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说起桂花,似应首推杭州,柳永《望海潮》有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不仅金国国主完颜亮起了“投鞭渡江之志”,而且使桂花和湖、荷、魚、桥等,一起成了杭州的标志。有一年九、十月间,因工作原因,在西湖边的西子宾馆住了一个多月,院中桂树颇多,恰值桂花盛开,香气沁人心脾。一直不明白“桂馥兰馨”之“馥”实际为何感觉,遇桂花而知也。
桂分金桂和银桂。金桂金黄,银桂洁白,于浓密的树叶间,点缀闪烁着金黄或者晶莹的小花,如夜空的繁星,又似害羞的孩子。自古以来,桂树在中国就是高洁美好的象征。最高最美的桂花树,不在地球,而是生长在月亮上。广寒宫、嫦娥、玉兔、吴刚、桂花树,构成了美丽的天上人间。“蟾宫折桂”是中国古人对考取状元,或获得竞赛第一名者最高的褒扬,一直沿用到今天。这枝桂花,和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头上戴的橄榄枝一样,成为胜利者的标志。毛泽东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有句“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桂花酒,成为告慰英烈忠魂的最佳选择。和桂枝一样,桂花酒同样是献于胜利者的,“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英烈愿望终于实现,虽“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依然是胜利者姿态。桂花有酒,佳酿如此,是否有茶呢?
答案是肯定的。桂花茶,就在福建泉州安溪县虎邱镇。安溪——中国著名茶乡,安溪铁观音名扬天下。有人说,在安溪境内行走,最不用带的就是水,不管到哪个地方,都有人请你喝茶,而且喝的都是好茶。
我生长在中国北方的山西,故乡贫苦,农村人的“饮料”只有三种,白开水,面汤,还有一种是浆水,由面汤和菜叶发酵而成的,极酸,夏天喝了可以解暑。如果能加点白糖或者红糖,就是莫大的享受了。红糖水,简直可谓饮料中的极品,非尊贵的亲戚朋友,是喝不到的。1996年我到兰州读研究生,第一次到导师家里,师母端上一杯褐色的液体,我想,兰州也喝红糖水啊。一喝才知道原来是咖啡。22岁的我,第一次喝到了只耳闻而未亲见过的洋饮品。后来逐渐了解到,原来咖啡有那么多品种,那么多喝法。
见识茶叶,当然比咖啡要早,但也有限。爸爸在煤矿工作,单位偶尔会发茶叶,二两一盒装的茉莉花茶。盒子里装的,是一个个孩子小拇指头肚大小的颗粒,圆圆的,透着一种周围没有的香气。很长时间,我都以为,茶叶,就是这个样子。正如煤矿过年发带鱼,直到上大学前,一说吃鱼,就是油炸的带鱼段,再没有第二种。但这盒装的茉莉花茶,也不常见,家里常有亲戚来,但似乎只有个别人,才能喝到妈妈用碗盛的开水里泡着的茶叶球。和茉莉花茶一起发的,还有冰糖。泡茶时,放几粒冰糖,现在想来,不可思议。但来人似乎更喜欢甜味,往往茶叶还没泡开,而水已见底。
第一次真正的“喝茶”,要到高中时期了。一天晚饭后自习前,到校门外足球场的看台上散步,忽然发现墙边的砖缝里,居然生长出一支西葫芦秧。秧上,青翠的小瓜静静地卧着。我窃喜,像小时候发现了草窠里的一颗鸡蛋。摘下来,却没地方煮。自习也不上了,拿了瓜直奔青年教师宿舍,囫囵煮熟,小刀子切开,我和老师“大快朵颐”。食毕,老师泡两杯绿茶,说西湖龙井,让我尝尝。我吓一小跳,名茶龙井,电视里听到过,从未敢想自己能亲口喝到。水烫,小心翼翼地抿一口,没有茉莉花茶香。一口口慢慢喝着,体会“品茶”的滋味,一杯喝完,茶叶也嚼着吃掉,自习课早下了。博士毕业在上海参加工作,领导偶然送一桶大红袍给我,白锡铁的桶子,也属第一次见。很珍贵,舍不得喝,过年时拿回家里。两三年后,我已喝茶多矣。过年回家,一同学来访,爸爸泡茶待客,特地拿出锡桶说,大红袍!我后来查看,还有一半,不觉心中微酸,眼眶略涩。
