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场所营造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
——以苏州观前街为例

2020-06-02 06:23刘韩昕
中国名城 2020年5期
关键词:场所家具空间

刘韩昕 李 响

1 引言

城市家具是现代城市空间必备的物质性构成要素,更是城市人文底蕴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城市家具最早起源于欧洲发达国家,早在1889年,卡米洛·西特就对城市家具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作研究和论述,并指出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空间的物质组成部分应当被有机地整合到整个空间场所的组织当中。场所作为行为和事件发生的空间,具备特定的意义[2],近年来,随着日常性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主题,空间的场所感受到更多的重视,城市家具所具有的营造空间特征,推动公共活动繁荣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刘韩昕、蔡永洁等学者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城市家具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并展开了以城市家具为核心的微观层面城市设计的深入探索,通过一系列在环境行为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城市家具提升城市空间公共性品质的作用及其行为价值。随着城市家具概念的逐渐流行,国内学术界对于城市家具的关注热度逐渐上升,开始对现代主义工业化发展导致的风格同质化、场所性缺失等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但大都还是将其作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产品来对待,对城市家具的认识和研究还往往停留在城市家具的功能与美学探讨以及技术层面的分类罗列,城市家具在场所营造层面所蕴含的价值未明显涉及,当下城市家具仍然存在上述的风格同质化、场所性缺失等问题,因此对于城市家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多样性和场所性的品质,满足人们多种精神需求等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 城市家具概念及历史溯源

2.1 “城市家具”概念

“城市家具”指城市空间(如广场,街道)中不具备结构性意义,但能对空间品质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的行为和活动形成具有激发作用的人为物质构成。比如雕塑、喷泉、座椅、灯具、树木、装置、小型售货亭等[3]。19 世纪初时,城市家具已被广泛安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但并没有被归类为一种空间元素而获得定义。直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街道公共设施与传媒企业家让-克劳德·德考克斯(Jean-Claude Decaux)首次运用城市家具 (Urbane meuble) 的概念来进行商业推广[4]。到20世纪后期,这个商业名词逐步在欧美学术界得到认同而获得学术内涵,视其所处的时代不同,它也被称

作“广场家具”或“街道家具”。城市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越来越成为城市空间的主流,并呈现出一种新的生命力,即空间、行为和文化的结合。

表1 欧洲城市家具案例分析表

2.2 欧洲——为公共而生的城市家具

自古以来,欧洲城市家具就是实用功能、精神功能以及混合功能的综合载体,自古希腊时期,城市家具一直作为一种价值符号体现公共生活的精髓以及促进公共空间的繁荣,由于它的使用者系所有市民,因此城市家具具有室内家具不可替代的公共性特征,具有强烈的社会学及符号学意义。通过对欧洲城市家具历史溯源以及案例研究(表1),可以发现欧洲城市家具始终重视对精神文化以及传统符号的继承,并善于通过现代手法演绎,整合实用功能,精神功能,形成集实用、精神、休闲和艺术等不同功能属性于一体的城市家具形式。

通过欧洲城市家具案例分析表可以发现,城市家具在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未间断地扮演着与时代相对应的角色,虽然经历了现代主义时期批量化生产的阶段,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越来越认识到城市家具对空间的塑造作用,并逐渐纠正了现代主义时期忽略城市文化与场所特质的傲慢态度,走向了日常性、场所性、艺术性和复合性的道路,强调城市空间对市民日常多元需求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当代西方公共生活中艺术表达、生态理念和个性追求的总体趋势。

2.3 中国——内向化的庭院家具

与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相比,我国的城市空间建设明显缺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着力装饰的热情,尤其是对公共性最强的城市空间类型如广场和街道,大量的家具是位于内向化的、为半公共性的生活而进行空间设定的庭院中,如皇家宫殿、寺院和书院等,而在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内的城市家具是非常缺失的,从历史进程来看,这一特点至少在现象层面上是非常明显的,以宋代为例,《清明上河图》(表2)描绘了宋代都城的繁荣景象,街道上布满各类商贩店面,街道生活主要基于交通和商业功能展开。在支撑公共性交往活动的城市家具类型上,除了简单的树木植栽,难以发现纪念性、功能性或是装饰性的城市家具类型;然而在传统东方文明体系下的半公共性建筑庭院内部,家具依然是空间的焦点与主体,是塑造空间性格与使用方式的重要手段,也对空间气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们可以是纪念性的主体雕像;宫殿中的皇权象征;抑或是重要的功能支撑(表2)。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些建筑庭院中的家具更是哲学、信仰、审美、技艺以及功能的复合体。

