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将军县的辉煌与红色大都会的崛起
李先念说:“董老(董必武)是湖北革命的老祖宗,
是湖北和大别山革命的一面旗帜,
我们这些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大革命失败后,武汉市和其他红色大都会一样,革命陷入低潮。周边农村,逐渐崛起为革命前沿。1927年11月13日,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攻打黄安县城,正式成立黄安农民政府,组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
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黄安诞生了两任共和国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走出了223位将军。如此奇迹,与武汉崛起为红色大都会的历史密切相关。参加过“黄麻起义”的李先念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十分感慨地说:“董老(董必武)是湖北革命的老祖宗,是湖北和大別山革命的一面旗帜,我们这些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数九寒天,董必武把皮袍拿去当了20元钱,交付办校基金
1886年,董必武出生于黄安,18岁考取秀才,两年后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文普通”学堂是由张之洞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创办的新式学堂,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前身。在这所学校里,董必武接受了近代教育,还与宋教仁、刘静庵、田桐、查光佛、黄侃等校友建立了深厚情谊。经过5年学习,在1910年毕业时,董必武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成为一名老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董必武连夜奔赴武昌参加湖北军政府工作。后来,他加入同盟会,参与组建同盟会湖北支部。随后几年,他参加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曾两次被捕入狱,两次出国留学。
1919年,他在上海参加“五四运动”时,受到马克思主义者李汉俊(湖北潜江人)的影响,最终确定了革命方向——他立即回到武汉,决定在此办一所私立中学,传播先进的革命理念。
筹建学校时,筹办人共9人,每人捐款20元作为筹办基金。董必武手中没有现款,在数九寒天,他毫不犹豫地把身上穿的皮袍脱下,送到当铺当了20元钱交付了。于是,一所不太惹人注意的学校,于翌年春天正式迎来了第一批新生,私立武汉中学在武昌一所简陋的小院诞生了。
私立武汉中学设法多招收一些贫寒家庭子弟入学。董必武、刘觉民、陈潭秋等为了减少学校经费开支,都主动不支薪酬。为了引导学生学习革命思想,董必武通过恽代英主办的利群书社,设法为学生购买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湘江评论》等书刊,还指导学生办起《武汉中学周刊》,介绍新思想。他还先后邀请了李汉俊、钱亦石、恽代英、刘子通、黄负生等人到校演讲社会主义问题,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
在董必武的努力下,武汉中学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摇篮,不少师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或社会主义青年团。
据统计,武汉中学教师中有5位成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在1927年冬爆发的“黄麻起义”总指挥部的10名领导人中,就有5名毕业于武汉中学。为此,国民党反动派视这所学校为心腹大患,1927年汪精卫叛变革命后,桂系军阀查封了这所光荣的学校。
中国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六个大都会之一
1920年8月,董必武收到一封从上海寄来的信,是李汉俊写来的。董必武从这封来信中获悉,上海已经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希望他和张国恩(黄安人,武汉中学创办人之一)在武汉也组织起一个共产党组织。这个消息使董必武喜出望外,他马上与张国恩、陈潭秋等着手筹建共产党组织的事宜。
不久,在董必武、张国恩的寓所,举行了一场在武汉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张国恩、包惠僧等7人。会上宣告武汉共产党组织正式成立,取名为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并决定租用武昌多公祠五号为联络点,门口挂上“刘芬律师事务所”的牌子,以作掩护。武汉成为中国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六个大都会之一。
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董必武、陈潭秋等利用《武汉星期评论》造舆论,并派郑凯卿、赵子健等到纱厂工人、人力车工人、铁路工人中去,通过举办平民夜校、识字班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武汉地区的农民运动逐渐活跃起来,与湖南地区的农民运动相互呼应,并称“两湖农民运动”,当时有“南陈(独秀)北李(大钊),两湖毛(泽东)董(必武)”的说法。
