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桥诞生记

2020-06-01 10:13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建桥长江大桥武昌

毛泽东武汉看桥,感叹“天堑变通途”

尽管从汉阳走到武昌时,毛泽东已经是一身汗了,

但参观大桥的兴致还很高,到了武昌桥头,他说:“以往过长江是坐船过,今天是走着过,我们创造了历史!”

武汉进入新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在1955年修建了新中国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造武汉长江大桥,沟通南北运输,把汉口、汉阳、武昌三镇连成一体,是中国人特别是武汉人的热切愿望。

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

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国立北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专业学生,到武汉来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此次规划虽未获政府批准实行,但其选址被历史证明为十分适宜,与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武汉特别市政府,武汉长江建桥之事被重提,可惜由于建桥耗资巨大而无下文,加之国民政府正忙于应付内部军事派系斗争,包括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内战,无暇顾及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

1935年,鉴于粤汉铁路即将全线建成通车,平汉、粤汉两路有必要在武汉连通,原铁道部曾考虑仿照1933年建成的南京铁路轮渡,但由于武汉的长江水位涨落幅度比南京大一倍,两岸引桥工程较困难,铁路轮渡的方案被迫搁置。

半个世纪里,由于战火连年,这座与时代命运紧紧相连的大桥一直没有建成。直到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63岁的桥梁专家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批桥梁专家,向中央人民政府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建议建造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同月21日至30日,毛泽东在北平主持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武汉人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毛泽东在时隔26年后,再次来到武汉

从1950年成立“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开始,到1953年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1954年政务院通过《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最后在1955年9月1日正式开工,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此精心筹备了五年。

其间,毛泽东在时隔26年后,再次来到武汉。那是1953年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三的夜晚,汉口大智门车站,大雪纷飞。23时45分,专列抵达车站,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等快步上前迎接毛泽东。毛泽东一行下榻在汉口惠济饭店,首先听取中南局、湖北省的工作汇报。

2月18日上午9时许,毛泽东一行驱车来到湖北省委所在地武昌阅马场红楼。他走进省委二楼的会议室,在临街的窗口眺望街景,说:“这楼不错嘛!”省长刘子厚介绍说:“这座楼原是国民党的省党部,解放后我们接收了。”毛泽东风趣地说:“是啊,大军一过江,我们接收了国民党许多大楼,连南京‘总统府也让我们接管了。接收不容易,管理更难哦!”接着,他话锋一转,“上蛇山怎么走啊?”有熟悉情况的同志回答:“这栋办公楼后面有条小路,可以上蛇山。”“那好,我们这就上蛇山看看!”毛泽东站起身,一口水都没喝就下了楼,直奔蛇山而去。

蛇山是位于长江南岸边的一座小山,绵亘蜿蜒,形如伏蛇,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屹立于蛇山上的黄鹤楼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这次毛泽东急着上蛇山,可不是为了观风景,而是为了他心中牵挂着的一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武汉长江大桥。

等到大桥正式开工后,毛泽东更是时刻关注着工程的施工进度。12月31日,由大桥工程局设计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重要配套工程——江汉桥试通车,毛泽东欣然挥笔写下三个苍劲的大字“江汉桥”。

毛泽东第二次来看修桥

1956年5月29日,长江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接到通知,毛泽东将到武昌,要视察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并听取情况汇报。5月31日,毛泽东乘飞机从长沙飞往武汉,当飞临武汉长江上空时,他凭窗俯瞰长江,很多桥墩已经露出水面,他激动地连连说:“好看,好看!”

飞机降落在王家墩机场,王任重、彭敏等在舷梯旁迎接。毛泽东当即提了两个要求:一要看大桥工程,二要到长江游泳。

彭敏問:“看大桥工程,您是在水上看,还是在岸上看?”

毛泽东果断地一挥手:“水上看!”

