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的有效性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基于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智力发展情况,科学课堂还存在着学生表达能力较弱,实验秩序稍混乱,部分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难点实验难让学生完全理解等问题。因此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小学科学低年级的教学做以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低年段;有效性;策略实践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养成,实验教学作为科学的基础,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从而达成真正的高效课堂。
1.小学科学低年段的实验低效性表现
1.1学生表达能力较弱
低年级的学生因年龄问题其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常常会产生词不达意的现象,学生不能够准确地表述出心中所想的答案,而教师会利用大量时间反复询问和确定,去猜想学生的表述含义,当然,也会产生很多理解错误的情况,从而导致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良好体现。
1.2实验秩序性不强
良好的秩序和规则是有效实验教学的保障,低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没能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矩。低年级学生因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经常出现随意讲话、随意乱走的现象;面对实验材料,表现过于激动和兴奋,只会留恋于材料的好玩、新奇,却忽略了实验探究的科学知识;当有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其他同学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答案,导致学生的汇报结果出现重复性。
1.3小组合作效率较低
小组合作是科学实验的主要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分工明确的,组内成员包括小组长、材料员、观察员、记录员,组长负责管理和协调本组成员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材料员是负责实验材料的领取与保管处理,用完之后,要做好材料的归纳处理,汇报员需要做好实验探究过程的整体性汇报,记录员则是针对实验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记录,同时还能够听取意见,做好汇报表的填写。小组合作要求让各个小组成员都负起责任来,并且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体现合作。但现实的课堂中很多学生不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小组合作过程中显得秩序混乱,有的学生独揽了所有任务,而有的同学只是旁观者,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科学探究能力与实践合作能力。
2.提高小学科学低年段实验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实验教学是一节成功的科学课的关键,如何做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2.1改善提问方式,形成同伴互助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不仅仅是能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沟通和提问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室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能有更适合他的提问方式,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提问得更直接,在学生回答不清楚的时候就需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但是这里的提供帮助的不是教师,而是能够理解清楚的同学,让身边的同伴帮助表达,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能形成一种互助友好的良好氛围;而对于反应灵敏,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不需要问得太过具体,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在学习一年级的《树叶变黄了》,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提问树叶是如何变黄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在秋季变黄的,所以针对这种多数人都不能完全理解的问题,教师就需要进一步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树叶,到底是由外到里变黄的,还是由里到外,或者由左到右,还是由右到左呢?”这样有效的提问会让同学直接聚焦到问题的本质,而不会浪费太多课堂时间去发现回答正确的学生。
2.2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的實验教学离不开好的课堂秩序,而良好的秩序不应该简单地依靠教师去整顿纪律,训斥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自主得融入课堂,情不自禁地爱上这节课,舍不得分神一秒中,生怕错过了那些精彩环节。这就需要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可以通过设置多样的活动,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比如一年级的《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探究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实验,其实学生很快就能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但是怎样能说出身边更多的自然物和人造物就会困难很多,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熟练地将理论与知识联系在一起。但若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低段学生会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赢得比赛,值得注意的是比赛之前一定给学生讲清楚规则,不能出现重复的答案,否则会被扣分,这样就会避免在别人回答的时候有人不认真倾听的现象。
2.3合理设置分工,有效进行合作
有效的小组合作应该包括开始的分工方式和过程的合作形式,教师应该先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组建小组,形成有效的分工,还要不定期让小组成员交换角色,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负责各项工作,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各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和应承担的责任,从中体会通过团队合作能获得成功;在实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阶式地设置明确的实验任务,让小组成员科学地完成一个个子目标后再得出最终的实验结论,成员之间能拧成一股绳,有效的完成合作。比如二年级的《形状改变了》探究力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教师需要先布置钩码挂的越多,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的探究任务,接下来再进一步探究橡皮筋长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最终才能顺利得出钩码挂的越多,向下的拉力大,橡皮筋长的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宋元君.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J].神州教育,2018(04):233.
[3]王黎娜.关于利用课外阅读方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9(35):136.
[4]张奇志 应县第二小学校.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外阅读兴趣[N]. 朔州日报,2019-11-28(002).
[5]尹丽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76+131.
[6]崔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95.
[7]朱晨来.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9(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