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有效激发学生们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古诗词学习效率,以使学生在感知和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升华。就此,本文主要从语文古诗教学的现状和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两方面入手,对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语文 古诗词 教学现状 学习效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44
“古诗词”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和古文,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其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此,我们作为专业语文教师,就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以消除学生认为古诗词是枯燥的、遥远的、与自己的生活没有“交集”的错误理念,进而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们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并且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代先人的文明和智慧,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本文作者立足自身教学经验,就古诗词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简要探析如下,以供各位教育同仁参考、交流。
一、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欠缺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语文的学习方面存在着阅读能力不足、基本语文素养欠缺的问题,进而在参与语文学习,尤其是学习离自己生活较“远”的古诗词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诗词的内容还是诗词的形式上都给学生们带来不小的学习困难,进而很容易出现学生在学习时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文字的情况,进而难以感知其中的情感、难以体会其中的意境,以致于学生们产生对古诗词内容的学习抵触情绪,导致学生们在课上的学习积极性不佳、课堂教学氛围也比较差。
2.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阶段,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主要沿用的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将教学的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对古诗词内容逐词、逐句的翻译和讲解上,形式太过于死板和模式化。不仅如此,单纯的语言讲授难以讲出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缺少情境体验的同时,不仅无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还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无法使学生们产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优化。
3.语文古诗词教学缺乏系统性
在当前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大部分都是将古诗词教学当做背诵材料,要求学生们熟读、背诵,并且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们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完成教学大纲,总是习惯性的将古诗词中的文章主旨强加给学生,使其成为课堂上的知识接收“容器”,而且不会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们对同一类型的多篇或者同一位作者的多篇文章进行串并讲授、整体分析,不仅教学模式死板,还影响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系统认知,限制教学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们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1.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现阶段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将枯燥、死板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还能够通过音频、视频的辅助,给予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进而使学生们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助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则诗歌时,其是用古典诗词的格式书写的近现代的内容,我们便可以提前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们播放励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从而引出毛泽东同志创作本首诗词背景的讨论,吸引学生们注意力的同时,唤起学生们内心的激情。而且在诗歌朗读阶段,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配乐,为学生们播放示范朗读,然后带领学生们以领读、齐读、分段朗读等方式“进入”诗歌的意境,在提高学生们朗读能力的同时,唤起学生们内心的情感,在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语言的同时,体会文字表现出的壮阔、深沉的意境,理解毛泽东同志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诗歌写作特点。
2.设置探究性问题引领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是“满堂灌”的形式,学生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教学效率不佳。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善于观察,抓住学生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对未知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并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利用好学生们的这一特性,多根据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设置一些探究性比较强的问题,进而使学生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其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对于《将进酒》这则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一开始就以学生们为主,设置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我们首先板书“将进酒”,问一问学生们“将”字应该怎么发音?是什么意思?然后在朗读阶段,引导学生们找出文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悲、欢、愁),问一问学生们从哪里能够读出诗人的“悲”,诗人“悲”的又是什么?找一找文中哪句话是转“悲”为“欢”?思考一下最能够体现全文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进而使学生们能够带着问题、带着心中的疑惑主动进行朗读和学习,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感知诗人情感的变化及其情感的复杂性。
3.开展趣味性互动游戏
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阶段的学生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竞争意识比较强,爱表现自己、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质量的优化,还可以借助趣味性互动游戏的开展,实现对学生们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进而在满足学生们心理需求的同时,改变其对古诗词教学的传统看法,使其在获得游戏活动趣味性的同时,感知古诗词的魅力并从中收获学习成就感,大大激发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开展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们开展背诵比赛、朗读比赛,或者成语接龙比赛,激发学生们竞争意识的同时,借此不断强化学生们的古诗词基础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班上的学生们分成两组,代表正反两个辩论观点,组织学生们针对某一首古诗,或者古诗里某一句的意思、蕴含的思想感情,展开正反观点辩论。引导两组学生各派代表进行辩论,各抒已见,以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能够享受思维“碰撞”的激情,享受主动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其既能够感受古诗词中的丰富寓意,又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给予学生们启迪,使其体会到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与成功的喜悦,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能够事半功倍。
4.注重课外内容延伸教学
古诗词之所以让学生们感觉“遥远”,主要是因为学生们对古代诗人的生活内容及生活环境的不了解,对古诗词写作背景等的不知晓,进而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无法产生共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们掌握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还要为学生们拓展一些关于古诗词的课本之外的知识,进而在丰富学生们知识面的同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詩词内容。
例如,在教学陶渊明《归田园居》系列古诗时,会有一些学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陶渊明不喜欢做官,而喜欢田园生活?为什么陶渊明又会对官场的“黑暗”非常了解又极其厌恶?就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给学生们拓展一些陶渊明的生平小故事:陶渊明是名人之后,在年轻时他有着“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当时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代,陶渊明的志向得不到施展,抱负难以实现,而且陶渊明性格耿直,不愿意低声下气的攀附于权贵,以至于他与当时的黑暗官场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致使他成为官场上的格格不入之人,进而辞官回家,隐居田园……从而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感受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在知悉写作背景的情况之下,更好的感知古诗意境及作者情感。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只有激发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语文古诗词的学习当中,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们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重视开展古诗词教学,还要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课堂教学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进而才能真正发挥出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助力学生们整体文化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以为其将来的全方位成长“增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古诗词教学:植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艺术与原理解析》,《今日教育》2016年第1期。
[2] 田良臣、董琪《古诗词教学的边缘化困境及突破》,《教育评论》2017年第7期。
[3] 孙倩《微课教学—古诗词教学之锦上添花》,《现代语文旬刊》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