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蒲柏路博文女校迎来了从北京、长沙、武汉、广州、上海、济南等地的12位中共正式代表。董必武、陈潭秋代表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董必武回到武汉,领导了震惊三镇的女师学潮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另外,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虽然代表广东,但其实是湖北黄冈人。
经过董必武等人的努力,知识青年中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积极分子和优秀党团员,他们进一步在广大工农中传播革命思想。这些火种后来在大革命风暴中,迅速遍布整个湖北和鄂豫皖边界地区。
听说董必武等派人在家乡搞农运,李先念卷起铺盖离开了汉口
1926年10月,北伐军在武昌检阅的那天,在汉口球场街陈福记寿器店(棺材铺)木作坊当学徒的李先念,怀着好奇、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从汉口坐小木船渡江抵达武昌,目睹了北伐军的革命风采。
那日,18岁的青年李先念挤在人群中,看着戎装整齐、臂戴袖章、肩扛长枪的革命军人,英姿飒爽,神采飞扬。一刹那间,他萌发了成为一名军人的念头。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出生于黄安县高桥乡李家大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只读了3年私塾的他因贫辍学。随后,父母将他送到黄陂木兰乡其表兄袁学福处学习木匠手艺。李先念勤奋好学,悟性高,三年便学成出师。当时,人们亲昵地称他为“小李木匠”。因经常走街串巷,广泛接触社会,还四处聆听共产党员演讲,他成为了当地最早接受革命思潮的无产者。到汉口谋生后,李先念经常接触民工,夜间还到江边与码头工人搭伙做短工,他深切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疾苦。这时,中共地下党员正深入到武汉宣传革命,他接受了革命思想。
1926年冬,大革命浪潮席卷了武汉三镇,并向全省各县广大乡村猛烈扩展。李先念听说董必武、陈潭秋等派人在家乡搞农民运动,于是卷起铺盖,从汉口回到了黄安老家,投身于农民运动。当时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董必武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候补中常委。为迎接北伐军的到来,省党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如参与创办《汉口民国日报》,宣传革命。
到了1927年下半年,形式急转直下,汪精卫集团“分共”时,董必武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辞去在国民党方面的一切职务。当时他的家乡黄安县,到处张贴着捉拿他的告示,以1.5万元悬赏他的人头。小小黄安,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一些土豪劣绅纠集反动武装对农会、工会进行疯狂反扑,工农运动遭受重创。
危急关头,黄安、麻城3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酝酿着“黄麻起义”。
1927年11月13日晚9时多,李先念率高桥各乡农民武装,抵达距黄安县城十多里的羊子山。他首先向队伍作了战前动员,希望大家严格按照指挥部的部署行动。动员完毕后,有人提出:打不打土豪劣绅聚居地桂花楼?李先念斩钉截铁地回答:“打!当然要打。但是他们根子在县衙,县衙不打倒,土豪劣绅照样横行霸道!今天我们先挖根,再砍树!”顿时群情激奋,大家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
14日凌晨,攻城队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夺占北门,旋即攻入城内。他们占领了县政府、警察局,全歼县警备队,并活捉县长、官吏、土豪劣绅1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90箱,从而控制了全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8年1月,留在地方工作的李先念,在木兰乡组建了共青团塔耳支部并任书记。1931年6月,中共(黄)陂(黄)安南县成立,李先念任县委书记,后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10月17日,陂安南县召开扩大红军会议。李先念在会上作了动员,会后亲自率领3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
不久,红四方面军被迫转移。李先念的母亲得知消息后,跑了几十里路赶来看他。那一天,李先念正在河口与敌激战,看到母亲突然出现在阵地上,因为担心她的安全,当时就发火了。母子俩在战场上匆匆告别,李先念安慰母亲,不会走很远,很快就会回来。然而,母子一别,竟再也未能相见。战斗结束后,李先念在行軍时听到大衣口袋里叮咚作响,掏出一看,是母亲临走时悄悄塞的两块银元。这银元是母亲一生的积蓄,也成了李先念对母亲一世的怀念。“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妈妈,真后悔当时不该对她发火。现在我是80岁的人了,想老娘!”许多年后,躺在病床上的李先念,时常向亲人念叨这句话。
(责编/陈小婷 责校/袁栋梁 来源/《董必武在武汉》,吕书臣/文,《长江日报》2006年3月8日;《董必武在武汉的日子》,刘行渤、董良羽著,《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下册)》2011年版;《那些牺牲在武昌的革命先烈》,武昌区委宣传部/文,《长江日报城区读本》2016年第5期;《李先念与董必武:我们这些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张肇俊、汤堃/文,《党史天地》2009年第6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