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居安 王居义
痤疮在现代医学的学术名称为寻常痤疮(Acne Vuglaris),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好发于面颊、额部和下颌,以粉刺、丘疹为主要特征,常伴皮脂溢出[1]。痤疮在中医属肺风粉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膏粱之变,足生大疗,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的记载。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80%~90%的青少年患过痤疮[1]。在我国痤疮患病率约为45.6%,且受近年来环境与社会压力等影响,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2]。因痤疮多发于额、面部,如果未及时治疗或者方法不当而导致皮损、瘢痕甚至毁容,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笔者以皖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痤疮发病率与接受中、西医治疗的情况,以期为合理选择临床痤疮治疗方案降低痤疮患者后遗症,提高心理与生活质量提供现实的数据依据。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皖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经本人知情同意后,现场问卷调查。性别不限,自愿原则。按接受调查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
1.2 调查工具用“问卷星”APP自制问卷调查表,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是否患过痤疮。第二部分为痤疮基本内容,包括:①通过问卷、观察以及询问的方式为患过痤疮或痤疮未愈者进行中西医的分级与辨证分型;②接受的中、西医治疗及治疗时间;③自评治疗效果(包括未接受治疗者的痤疮现状),未患痤疮者该部分跳过。第三部分为对待中西医治疗痤疮的态度。
1.3 调查人员具有中西医学习背景,现已经随绩溪县原中医院院长、绩溪名老中医曹根健学习中医近2年。
1.4 分级及分型标准
1.4.1 西医分级标准参照《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年修订版)》,依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成3度4级,即:轻度(Ⅰ级):仅有粉刺;中度(Ⅱ级):有炎性丘疹;中度(Ⅲ级):出现脓疱;重度(Ⅳ级):有结节、囊肿[3]。
1.4.2 中医分型标准古今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颇多,如血热、肺热、胃热、风热、湿聚、痰结、血瘀、热毒、冲任失调等,经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本病的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基于西医分级对痤疮进行中医分型,其诊断相对简单,对本试验的误差影响较小。故笔者仍参照《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年修订版)》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痰瘀凝结证、冲任不调证。①肺经风热证:皮损以红色或皮色丘疹、粉刺为主,或有痒痛、小便黄、大便秘结、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可相当于Ⅰ、Ⅱ级。②脾胃湿热证:皮损以红色丘疹、脓疱为主,有疼痛,面部、胸部、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口苦,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可相当于Ⅱ、Ⅲ级。③痰瘀凝结证:皮损以结节及囊肿为主,颜色暗红,也可见脓疱,日久不愈;可有纳呆、便溏,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沉涩。可相当于Ⅳ级。④冲任不调证:皮损好发于额、眉间或两颊,在月经前增多加重,月经后减少减轻,伴有月经不调,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平素性情急躁;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弦或涩[3]。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西医分级不能完全成为中医分型判断的条件,仅可作为参考,实际分型仍应按照四诊所得结果。
1.5 调查方法随机选取被测大学生,经知情同意后,现场指导问卷、询问,必要时做相关诊断。
1.6 排除标准①药物引起的痤疮患者;重大疾病已愈者;精神疾病或潜在精神疾病患者;所得资料前后明显矛盾与严重不完整者。②难以中医辨证分型且无上述情况者,仅做西医分级,其他调查内容不变。
1.7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EXCEL,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1 一般资料随机调查对象共224例,符合标准的共222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129例,男女比例分别为41.89%与58.11%。皖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男女比约1∶1.5,本次调查男女比约为1∶1.39,符合统计学要求。
2.2 痤疮患病情况所患痤疮人数共186例,痤疮患病率为83.78%,其中男性痤疮患者75例,女性痤疮患者113例,男性患病比例为80.65%,女性患病比例为87.60%。西医分级情况:可西医分级者186例,其中轻度(Ⅰ级)104例,比例为55.91%;中度(Ⅱ级)34例,比例为18.28%;中度(Ⅲ级)41例,比例为22.04%;重度(Ⅳ级)7例,比例为3.76%。中医辨证分型情况:可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者180例,其中肺经风热证89例,占比49.44%;脾胃湿热证59例,占比32.78%;痰瘀凝结证7例,占比3.89%;冲任不调证25例,占比13.89%。
2.3 治疗情况本调查用患者自评打分的方式确定患者的痤疮现状:①完全恢复:面部无或基本无粉刺;②基本尚可:尚有少量症状;③恢复一般,有一定痤疮瘢痕及痘印;④基本无好转或好转程度较小;⑤情况更差。
2.3.1 未接受治疗患者现状未接受治疗者共28例,占调查人数的12.61%。现状良好者(评分为1,2者)共16例,占比57.14%。见表1。
表1 未接受治疗患者现状
2.3.2 仅接受过西药治疗患者现状仅接受过西医治疗患者共计94例,占比42.34%,现状良好者62例,占比65.95%。见表2。
表2 仅接受过西药治疗患者现状
2.3.3 仅接受过中医治疗患者现状仅接受过中医治疗患者共42例,占调查人数的18.91%。其中仅1例无法辨证分型,因西医痤疮分级为轻度,故在上表中也纳入肺经风热证范畴。治愈良好者共计32例,占比76.19%。见表3。
2.3.4 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现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共22例,占调查人数的9.90%。现状良好者19例,占比86.36%。见表4。
表3 仅接受过中医治疗患者现状
表4 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现状
2.4 对待中西医治疗痤疮的态度在被调查的222名对象中,对待中医治疗痤疮的倾向为27.48%,对待西医治疗痤疮的倾向为18.48%,对待中西医治疗痤疮的倾向为54.05%。
