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吉林省花鸟画发展初探

2020-06-02 07:09张红梅许宁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花鸟画国画吉林省

张红梅 许宁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林省美术创作开启了新篇章,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歌颂新时代、反映着现实美好生活。通过吉林省开展的一系列美术作品展览活动,中国画领域涌现出以李又罘、王庆淮、李子喻、李伯涵、高盛连、佟雪凡等为代表的一批花鸟画家,他们以地域为源,歌颂时代、歌颂生活,开创了新中国吉林省花鸟画的新局面。笔者以1957年吉林省第一届国画书法作品展为切入点,以及之后举办过的一系列国画展为线索,对参展艺术家及作品进行剖析,初步探究吉林省花鸟画创作在继承传统、探索地域风格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总结20世纪中期吉林省花鸟画发展的基本状态和成就,并进一步研判其在地域美术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在大会上时任全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提出:“我们要从新文艺运动的外部和内部来扫除这些旧文艺和旧影响。……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新文艺能够更健全的发展,能够更广泛地和人民结合,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在国家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的指导下,吉林省在1949年、1952年、1953年、1955年相继举办了第一届至第四届吉林省美术作品展(以下简称省美展)。这四届省美展延续性地呈现了吉林省当时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第一届和第二届省美展举办时展出的作品大多是以歌颂领袖、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为主题的宣传画和剪纸等。从1953年第三届省美展开始,作品种类除年画、连环画、漫画、剪纸以外,有很大比重的国画、油画、素描和雕塑[2],标志着艺术创作群体向专业化方向转化,美术创作类别也由大众化向专业化转型。在此次美展中,参展的中国画作品主要是人物画和山水画,花鸟画数量相对较少。但以这届省美展为开端,中国画作品在1955年举办的第四届省美展中表现突出,共评选出获奖作品94件,其中,15件国画作品就包括花鸟画7件、山水画5件、人物画3件,获得一、二等奖项的山水画、人物画作品受到这样的评价:在画面结构和主题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如王庆淮《雪后松花江畔》、佟雪凡《领路》,[3]这两件作品均是以东北地域独有的山川风貌和现实生活作为创作题材完成的国画佳作,是20世纪中期吉林省国画界在探讨如何“继承与革新”问题的良好开端。当时的花鸟画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多采用传统形式,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还较为薄弱,这是吉林省花鸟画创作的起步阶段。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同年7月,中国美协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国画展”,并在展览研讨会上对于国画“继承遗产”“吸收西洋”“重视生活”等问题做出讨论。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提出希望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1957年4月起,中国美协多次邀请美术家们进行座谈,讨论如何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在全国美术界讨论应该如何改造中国画时,吉林省国画界也不断地通过展览、座谈等方式探索如何在继承国画传统之上,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反映地域文化的新中国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活动是1957年8月举办的吉林省第一届国画书法展(图1),这个展览是建国后吉林省第一个国画书法领域的专项展览,它的举办是为了“积极地正确地继承发展民族书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艺术,为社会主义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要求。”展览汇集了省内各地区的新老国画家,时任中国美协长春分会筹委会委员胡忠元先生评价说:“这是我省美术事业上的空前壮举,是一次民族书画艺术的大检阅,又是新老美术家的大会师。”[4]

此届书画展于1957年8月10日至30日在吉林省博物馆展出,展览由吉林省文化局、中国美术家协会长春分会筹委会主办[5],由时任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又罘负责组织筹备。展览通过征集、遴选后共展出书画作品263件:花鸟画92件、山水画60件、人物画35件、书法76件。从艺术表现来看,山水画作品已经在继承传统技巧、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描绘地域生活具有创新性表现的新局面,一些画家以纯熟的笔墨、清润的设色描绘了蜿蜒的松花江景色,富有生活气息,如王庆淮《松花江上烟雨》《西原之春》,李子喻《松花江上游图》等;人物画创作则以反映现实生活、歌颂国家建设为主,如戈沙《爷爷我告诉你个好消息》、杨芳《合作丰收有余粮》等。进一步聚焦于花鸟画,花鸟画作品数量在这次展览中占比重最大,主要代表画家有李又罘、王庆淮、李子喻、李伯涵、高盛连、佟雪凡、关龙甸、孙文铎等。他们的创作题材或延续传统花鸟的表现,如梅兰竹菊、牡丹、紫藤、草虫等;或立足地域迭出新意,如青松、雄鹰、葵花等;在笔墨技法方面,工笔、没骨、写意俱全。因此,从整体面貌来看,这个时期吉林省的花鸟画创作已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延续传统的同时积极与地域风物、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属于从继承传统笔法到地域风格、个人风格建立的探索阶段。

