势”中的“得势”指获得战略优势,该理念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这一概念贯穿《孙子兵法》全书。“挫之之力”适用于中国书法领域,在中国书法领域,术语“挫”指运笔中突然停顿以改变方向的动作。再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提到的“行气”,又称炼气,是道家修炼养生的方法之一。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太极拳翻译的译者不仅要掌握多样的翻译技巧,还要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破译文本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所在,从而帮助外国友人真正领悟太极拳的技术要领与文化内涵。

2 太极拳在世界传播中的翻译问题

2.1 太极拳翻译译文不准确容易产生歧义

由于太极拳自身语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造成太极拳翻译的多样性与混乱性。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网络搜集到100本涉及英文的太极拳书籍。在搜集到的译本中自创太极拳语料库,除了自身源语言的制约,观察发现由于译者知识结构及翻译观念的不同造成翻译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对我国太极拳对外学术话语体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1.1 太极拳拳架翻译的混乱性太极拳的“技”是由太极拳拳架中踢、打、摔、拿等招式构成。人们通过习练太极拳的不同拳架招式来提升人体健康,是太极拳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因此太极拳拳架名称是太极拳最基本的术语。根据自创的语料库,笔者发现每一类的拳架术语都呈现出翻译多样性。如“云手”,通过对译本的阅读与筛选,笔者发现涉及“云手”该术语翻译的有44本,对语料库的进一步观察发现,该术语有18种不同的翻译版本(如表1所示)。

“青龙出水”,该术语有9种不同的翻译版本。尽管译者都保留意象,但对青龙的翻译不尽相同。有5位译为“blue dragon”;有3位译为 “green dragon”;有1位译为“black dragon”。青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在汉语中有其独特的内涵。从译文发现,译者对“青龙”的不同翻译主要体现在“青”的不同理解,翻译结果也不同,如表2所示。

“如封似闭”,该术语有22种不同的翻译版本,如表3所示。

表1 “云手”的不同译文

表2 “青龙”的不同译文

表3 “如封似闭”的不同译文

2.1.2 太极拳拳理翻译的混乱性太极拳典籍文献对拳理的描述为太极拳习练者提供了练习的标准,然而,太极拳经典文献言简而文丰,语少而意永。拳理术语的翻译同样呈现多样性。如“行气如九曲珠”,该术语有13种不同的翻译版本,如表4所示。

“黏”,王宗岳《太极拳论》云:“我顺人背谓之黏”。在双人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当你感觉到你的对手对你施加压力时,调整并改变你自己的力量使其变弱,你的回应不应多也不应少。当你不断提高跟随对手的灵敏度,并且能够粘着对手移动的任何方向时,这种力被称之为黏劲。该术语有8种不同翻译版本,如表5所示。

“虚实”,在太极拳中是个重要内容,因为练习太极拳或与对手进行战斗时,必须明确区分虚与实。当你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到对手的身体时,你必须将你的实变为虚,反之亦然以适应环境。该术语有9种不同翻译版本,如表6所示。

2.2 太极拳译文翻译错误导致理解错误

太极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涉及内容之多之广是其翻译的难点。如技术词汇:“听劲”和“化劲”,太极拳术语有很多属于汉民族所独有的词汇,但这些词汇在跨文化传播中不能准确表达,导致译文出现不规范,使跨国家、跨民族的交流产生不解抑或误解,让文化的差异变成文明的误会。根据搜集的语料,笔者发现译文的错误形式多样:有些译文不规范,有些则是译者想当然的硬译。

表4 “行气如九曲珠”的不同译文

表5 “黏”的不同译文

2.2.1 太极拳翻译译文不规范文化的交流需要翻译的严谨规范,但笔者发现译文有大量的不规范翻译。如:“玉女穿梭”被译为girls work at shuttles( Yu Nu Chuan Suo)[3]。“玉女”在中国文化意象中指品质高洁、高雅沉静的女子。如果仅仅译成 “girl”,原文中的文学意象就无法在译文得以体现,而规范的译文应是“fairy lady”。再如“体用”被译为use of the body[4]。在太极拳中,“体”一般是指形式练习,而“用”是指实际应用。Sophia只是翻译出字面意思,并没有挖掘出该词的内涵。此外“手挥琵琶”被译为play guitar (lute)[5],而“手挥琵琶”的拳架动作仿弹奏琵琶,而非真正意义的弹琵琶,如果译为play lute会让读者不知所云,不知道该拳架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

