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幼萍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2030年前后,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早间新闻里顿挫有力的声音让人忍不住频频点头。
“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此外,大型聚会浪费则达38%,而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晚餐桌上看到报纸上的白纸黑字让人不免摇头叹息。
“93克,就是一两个馒头嘛?”朋友把他不爱吃的咸蛋白扔到骨碟里说,“中国的粮食储备据说够我们吃两三年的了。”
有个数学公式:0.02克×1400000000=2800千克。那么,每个国人一天少浪费一粒米,就可让200个苏丹小女孩们饱饱地吃上一年,而不必在秃鹫的死亡凝视下挣扎。
你的不屑一顾却是他人的梦寐难求。
诗经里言:贻我来牟,即粮食赖天所赐,是上苍福祉;重耳拜土也是源于对生长粮食的土地的敬畏。可是,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忘记了牙牙学语后就会背的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物质的丰裕让我们忘却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人耕作的模样,当然也就没有了对土地与食物“念此私自愧”的共情与敬畏。
曾有言: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我们庆幸于国家一直守住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自豪于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75%;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中国只是以世界10%的耕地面积养活20%的人口?20世纪70年代,曾经全球粮食库存最低时仅够吃26天?记不记得2008年,一度出现“糖高宗”“蒜你狠”“豆你玩”等让人瞠目结舌的溢价新闻?还有,就是今天,尚有1/9的人口处于饥饿之中!
魏征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在“地大物博”的自豪感背后,是否还能清醒地认識,我国其实是资源匮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我国的淡水资源人均占有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人均油气占有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还真以为我们“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党中央要求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实是告诫我们永远不要被一味地急速发展蒙蔽了眼睛,强盛之下亦不要以邻为壑,更不要杀鸡取卵,遑论那些“弃之迤逦”的铺张靡费。
袁隆平院士曾说: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一粒粮食的价值,不仅在其经济与政治功能,更重要的是蕴含其间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之文化意义,即“盛”绝不等价于“奢”。
当年后蜀的孟昶也曾立下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戒石铭》,成为美谈。然,惜其用俭而不终也。后蜀灭亡,孟昶的享受之物成了战利品,其中有一只七宝夜壶,精美无比。太祖叹道:你的夜壶都用七宝装成,那你用什么碗吃饭呢?奢靡至此,安得不亡!随即将七宝夜壶摔得粉碎。 历史固然已是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奢生妄念,侈则苟得;“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人和国家莫不如此。
豪掷之前不免巧夺,斗富之时体恤缺位,高糖与高脂让我们社会的血液缺氧少钙。追梦的鸟翅上系上黄金,如何高飞?
如果说“盛”是生活富裕的表征,“俭”才是内心丰盈的注脚。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天,“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经写入了宪法。崇俭戒奢,应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题旨,也是国家强盛的真正基石。躬行节俭、不弃微末,每一个节俭乘以14亿,将是巨大的资源重配;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每一次努力乘以14亿,都是托举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