从这次参展的主要花鸟画家的师承和艺术风格来看,总体可以分为三个体系:或师从于北京京津画派诸家、或于上海接受系统美术教育、或师从关东地方名家,通过各自的研习传承了传统花鸟画的笔墨精髓,并探索以关东风物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共同构建吉林省花鸟创作的基本格局和风格体系。发源自京津地区的代表画家有王庆淮、李子喻、关龙甸等。王庆淮(1909—1982),于1928年3月考入北平京华美术专门学校中国画系,1929年9月进入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1933年毕业留京后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在求学阶段,王庆淮山水、花鸟兼攻,山水师从萧千中,花鸟画先后师从陈半丁、齐白石,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底。齐白石曾在其作品《瓶梅》题到:“下笔老辣有神,颇得缶翁用笔之妙,不做过奖之词。”又在《天竺水仙》画上题跋:“予之友人画天竺不恶者(陈)半丁,今见庆淮弟画此不亚半丁,喜之题数字。”[6]这些赞许从侧面能够看出王庆淮花鸟画的笔墨已颇具名家法度。建国后王庆淮在家乡扶余任教,他的十件作品入选第一届国画书法展,包括花鸟画2件、山水画6件、人物画2件。花鸟作品分别是《荷》和《珠光露气》,结合王庆淮这个时期的其他花鸟作品来看,题材、笔墨技法多为传统样式,墨色苍润朴拙,色彩沉着,形象简练、概括,秉承了齐白石、陈半丁的文人写意风格,成为中国传统写意花鸟在吉林省落地、扎根的开拓者。由于王庆淮在吉林省国画领域表现突出,在1958年吉林省第一所高等艺术教育机构吉林艺术专科学校成立时,他作为地方国画名家被调入美术系,从事国画教学工作。

李子喻(1899—1973)自幼酷爱美术,十二岁到洗染店当学徒,后经朋友介绍来到北京在私立刺绣学校任职员,坚持业余学画,机缘之下拜民国初期京津画派领军人物金城为师,学习恽寿平的没骨工笔画花卉。曾在北平女子学校任美术师,和秦仲文、徐燕逊等画家共同加入“湖社”,建国后曾在吉林省抚松县中学、通化市师范专科学校等地任美术教师。在这次美展中,李子喻的参展作品为《菊》,画面山石嶙峋,菊花穿插其间,山石以书写性的笔法写出,菊花用笔朴拙、色彩鲜艳、充满生活气息。画中题诗一首“老圃秋笔气傲霜,问渠遣点亦戎装,满身披上黄金甲,要与西风战一场”,显露出纯熟的文人画特征。正是因为其在一系列画展中的突出表现,1960年李子喻作为地方名家被调至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任国画教师。

早期在上海受到系统美术教育的代表画家有李又罘和李伯涵等。李又罘(1908—1976)于1925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专当时的课程体系较为系统完整,潘天寿、王一亭等均在国画系任教。从1924年开始国画系主要课程有美学、美术史、哲学、透视学、色彩学。[7]并且上海美专的基础课教师多数都有留日背景,在教学上注重绘画基础,提倡野外写生训练。在上海美专学习阶段,李又罘不仅学习了传统国画技法,也开始接触到了西画的理论概念和绘画锻炼。毕业后回到山东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39年至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当时鲁艺美术系主任是蔡若虹,与李又罘同为上海美专校友,主要教员有王式廓和王曼硕等。1948年沈阳解放,受党组织委派负责接收重点文化设施,历任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及东北工艺美术展览馆馆长;1953年兼任沈阳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教务长;1954年调任长春市文化局任副局长。在他的筹划下,1955年吉林省第一届国画暨书法展得以顺利举办。在此次展览中他共有9件花鸟画作品参展,是这次展览花鸟画单元中入选作品最多者。从参展作品《莲蕊瓜果》(图3)来看,笔墨上沿袭传统,用笔老辣朴拙,设色鲜艳,有浓厚的民间审美气息。画中题字:“瓜果满前浑如秋,市欲令饱我口福,争奈难叨实惠,根尘纠缠,惭对池莲”,赋予寻常瓜果以禅宗意味,使作品蕴含人文哲理,耐人寻味。也正是在这一年,李又罘创作了代表作品《春光灿烂》,“画面以秀润的笔墨,绚丽的色彩,画出春日里百花吐艳的景象,显示了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意蕴”[8]379。作品曾发表在《美术》和《人民日报》等期刊、报纸,受到一致好评,成为20世纪中期吉林省花鸟画领域的经典作品。

