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序桂
怀化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学校是武术人才培养与推广的重要阵地,这关系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也关系着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并且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围绕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国家意志,中医、戏曲、书法、国画、中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不断繁荣兴盛,各项发展成果让世界瞩目。在这个文化大发展的潮流中,中国武术必然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武术和学术界的青睐。然而遗憾的是,当前中国武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却让我们忧心忡忡:武术正在远离中小学的课堂,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武技项目成为中小学生追逐的运动时尚。[1]
为了中国武术的全面推广,于1998年最早制订并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并以武术“六进”活动为策略进行广泛推广。因此,武术段位推广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2014-2023)》明确要求,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要选择武术段位考试项目列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2]近年来有关武术“段位制推广”“段位制教学”方面的活动和研究火热,也有研究试图以“段位制”推广解决武术在中小学面临“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的问题,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师资缺乏”是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此,本研究展开对高校与中小学“供给侧”结构进行思考,并以湖南某高校武术课程实施段位制教学改革为研究个案,探讨高校武术人才培养如何“对接”中小学武术师资的问题。
自 1998 年《中国武术段位制》颁布以来,掀起了一阵武术教学改革浪潮。然而,真正实施段位制课程教学的学校并不多。[3]应该说,各级学校固囿于武术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导致了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自武术列入学校体育教学范畴以来,曾经有过一阵“新鲜”时期,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火热”的程度,也因此武术学科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成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但长期以来武术人才培养体系似乎缺乏“活水”之源,所学内容与考试始终跳不出初级套路和竞赛套路。从五步拳、少年拳、三路长拳、简化太极拳到刀、枪、剑、棍等初级套路,从难度到一大堆竞赛套路,导致了大批武术教师“一知半解”以及“知其然而不知其”的专业知识结构。由于套路长,变化多,难度大,因此“难学、易忘、枯燥,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困境一直存在。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且如此,到了中小学武术课堂,易出现“猴子摘玉米”的结局就在所难免。同时,中小学生对武术运动认知度浅,缺乏武术文化了解的情况自然更加严重。
自2010年以来,国家和社会大力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并在中小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尽管多方面都在努力,但近十年仍未摆脱武术课教学“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困境。以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未能得到教师的认可,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习练兴趣,造成学生对武术的攻防含义无法理解,只能停留于肢体动作。特别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数体育教师不愿选择难教、受累的武术课。[4]武术段位制在校园的推广工作中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学校重视度不高、专业的武术教师匮乏、学生兴趣度不高、设施不齐全、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组织方法不新颖等等问题。[5]因此,摆脱这种困境需要各方努力,需要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中小学需求侧统筹思考。
首先,密集式的套路教学内容需要优化。针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最“难”的武术,因其动作多、变化快、路线复杂,导致了武术基本功原本缺乏的体育专业学生也只能“猴子摘玉米,摘一个,丢一个”,最后考试也只能贫于应付,以及格“万岁”了事。其次,灌输式的套路教学方式需要改进。比如武术普修课,在有限的学时里要求学生掌握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刀术、剑术、棍术等7个完整套路。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习惯于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常常处于“被学会”的状态。第三,唯套路论的教学考核体系有待改善。由于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各种套路,学生演练套路几乎成了考试得分的唯一途径。为了避免考试尺度不一致,也尝试过“交叉”考试等形式,但考试内容依然禁锢在套路动作,而对其攻防含义仍然一知半解。
此种状况值得深思!对于供给侧的高校尚且难以培养出“既会练也会教”的武术师资,处在需求侧的广大中小学校,即使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以及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口号喊得再响亮,也难以做到实际有效的开展,只能努力应付“检查”罢了。
基于以上思考,对湖南某高校体育学院2016级武术普修课程进行了实践,具体操作是将武术普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武术段位制”推广人才,在武术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调整,实施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
以既定的《武术普修课程段位制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见怀化学院体育学院《武术普修课程段位制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5月。)为依据,并按照教学计划对体育教育2016级武术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优化,完整保留24式简化太极拳,对原有的长拳和器械类完整套路进行删减,增加武术操和武术段位制长拳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结构优化情况一览表
教学手段上,采取武术基本功常态化夯实基础,太极拳强调养生与实用,组合技术与实战体验结合,段位长拳从单练,到两人进行对练,最后进行分解拆招,体会攻防含义。以注重体验教学手段,活跃武术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见表2)
表2 教学手段优化一览表
课程评价为段位拳和太极拳两个部分,其中太极拳考试按照以往标准实行,段位拳的考核形式参照《中国武术段位考核办法》进行,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其中0—59分为不合格, 60—79分为合格,80—89分为良好,90—100分为优秀。(见表3)
表3 课程的评价改进一览表
整体来说实施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的效果比较理想,根据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学生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后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
3.2.1 以段位拳为主要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记忆动作
在教学完成之后,组织专人进行统一考试,并邀请专家现场督导,保证考试公平公正。从学生对武术段位制教学内容的掌握调查情况来看,有32%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段位拳的掌握情况较好,认为掌握情况一般的比例为65%,只有个别同学认为掌握情况较差。这一调查结果与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基本相符,及格率达到了96%以上(共6人不及格,其中有3人由于不同原因缺考),其中优秀率(优秀率是指本次考试分数在90-100之间的人数除以年级总人数。)超过了22 %。动作质量上,从学生弓步、马步的姿势,到冲拳、砍掌的招式,都较好地体现了武术基本功要求,这也反应了以段位拳为主要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理解和记忆。
3.2.2 以“打练结合”的教学手段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段位拳的教学分为先交单练动作,紧接着进行分组对练,最后进行动作攻防技术的拆解三个步骤,教学手段较传统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做了问卷调查,并根据信度检验原则,在问卷中设计了两个关于学习兴趣的问题,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数据分析显示,学生认为兴趣程度较高的比例为56%,兴趣程度很高的比例有30%,这也说明有练有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与认可。进一步分析,相比太极拳,学生对段位拳的兴趣度更高,这可能跟段位制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门槛要求较低等因素有关。因此,认为武术课以“打练结合”的教学手段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2.3 用“段位制”的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仪式感
参照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办法,行抱拳礼是其中一项考评内容。考核过程中,从套路单练的开始到结束做了“以礼始,以礼终”强调,在对练过程同样如此,学生经过单练和对练两个环节,一共要行四次抱拳礼。这种反复礼仪的强化练习,对学生的仪式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学生对武术抱拳礼的了解程度明显提高。课程结束之后,一部分学生在平时遇见武术老师的时候,也保持了行“抱拳礼”的习惯。
3.2.4 武术课程实施“段位制”教学改革的不足之处
在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提出并进行探讨。首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难以彻底改变,要让多数教师获得“段位制”教学的认可并参与到其中存在较大难度,这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改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注重于技术动作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让学生掌握“如何教”的方法,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应该与技术并重。第三,我们虽然具备了中国武术段位制考点资格,也采取了段位制的考核办法,却未能让学生取得相应的段位证书,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考虑到考试费用会给学生带来经济负担,二是学生对武术段位证书的认知度和需求度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