是日,阳光灿烂,天气格外晴朗,长江江面波涛汹涌。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登上“武康”轮。他一边巡视水上、岸上的施工现场,一边详细询问大桥的施工设备、施工顺序、操作技术等,甚至连混凝土多长时间凝固之类的细节都问到了。视察完建桥工地,进入船舱,毛泽东又同彭敏聊起了天。

毛泽东鼓励彭敏:“建设和打仗不一样,要从头学起;但也和打仗一样,在战争中学会打仗。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好好学!”

彭敏说:“这么多年在长江上建桥都没有建成,说明它很难。逼着我们想新方法来克服它。”

毛泽东点点头说:“困难往往使你能产生新的方法嘛!”在正式汇报时,彭敏还提到了中苏桥梁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情况,毛泽东做出了“建成学会”(建成大桥时,学会苏联专家的先进技术)的重要指示,还特别关切地询问老工程师的情况:“除了茅以升,现在还有谁呀?”彭敏回答:“还有罗英。”毛泽东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个名字。

在汇报快要结束的时候,毛泽东问彭敏:“长江上还要修哪几座桥?”彭敏回答:“第二、三个五年计划草案里,有重庆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毛泽东说:“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座、三十座桥,黄河上修上几十座,到处都能走。”

中午,毛泽东在船上用餐。这一餐,毛泽东喝一小杯酒,吃了一小碗米饭,武昌鱼全吃光。 下午2时许,他沿着船舷的扶梯从容跃入水中,畅游长江。晚上,那首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问世:“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以往过长江是坐船过,今天是走着过,我们创造了历史”

1957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6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建桥大军把最后一根钢梁平稳地安装在大桥合龙处,完成了最后一个“米”字。

9月6日傍晚,武汉大桥工程局的负责人,都聚集在漢阳桥头。他们在等待着毛泽东的到来。此时工人已经下班,大桥上显得十分宁静。6时多,毛泽东乘坐的小汽车从汉口方向直接开到长江大桥的汉阳桥头。毛泽东和大家一一握手,然后健步行走在大桥上,向武昌方向走去。

毛泽东详细地问大桥工程局副局长杨在田建设大桥用了多少钢、花了多少钱。杨在田一一作答:“一共用了5万吨钢,一亿三千万元钱。”毛泽东说:“不算多。”毛泽东又问杨在田:“建桥工人最多的时候有多少?”

“有13000人。”

“技术人员有多少?”

“300多人。”

“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来了多少苏联专家?”

“28人。”

“有苏联专家在这里可以修这样的桥,现在如果没有苏联专家可以修了吗?”毛泽东关切地询问。

“可以修了。”杨在田回答。

“可以修了吗?”毛泽东又重复问一句。

“能修,能修。我们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杨在田信心十足地说。

毛泽东很高兴。尽管从汉阳走到武昌时,他已经是一身汗了,但参观大桥的兴致还很高,到了武昌桥头,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以往过长江是坐船过,今天是走着过,我们创造了历史!”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伟大的理想实现了》,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喜悦心情。60多年过去,风雨沧桑,虽受到巨轮多次碰撞和特大洪水冲击,如今万里长江第一桥依旧巍然屹立,和谐地横卧在龟山、蛇山之间,俨然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拉开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序幕。一支“建成学会”的建桥大军,撒向全国,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一代一代地接力奋斗,已在长江干流上建成了近100座跨江大桥,仅武汉一地就有11座,早已超出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在长江上修上20座、30座桥”的愿景!★

(责编/陈小婷 责校/袁栋梁 来源/《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始末》,梅兴无/文,《档案春秋》201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建桥长江大桥武昌
农业废弃物的好氧堆肥研究进展
鄂州历史歌谣人文背景略析
鄂州古铜镜述略
下雨天,读书天
“建桥”课程点亮当下照亮未来
武昌区公共文化品牌建设管窥
公安长江大桥斜拉桥钢桁梁高强度螺栓施工
南京市长
摧枯拉朽
安庆长江铁路大桥主塔4#墩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