李伯涵(1901—1982)于1917年入读吉林省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由于1992年上海美专还没有单独设立国画系,只有西洋画系,国画课为选修课,所以在绘画训练方面,与李又罘相比,李伯涵对西画训练、对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从上海美专毕业后李伯涵回到吉林省,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授美术。1958年调任吉林艺术专科学校。其4件花鸟画作品《松鹰》《雄鸡牡丹》《荷鸭》《鸡、美人蕉》在省第一届国画书法展展出,作品《松鹰》突出了雄鹰主题,雄鹰振翅盘旋,形象矫健雄强,松树枝干虬曲松针茂密,笔墨酣畅;《荷鸭》描写了雨后荷塘鸭子游水的场景,画面设色承恽南田没骨之法,点染并用,兼具写意花鸟的趣味性,画面整体生活气息强烈,被评价为“富有朝气,清新隽逸,笔墨色彩准确生动,做到了以物传情”[8]379。该作品曾在1957年由长春市美术研究会出版为彩色明信片画页,并入选1959年出版的《吉林画选》和《长春美术作品选》。王庆淮、李又罘、李子喻、李伯涵四位国画家以突出的艺术成就,被誉为“长春四老”,成为地域国画创作的突出代表。

从吉林本土地域成长起来的国画家有高盛连、佟雪凡等。高盛连(1912—2001),出身农家,自幼随父亲学画,后拜当地花鸟画家梁冠山为师,常于山林沟壑、田舍农家搜集素材,名花野卉、高粱玉米、禽鸟鱼虫都为其所爱。学有所成后于1952年在四平师范学校任美术课教师,1958年任教于四平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调至吉林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他有7件花鸟作品《花卉》系列、《黄花脱节香》和《花开五月》入选第一届国画书法展,其中《花开五月》描绘了五月花开,鸟落枝头的和谐生活景象,构图上采用三分法,枝头的喜鹊和盛开的鲜花相互呼应,喜鹊灵动,花卉设色明艳,巧中见拙,通过巧妙的题材、技法表现出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佟雪凡(1919 —1982),自幼酷爱艺术,刻苦自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9]5251927年拜邱烟云为师学习绘画艺术,后辗转于辽宁省学习石印、刻字等技艺,以卖画和美术设计为生。他虽是工艺美术出身,但在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画方面均有造诣。在这次国画书法展中由他所绘的两幅花鸟条屏颇为亮眼,分别为秋菊冬梅,花卉兼工带写,通过描写花卉的繁茂与画面中禽鸟形成墨与色的对比,传统中又富有生活气息。

从上述艺术家的艺术成长历程来看,教育背景、人生经历等个体性根源在艺术家笔墨专长和艺术风格的构建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正如王庆淮在1960年《谈谈山水画和花鸟画》一文中谈到:“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也要吸取外来有益因素。我们学习古人,并不是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学习外来,而是外为中用,吸取外来营养,增强自己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随上时代”。他们能够做到积极顺应时代、响应中国画在新时期继承与发展的时代倡导、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创新,同画家反映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生活的深切关照是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这些传统民族因素在实现艺术地域性和独创性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创造出绘画的时代性。