3.1 痤疮患者应及时接受正确的治疗前已提及,痤疮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皮肤性疾病,且一定程度上对生活及个体心理产生影响。在本调查中,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现状良好者占比(57.14%)明显低于接受过治疗的患者(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占比分别为65.95%、76.19%、86.36%),故此,结合此次调查结果及前人文献来看,无论是中医治疗或者西医治疗亦或是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均较显著,对于痤疮患者,应当及时接受医师正确的指导,及时接受治疗。
3.2 痤疮的中医分析与建议通过调查发现,痤疮患者的证型大多属于肺经风热型与脾胃湿热型。肺经风热型在西医分类中症状属轻,与当代大学生作息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而平时又习惯进食辛辣重口有关;而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可导致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影响水湿运化与代谢,导致痰湿内生,日久化热,甚者可阻碍经络气血运行,导致痰瘀阻络。且痤疮在一定程度上与情志因素有关,明《医学正传》中提到“愤懑郁怒,肝气郁结”,肝气不舒,郁而化热,甚至横逆犯胃,肝胃不和导致不思饮食或腹泻便溏。因此从中医学角度上,合理均衡膳食,作息规律,注重身心健康显得十分重要。
3.3 中医较西医对痤疮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对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主要的四种原因为:雄激素水平异常、皮脂大量分泌、毛囊周围细胞角化异常和炎症反应(主要为痤疮丙酸杆菌引起)[4]。此外,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5]。另外,心理压力、免疫等因素也会影响痤疮的发病或者病情的加重。在西医治疗中,维A酸类药物在使用的2~4周可能会出现加重皮损的现象,常用抗菌药物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肝损伤,色素沉着和菌落失调等不良反应。本次试验中抗生素单用的低治愈率(37.50%)也说明细菌对其耐药性的产生。此外,抗雄性激素治疗引起的子宫不规律出血,恶心,乳房胀痛,变胖等不良反应易给痤疮患者带来进一步的心理与生理的伤害。在本次调查中,接受中医治疗的大学生获得的满意度(76.19%)高于接受西医治疗的大学生(65.95%)。其中中药外用,内服或内外兼治的治愈比(分别为77.78%,83.33%,83.33%)都高于西医治疗中治愈率最高的联合治疗(77.41%),这说明了中医较西医对治疗痤疮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邓建平[6]对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59例痤疮患者的中西医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的西医组(75.86%),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北京中医药大学方瑾[7]通过腹针结合面刺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可以从整体上快速消退皮损,调理脏腑,活血化瘀并且能产生长期疗效。中国中医科学院贾忠武等[8]通过对当代中医家治疗痤疮的经验总结,发现在痤疮的治疗上,中医药具有很大的优势性,相比于西医,中医药治疗不良反应少、预后相对较好。笔者认为现代医学的治疗比较强调单一的靶点,对于一些由多对因素导致的疾病,往往治标不治本,很难得到满意的效果。由于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整体的来治疗疾病,通过多种手段调整机体的状态,内外兼治,达到扶正祛邪之功,所以这就使得中医在很多的复杂疾病的治疗中,有相当好的治疗效果。
3.4 痤疮治疗应当更重视中西医结合本次调查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总体效果(86.36%)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西医、中医分别为65.95%、76.19%)。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全部重度痤疮患者(第43,82,161,190例)的治愈率达到100%,这提示了中西医结合对治疗严重痤疮患者有着极大的优势。笔者调查了在校大学生对待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倾向发现,倾向中西医结合的大学生比例在50%以上,这无疑不表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想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鉴于被调查的222例对象中,绝大部分接受过痤疮治疗,因此,该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西医结合对痤疮治疗有着更好的效果。笔者亦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元红[7]将就诊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予以单纯西药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较少。遵义市中医院付庆会等[10]将60例门诊痤疮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前者激光治疗联合中药枇杷清肺饮治疗,后者仅激光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7%)。浙江省人民医院陆威等[11]通过临床病例对比研究发现,在口服盐酸米诺环素和外用0.025%维A酸乳膏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能更好改善痤疮皮损程度。故此,笔者认为,在痤疮的治疗中,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如可通过中医治疗调理体质,治病求于本,辅助现代医学的外用药物或其他外手段(如手术等),必要时亦可采用中医学针灸、耳穴等疗法。对待重度痤疮,可以在治疗初期中医调理,进行手术治疗或外用抗生素,待好转以后停用抗生素,以中药外敷或者汤药巩固,既可以避免西药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与耐药性,又加快了痤疮的治愈。同时,在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合理膳食配伍,兼用药茶、花茶等手段,为更好治愈疾病提供更大的保障。
综合上述发现,在痤疮治疗中中医、西医各有优势,但更应当强调中西医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经历和体验。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强调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使痤疮治疗的效果更优,复发率更低,不良反应更小。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制定标准,中西汇通,积极研究发病机理,力求简、便、廉、验,裨益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