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录
(安阳市肿瘤医院 心电图室,河南 安阳 455000)
现阶段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多以静脉溶栓为主,而治疗后再灌注情况主要评估标准为胸痛减轻50.0%以上、再灌注心律失常、ST段回降幅度及溶栓后12 h肌酸激酶同工酶峰时提前[1-2]。相关研究还指出,AMI患者发病后心电图T波存在明显变化,且早期T波倒置是评估血液再灌注的主要标志之一[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96例AMI患者,旨在研究AMI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相关性。
1.1 一般资料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6例AMI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女45例,男51例,年龄55~79岁,平均(68.35±4.12)岁。根据发病1 a后心电图T波检查分为直立患者(49例)和倒置患者(47例);并选取同期85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其中女39例,男46例,年龄53~77岁,平均(67.72±3.99)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AMI诊断标准[4];②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存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禁忌证;②精神行为异常。
1.3 方法
1.3.1检测方法 (1)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ViVId FiVe,购自美国GE公司),行左侧卧位,探头频率设置为1.0~5.0 MHz,检测左心室峰值充盈时间、LVEF。通过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标准左室长轴切面。(2)使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仪(型号:KM19-AECG-12A,购自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动态监测T波变化,时间为1 d。
1.3.2治疗方法 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拮抗剂等对症治疗。
1.4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心电图肢体导联与胸导联T波时间、振幅。(2)对比直立患者、倒置患者左心室峰值充盈时间、LVEF水平。(3)对比直立患者不同T波直立恢复时间LVEF水平。(4)分析不同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的相关性。
2.1 心电图肢体导联与胸导联T波时间和振幅研究组心电图肢体导联、胸导联T波时间较健康对照组长(P<0.05);研究组心电图肢体导联T波振幅较健康对照组小,胸导联T波振幅较健康对照组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电图肢体导联与胸导联T波时间和振幅比较
2.2 左心室峰值充盈时间和LVEF直立患者、倒置患者左心室峰值充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立患者LVEF较倒置患者高(P<0.05)。见表2。
表2 直立患者和倒置患者左心室峰值充盈时间和LVEF比较
2.3 直立患者不同T波直立恢复时间LVEF水平T波直立恢复时间≤12个月LVEF水平低于T波直立恢复时间≤9个月、≤6个月、≤3个月(P<0.05)。见表3。
表3 直立患者不同T波直立恢复时间LVEF水平
2.4 不同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相关性经Spearman分析,不同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r=-0.589,P=0.004)。
静脉溶栓能降低AMI患者坏死心肌数量,抑制梗死范围扩大,恢复局部心肌电损伤,但其可延长心电图复极时间,进一步促进T波时间、振幅改变,诱发T波倒置现象,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心电图肢体导联、胸导联T波时间较健康对照组长(P<0.05);研究组心电图肢体导联T波振幅较健康对照组小,胸导联振幅较健康对照组大(P<0.05)。这提示AMI存在明显T波振幅、时间改变。因此,对心电图T波实施动态监测,有助于及时实施有效治疗手段,挽救患者生命。
心电图是目前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应用于AMI患者,诊断准确率高达80.0%,能显著定位累及部位,清晰呈现血管分布情况,为临床评估AMI病情程度提供科学支持[5]。另外,有研究发现,AMI患者T波发生改变与左心功能存在密切联系,且T波倒置恢复直立时间越短,相关冠脉开通率越高,心功能恢复越好,预示梗死灶逐步减小,心肌存活含量增加。吕亚峰等[6]研究还发现,直立患者心功能明显优于倒置患者,且AMI患者心电图T波动态变化与心功能存在紧密联系,监测心电图T波动态变化可为临床评估心功能、判断病情程度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结果显示,直立患者LVEF较倒置患者高,且T波直立恢复时间≤12个月LVEF水平低于T波直立恢复时间≤9个月、≤6个月、≤3个月(P<0.05)。这说明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临床可通过心电图T波检查及时掌握病情程度与恢复状况。
综上,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临床心电图T波检查可为评估心功能、掌握病情程度、判断预后效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