表2 中国城市家具发展溯源分析表

从以上庭院家具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在东方文明特有文化特质的影响下,家具物类在一些在半公共性质建筑庭院中充分地发展起来,其塑造空间性格以及空间使用的能力绝不亚于建筑本身,它们通过自身的象征性、造型、功能以及同建筑的紧密配合,诠释出“空”的性格话语,甚至成为空间主题氛围的点睛之笔。但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走出庭院,并最终像欧洲城市那样在公共性最强的广场或街道中蓬勃发展起来。

3 当代中国公共空间中城市家具的发展困境

结合欧洲和中国城市家具的历史溯源可以发现,一个场所的形成不仅仅是依靠建筑物,城市家具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塑造特有的空间场所性格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历史表明,欧洲城市家具自古以来就对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场所特性发挥着作用,而我国由于文化特质的原因,过于强化内部,忽略外部,所以城市家具一直在庭院中作为空间主角,塑造着内向化的空间性格和场所特性。

而对于公共空间以及公共生活的忽略导致城市家具在公共空间中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所具有的塑造场所精神的作用和价值也一直未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发挥,这种状态使得我国在当下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理念和方法上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家具的重视度不够,使得其长期作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产品来对待,对城市家具的认识和研究还往往停留在城市家具的功能与美学探讨以及技术层面的分类罗列,城市家具在专业领域的地位以及对其作用和价值的认知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

其次在地域文化营造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发展和自身特色发掘等方面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城市本身特色就难以体现,更是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城市家具的产生,尤其是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商业空间和步行街中,出现粗制滥造、风格趋同以及场所性不足的城市家具,模式化的造型使得城市丢失了历史积累下来的文化魅力。

最后,城市家具的建设对于如何满足使用者的心理和情感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大多的设计侧重于城市家具本身的造型、材料以及色彩的构建,且工业化痕迹较为明显,从而忽视了城市家具所具有的内在的情感设计,其在场所营造层面所蕴含的价值未得到明显涉及,无法满足人们对场所空间的精神需求以及精细化需求。

针对当前城市家具的发展困境及问题,选取苏州观前街为代表,对其城市家具进行系统性的调研,分析在历史文化浓厚的公共空间中城市家具的具体问题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

4 观前街城市家具现状调研分析

4.1 观前街区位分析

观前街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是苏州人气最高的购物聚集地,历来有“苏州第一商圈”的美誉。这里是姑苏城内最老字号的购物街区,因古寺玄妙观而得名,有150多年的历史,自古便是熙熙攘攘的重要商业街,1998年,苏州市政府曾对观前街进行改造,功能定位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融商业、文化、宗教于一体的市区购物、餐饮、休闲和旅游中心”[5],观前街交通条件较为方便,周边地铁、公交系统发达,目前有两条地铁线直达,十余条公交路线到达,使得观前街客流量一直居高不下。

4.2 观前街城市家具现状

城市家具作为同空间参与者发生最直接互动的亲体性物质要素,其设置状态直接影响着参与人群的感知和行为,进而影响空间的使用方式和综合品质[6]。而种类繁多的城市家具若没有一种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则会杂乱不堪,基于城市家具的功能,可将城市家具分为实用功能类、历史符号类和混合功能类;通过对观前街城市家具调研以及归类整理(表3,图1),可以发现,观前街城市家具主要分布于道路两侧,共有17种形式的城市家具,其中实用功能类城市家具数量最多,有13种小类,占观前街城市家具总量的76.5%,是观前街主要城市家具构成,历史符号类城市家具仅有雕塑小品和牌坊两种,混合功能类城市家具也仅有路灯和标识牌两种,历史符号类和混合功能类分别占观前街城市家具总量的11.75%。通过对观前街城市家具是否经过个性化设计的观察分析发现(图2),其中未经任何个性化处理,完全是由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城市家具有12种,占总量的70.6%,而稍微经过个性化设计的城市家具仅有5个,有座椅、雕塑小品、牌坊、路灯和标识牌,占比29.4%,少量个性化处理的城市家具完全无法营造出具有苏州城市文化特色的场所特征(表3)。

表3 观前街城市家具分类表

4.3 观前街城市家具存在的问题

观前街作为苏州古城著名的商业街,自有其独有的历史底蕴,加之政府的政策指引,观前街整体的场所氛围相对较为浓郁,但大都是通过建筑所营造出来的,城市家具并未发挥其价值。由于对城市家具的重视度不够以及设计意识薄弱,整条观前街并没有能够体现苏州地域文化特色,并能营造场所氛围的城市家具,在设计方面主要存在着功能复合性低、场所特征缺失以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问题,从而导致城市家具的功能、空间与文化价值不足。

