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中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康复效果

2020-06-02 13:36高伟伟张燕云张贤贤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偏瘫穴位下肢

高伟伟,张燕云,张贤贤

(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14;2.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脑卒中是世界第一致残原因和第二大致死原因[1-2]。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更新与进步,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较以往明显提高,但仍有70%~80%的患者存在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3],降低患者生命质量。其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自理能力,是患者独立生活、回归社会的重要障碍因素。脑卒中后早期的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残存功能至关重要[4-5]。因此,通过早期的治疗手段,尽可能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是脑卒中康复锻炼的重要目标[6]。国内已将中频电刺激应用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7-8],但少见固定穴位中频电刺激的应用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下肢固定穴位中频电刺激的康复效果,旨在为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康复锻炼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9],并经颅脑CT或者MRI确诊为脑卒中;(2)存在一侧下肢肢体功能障碍;(3)肌力>2级;(4)年龄40~80岁;(5)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因其他原因所致的下肢功能障碍;(2)不能耐受运动康复治疗[10]。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63±5.93)岁;体力劳动13例,脑力劳动6例,退休或无业11例;脑梗死21例,脑出血9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12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57±7.52)岁;体力劳动17例,脑力劳动5例,退休或无业8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和定时转换体位、关节活动度锻炼、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运动治疗(肌张力改善、诱发主动运动、卧-坐转移训练、站立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步行能力训练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吃饭、穿衣等)。以上项目每次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持续3周,共15次,即1个疗程。鼓励并引导患者表露负性情绪,提供心理支持,疏导患者不良情绪。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固定穴位中频电刺激治疗,具体如下。组建多学科团队,成员包括康复医生2名、中医医生1名、神经康复科护理专家2名、责任护士2名、心理咨询师1名。团队成员接受统一培训,并制定统一质量标准,确立共同的干预目标,合作完成患者的康复治疗。运用中频治疗仪经皮对患者患侧下肢的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昆仑、丰隆、解溪6个固定穴位实施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康复治疗师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体能、肢体功能及皮肤情况,确保治疗的安全,并标记穴位,确保每次治疗穴位位置准确,每次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持续3周,共15次,即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1)采用简易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评定患者下肢肢体运动功能,共17个条目,每个条目0~2分,总分34分,得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11]。(2)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Holden 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HFAC)评价患者步行能力,分为6级:无功能、需大量帮助、需少量帮助、需监护或言语指导、平地上独立、完全独立,计0~5分,级别越高表示患者步行能力越好[12]。(3)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100,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越强[13]。

2 结果

2.1 FMA-LE评分干预前,两组FMA-L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FMA-L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HFAC分级干预前,两组HFA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HFAC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LE评分比较分)

注:FMA-LE—简易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表2 两组干预前后HFAC分级比较(n)

注:HFAC—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

2.3 MBI评分干预前,两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分)

注:MBI—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

3 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大多数患者脑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功能损伤,其中约1/3的患者甚至丧失步行功能[14-15]。现代医学认为,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强,大脑在病变发生后能将自身结构或功能进行调整改变以减少病变构成的损害。临床上可以借助一些干扰手段适当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有效促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研究表明,中频电刺激对失神经支配而发生变形的肌肉进行合适的电刺激,可以引起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延缓患肌萎缩,防止纤维化和挛缩,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本研究组建多学科的干预团队,运用多学科诊疗[16],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康复治疗,在提供康复锻炼治疗的同时,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最终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在以往中频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中医针刺循经取穴的原则,选取下肢偏瘫患者的6个穴位: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昆仑、丰隆、解溪,通过这些特定的穴位将中频电流传入到患者的皮肤,使患者患侧肢体局部气血增多并激发经气,达到活血通络、疏调经脉、通调诸筋的目的,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17-18]。同时,从神经解剖角度分析,足三里、阳陵穴等位于下肢的前外侧,电脉冲刺激这些固定穴位可促进该部分肌群的收缩,达到纠正足内翻、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目的,进而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固定穴位中频电刺激治疗可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已有相关研究证实,经皮电脉冲刺激可促进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19-20],其原理是通过中频电脉冲刺激神经肌肉,诱发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与收缩,并将皮肤的浅感觉、运动觉、本体感觉等传到中枢,恢复部分神经功能[21]。

固定穴位中频电刺激治疗实施安全、简便,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待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偏瘫穴位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