2.2.2 太极拳翻译译文错误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找不到对应词,译者无法移植、替换,只能硬译。或囿于理解有误,或缘于对中国古汉语认识的局限,翻译理解时难免有误读,很多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一知半解、生拉硬扯。如:“双峰贯耳”译为 twin peaks piercing ears[6],然而“双峰贯耳”,喻两臂成钳状,两拳虎口相合掼击敌双耳。译者把向耳朵击打译为pierce, 该词有刺穿的意思,如果用这样翻译,不仅无法实现太极拳严谨的教学任务,而且还会引起文化的误解与冲突。“青龙出水”译为green dragon dropping water[7]。“出”表示事物从里向外移动,而并非从外到里的过程。由于译者趋向动词理解有误,译文跟原文意思截然相反。“气宜鼓荡”译为The ch’i should be stimulated[8]。鼓,这个词本身指鼓,敲鼓,振动或鼓动,鼓也可以意味着膨胀;荡这个词指摇动、摆动,还反映外部力量。该词出现在《易经》的一个短语中,描述了八卦相荡的相互作用。译者翻译成stimulated似有不妥,并未能把鼓荡的真正内涵给表达出来。术语是概念的文字指称,但术语传播的重点不在于文字指称,而是这个指称所表达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是通过定义体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术语时必须追本溯源,不能望文生义。

3 太极拳在世界传播中的翻译对策

正如上文所述,太极拳翻译面临严峻的挑战。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探索太极拳在世界传播中的翻译对策。

3.1 权威机构联手学部共同创建太极拳翻译语料库

太极拳翻译研究应该包括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共时研究涉及太极拳翻译知识的最新描述,而历时比较则探求太极拳翻译发展的演变规律,两个维度的研究可以互为补充。现今,国家致力于中国特色术语库、中医术语标准的创建与制定为创立太极拳语料库提供了重要启示。翻译语料库关注典型的语言使用模式,译者可以通过描写翻译学知识窥探前人翻译规范,如:太极拳不同时期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的意识形态、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等内容,通过对“规律”的描写,最终发现太极拳翻译的普遍翻译法则。翻译时帮助译者做决定的基础是“翻译规范”。如果在特定社会条件下译者做出较为稳定的选择就形成了翻译规范。规范反映的是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和思想。如果译者对“金鸡独立”都译为Golden Rooster Standing on one leg,就没有必要改译为Golden Rooster Standing on one foot。语言的约定俗成决定了术语翻译的约定性。如果我们不保持已有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术语,那么,太极拳术语翻译和应用将永远理不清楚。语料库还可以再现太极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原状,对翻译产品、翻译过程、译者主体、翻译效果进行全面检视,窥探历史进程太极拳传播的种种影响和制约因素。而在文本解读时,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促进太极拳翻译日臻完善。此外语料库的创建还可以清晰梳理出太极拳翻译史的全貌,这将拓宽我国太极拳翻译研究的范畴,也可以为太极拳相关的其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创建这样的语料库,须由权威机构挂帅,集中优势资源,合作共建。语料库的建设可以尝试用网站的形式展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语料库的建立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在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中宣传与普及,为所有交流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译者查阅各方面知识。