图1 观前街城市家具类型分析一

图2 观前街城市家具类型分析二

4.3.1 类别单一,功能复合性低

观前街城市家具功能类型较为单一,从观前街城市家具类型分析一的饼状图可以看出,实用功能类城市家具占据了整体城市家具的76.5%,这种类型的城市家具仅能发挥其自身的使用价值,而没有考虑到家具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及其符号价值意义,另外整条街道历史符号类和混合功能类城市家具寥寥无几,使得城市家具显得单调无趣,无法为观前街公共活动增添新意,并减弱观前街整体的苏州地域文化氛围,活动品质大打折扣。

4.3.2 工业化痕迹明显,场所特征缺失

观前街城市家具的设置,仅仅起到了满足人的使用需求,不同类型之间缺乏关联性、整体性以及系统性的设计美感,工业化痕迹明显,其中有70.6%的城市家具是不加处理的工业化生产产品,即便是稍微经过个性化处理的仿古式牌坊也是工业化痕迹重,用一种粗暴、简化的复制模式实现对传统文化反映,仅有少量城市家具如路灯、雕塑小品等稍微提炼苏州文化与生活特征,但由于数量之少,对于塑造个性化的场所特征的作用微乎其微,其他占大量比重的城市家具,则是明显与当地历史脱节,大大削弱对人的吸引性,弱化了空间场所特征。

4.3.3 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观前街城市家具设计没有从文化特征入手,大部分采用批量化生产的城市家具,风格同质化严重,样式趋同,缺乏对苏州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割断了新增元素与苏州现有的城市特色风貌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具类型,导致观前街所特有的气质与特色彰显不足,缺乏美感,失去了城市家具固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4.4 思考与对策

4.4.1 实用功能与文化相融合,提高城市家具功能复合性

在当下城市家具设计中,暴露出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完全抛弃传统地域文化,采用工业化、批量化生产,只注重实用功能的城市家具,另一种是对传统形式的城市家具简单的复制模仿,毫无现代设计感而言。因此,在城市家具设计中,要重视城市家具的设计含量,平衡传统与现代、实用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不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演绎传承,同时也要将其与城市家具固有的实用功能相融合,从艺术以及交互体验等方面营造集实用、历史符号、休闲和艺术等不同功能属性于一体的复合型多功能城市家具,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

4.4.2 注重城市家具的个性化设计,营造场所感

今天,“日常性”正逐渐成为公共生活的主题,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正呈现出公共与私密的融合以及多元化的趋势,人们愈加地注重空间的场所感受,城市家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必备的物质性构成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塑造空间性格的价值作用,在设计中,要转变固有的城市家具设计意识,抛弃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品,突出城市家具所在区域独有的特色以及强调人与城市家具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浓厚的个性化场所氛围,使人的参与不仅仅停留在物质表层,更是达到精神层面的高度,从而使得城市家具的空间价值、行为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得到完美展现,推动公共活动的繁荣。

4.4.3 以演进的方式传承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该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具有独特性[7]。是营造场所特征的关键要素。在城市家具设计中,对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能只是单纯的复制模仿,而是要从多方面考虑,在视觉方面,可以将其表现为视觉化的图形、纹样等具体元素;在感知方面,可以通过抽象化的手段,表现出地域文化中的独特的本质特征,并运用现代手法进行演绎,使其重新焕发历史活力,从而营造出极具象征意义的城市家具,达到对地域文化特色传承演绎的目的。

5 结语:城市家具作为空间秘密主角的场所价值

通过历史溯源以及欧洲与中国城市家具发展脉络的对比,还原出城市家具在塑造空间与场所性格层面的空间与社会价值,可以认为,无论在欧洲的街道、广场,还是在中国的庭院,城市家具虽然不是决定空间形态的结构性要素,但却是塑造空间场所性格不可或缺的空间秘密主角,对空间性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由于长久以来城市家具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角色定位一直没有受到战略层面的重视,其所具有的空间塑造和行为激活的价值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笔者认为,在以日常性为公共生活主题的当下,随着我国公共生活的进一步开放与繁荣,随着公共文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市民对公共空间的场所品质要求日益凸显,城市空间的粗放型设计与人们对场所空间的精细化需求已成为城市空间建设要面临的主要矛盾。城市家具将会是我们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它将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使用、历史和传统的展现、场所性格的激活以综合性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在以日常诉求为核心导向的新一轮精细化城市空间营造中发挥出不可取代的战略价值。

猜你喜欢
场所家具空间
空间是什么?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听的场所
创享空间
远离不良场所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恋爱场所的变化
家具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