以第一届国画书法展为起点,吉林省国画创作进入了活跃期,花鸟画创作也开启了新的阶段。李又罘的《春光灿烂》、王庆淮的《花卉》、李伯涵的《松鹰》、李子喻的《牡丹》、高盛连的《竹》等12件花鸟画作品入选第一届东北三省美展(1959);李又罘的《水仙三鹊》《松竹友禽》、李伯涵的《荷塘》、李子喻的《枇杷石榴》、高盛连的《鹰》、佟雪凡的《向日葵》等12件作品入选第二届东北三省美展(1960)。王庆淮曾撰文评价:“老画家李又罘的《春光灿烂》《八哥丹柿》《喜鹊水仙》等画,富有情感和充沛的时代精神,增强了艺术的生命力量。李伯涵的《松鹰》有笔酣墨饱独到之处,作者观察了生活,作了写生范本,故能意到笔随,有感人作用。李子喻的《万年永寿》和工笔花鸟《芙蓉》《牡丹》等有生活积累,掌握了一定的传统技巧,所以点染自然。高盛连的《水仙山茶》,满键的墨笔‘蔬菜’,也能别出新意。关龙甸的《水仙石头》,也别饶风格。”[10]花鸟画领域这种活跃的创作态势,促成了之后三次大规模名家国画展的举办:1962年1至2月举办的李子喻、潘素、孙天牧、佟雪凡、高盛连、徐云六人国画联展和王庆淮、卜孝怀、史怡公、李伯涵四人联合国画展,以及1963年1月举办的李又罘个人国画展。在六人国画展中,佟雪凡的作品独树一帜,当时有诗赞曰:“雪凡多艺又多才,特意独行蹊径开,水墨丹青清目丽,更愿思如彩霞裁”,“其画虽有师承,但大部分出自特意独行,自己去创作。”[11]展览之后佟雪凡在长白山林区体验生活,归来后创作作品《长白松鹰》,被收录在《长春市志》中:“作者用传统的笔墨技法,吸收西方明暗造型的经验,表现了祖国江山富饶壮丽的内涵。尤其是空中一只雄鹰,展翅高翔,更给人们一种长白密林深厚苍郁之感。”[12]在王庆淮等四人的联合国画展中,花鸟画方面以王庆淮、李伯涵为主。在近十年间创作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作品中,王庆淮的山水画以东北地域风光为主题,在写生基础上进行创作改革,“花鸟画也是有其根底的,继承了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近代名家的传统。两幅‘迎春花’,枝葩繁茂,怒放画面,多而不乱、不窘,章法、笔墨亦有独到之处”[13]。李伯涵的花鸟画作品色彩清新,以牵牛花、荷花等为题材,色调鲜艳明丽,深受观者喜欢。吉林日报刊文评价:“意趣横生,给人一种清爽之感。”[14]1963年1月在吉林省博物馆举办的李又罘个人国画展中,共展出其创作的一百余幅国画作品,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在参观后评价:“又罘同志继承了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而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又能别开蹊径,敢于创新……这和那种一味模仿,孔趋亦趋,孔步亦步,只能貌似前人的作品是大不一样的。”[15]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李又罘画展先后在黑龙江、辽宁、浙江、广东、天津等省市举办,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展览活动可以看出,以1957年吉林省第一届国画书法展为节点,吉林省花鸟画呈现出第一个创作繁荣期,完成了花鸟画由传承到探索再到建立具有东北地域特色风格体系的发展历程。这个时期既诞生了以李又罘、王庆淮、李伯涵等为代表的一批表现地域、歌颂时代的花鸟画家,也出现了《春光灿烂》《松鹰》等一批经典作品。总体来看,李又罘、王庆淮等画家在笔墨方面继承传统又积极出新,以写意和大写意风格为主,笔力雄浑,墨色丰厚,设色艳而不俗,使传统文人绘画焕发出时代新气象;在题材上开始出现专注于地域特长的倾向,以现实生活中的蔬果和长白山地域特有的松柏、仙鹤、玉米等为表现对象,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载于画面,形成了“长于借古开今,专于地域风物”的花鸟画时代精神,为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国画艺术进一步发展做出开拓性的贡献。

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著名油画家胡悌麟先生在《投石问路拓荒者》一文中谈到王庆淮、李子喻、高盛连、佟雪凡等本土花鸟画家时曾深情地指出:“如果在关内某地,他们各位的业绩恐怕早已是或承前启后彪炳于史册、或门生云集开一代画风的大家,但在吉林省内,他们艰辛创业、含辛茹苦、启导后学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在吉林省弘扬民族绘画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忘怀的。”[16]今天,我们追溯历史,厘清建国后吉林省花鸟画缘起的历史实际与发展脉络,可以使我们不忘前辈筚路蓝缕的拓荒精神,延续由他们构建起的艺术创作体系,为当下花鸟画创作提供借鉴和参照。同时,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建国后吉林省地域美术史的研究,还有很多学术节点有待于展开和深入,这是未来要持续开展的工作。

猜你喜欢
花鸟画国画吉林省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登泰山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工笔花鸟画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
国画欣赏
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