3.2 权威科研机构联手研究人员编纂太极拳双语辞书

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没有专门的太极拳双语辞书可供参考,这就为太极拳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带来很多不便。翻译是复杂分析各种不同类型文本的过程。从长远发展,从统一和规范太原拳翻译角度出发,编制一本太极拳双语辞书有其积极意义和必要性。由于太极拳术语具有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哲学、医学有较深厚的渊源,如果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只翻译文本中的术语,而不翻译注释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化内容,那么如何推广与传播中国思想和文化?可以说太极拳双语词典是引导人们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正确使用英语术语,实现英语术语标准化的重要历程。此外太极拳术语还有社科术语的模糊性与歧义性。太极拳术语有的缺乏意义明确的“定义”,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感。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们只能靠自己长时间的习练来领悟其内涵;歧义性表现在太极拳术语一词多义、一词多解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如词汇、语法、修辞等。如《太极拳论》云:“我顺人背谓之黏”。这句话可理解为我顺、人背、谓之黏,也可以理解为我顺人背、谓之黏。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理解标准,这就增加了译者理解以及翻译的难度。正是由于太极拳翻译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与障碍,太极拳双语辞书的编纂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想的双语辞典应该是词典学家与翻译家及翻译实践者的完美结合,这样可以预料到读者的真正需求,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对读者真正有用的材料,并且可以在词典的收词立目、例证选择以及具体词目和例证的翻译上做出创新。

3.3 政府联手学部确立太极拳术语翻译标准

方梦之[9]指出:“术语与概念唇齿相依。在科学研究中术语由概念而来,反过来术语又用于描述和传播科学概念”,因此规范的术语翻译是太极拳翻译研究的第一要务。术语翻译标准的确立受到术语翻译规律的制约。在制定翻译标准前,应该基于语料库对太极拳术语做出了解、比较和分析,探索术语的翻译规律,以便在旧的术语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术语。Taekwondo和Karate作为韩国跆拳道和日本空手道的英文术语,已经在国际体育文化领域被广泛接受[10];西医conjunctivists的中译名是“结膜炎”,译者并没有译成中国传统医学术语“风火眼”。这些都给我们以重要启示。翻译不应仅停留在传达层面,而应通过翻译在目的语话语体系中彰显源语社会的话语特色,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在世界体育文化之林中彰显自身所独有的文化魅力,就必须保持民族特性。只有保持民族个性,才能以中国话语的面目出现在世界各民族面前,才能参与多元文化的竞争与建构。在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译者在进行中译外的过程中要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寻求最佳的翻译策略。笔者建议音译加注释可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独特性,避免文化误读。侯国金[11]提出了术语翻译的“系统性”标准。系统性指翻译一个术语时必须考虑其姊妹术语的翻译。太极拳中技术层面的拳架名称可以统一用音译加注释法来表达。而处理非典型的中国元素,则采用“归化”翻译[12]。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逐渐让海外友人接受并熟悉中国传统词汇。分析中国译名史可知,中国科学译名统一活动总体上经历了从中外合作,依赖外国译者到中国人独立进行、从以团体为主导到以政府为主导这样一个过程[13]。而随着政府的介入与主导,统一的译名逐渐定形。因此,科学社团和专家学者是主力,普通读者的接受是一个参照,政府的参与程度决定了译名的权威性。

3.4 高校致力培养太极拳翻译人才队伍

如果说太极拳文献本身的难度是译者翻译时需要克服的客观障碍,那译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则是影响翻译的主观因素。一定领域的翻译承载着专业内容。要想译好太极拳翻译文献,就必须理解文字所承载的专业内容。基于此,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应制定培养海外教学人才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其他专业的优秀教师, 用中 (英) 文开设一些体育课程。培养既懂太极拳专业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翻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4 结语

对太极拳翻译研究是太极拳对外发展传播的内在需求,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建构文化身份和对外话语权的重要途径。由于太极拳本身语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制约了太极拳海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太极拳的翻译呈现混乱性与误读性使太极拳海外传播呈现走出去但没走进去的尴尬境地。在当今“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代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手,对其翻译研究是每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语人的责任与使命,因此笔者在分析阐释太极拳翻译困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的措施,以期真正建构起太极拳对外话语体系,使这朵古老的武术奇葩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焕发光彩。

猜你喜欢
术语语料库太极拳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42式太极拳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