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而饮在食前。至圣如孔子者,犹啖不厌精,脍不厌细。饮将何如呢?《论语》里,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的“饮”,应该是饮冷水,在孔子看来,属于应该被高度赞扬的低标准生活方式。孔子之于“食”的标准是明确的,那么“饮”呢?其时之“饮”,主要指饮酒,而“酒”与“礼”紧紧联系在一起。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云:“周之饮食精备如此,而礼制寓于其中。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也。盖周之尚文,即一饮一食之微,亦必寓其意焉。”之于酒,礼数更多。《乐记》:“先生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孔子生时,已有茶。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但真正成为士阶层所广泛接受的饮品,当在魏晋。
魏晋尚空谈,好饮酒,著名的如竹林七贤狂饮不羁,醉态百出,“两月不醒”“死便埋我”等故事流传至今。然而,喝醉者,为狂呼乱语可,做清峻奇崛,雄辩滔滔的清谈就不合适了。于是,由酒转而饮茶。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语:“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与服药后饮酒散热、发足狂奔,以动为主不同,饮茶偏向于静。静则好礼。周代以来以酒为礼的传统,被“越名教而任自然”,蔑视礼法的名士毁弃,承担这一使命者,转而为茶。
直到今日,饮茶之礼仪依然繁复,且以茶为雅、酒为俗也。“茶道”唐代时形成。唐代封演编撰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这里的“鸿渐”,不是《围城》里的方鸿渐,而是《茶经》的作者陆羽,陆羽字鸿渐。《茶经》是中国茶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也标志着茶道的出现。至宋,茶道大兴,宋徽宗赵佶云: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可见,至迟到北宋,福建茶已属其中上品。以宋徽宗之眼界见识品味,所言自是千古之论。
福建是产茶佳地,品类自多。著名者有铁观音、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白毫银针、肉桂等,黄金桂亦为福建十大名茶之一。查文献可知,黄金桂又名黄旦,原产地福建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虽名为桂,但与真实之桂花并无直接关系。然而,虎邱镇芳亭村却有全国最大的桂花树林。
我们到时,十月下旬,桂花盛花期已过,落英缤纷,坡上坡下,皆是金黄。芳亭村有“华东桂花第一村”的美誉,全村百年以上树龄的桂花树168棵,有一定年纪的树超过4000棵。和城市里、花园里的修剪得树型圆润、亭亭玉立的桂花树不同,虎邱的桂花山生野长,天然去雕饰,既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也不见修剪的痕迹。离开农村多年,到天水工作下乡时,才知道现今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方式,苹果、桃、梨都成片栽种、植株矮化,剪枝、疏花、疏果等环节严谨繁复。小时候村子里梨树、核桃树众多,都在田间地头,荒山坡上,村中崖畔,一棵一棵地立着,树都有些年头了,树干粗壮高大,枝杈横出如盖,随山就势,既年年结实,岁岁收获,又为村人遮阳挡雨,还是儿童永远不厌的乐园、锻炼胆量的器械、争强好胜的战场。虎邱的桂花树,也似如此。每年寒露霜降节气一过,桂花的馨香便弥漫氤氲在这个风光和名字一样美丽的村子。一树树金色的小小花朵,仿佛天上的繁星挂在枝头,游客、艺术家接踵而至,在花树间流连、拍照、摄影、创作。而芳亭村民,更愿意把这花视作金黄的果实。于是,有了“打桂花”这一年一度的丰收仪式。村民爬上树,使劲摇晃树枝,或用长竹竿敲打,桂花纷纷落下,树下铺大被单或塑料布,以免花落尘埃。人在树下,金桂如雪,“拂了一身还满”。桂花收集、筛选、晾干,用途殊多,可制成桂花茶、桂花酒、桂花糕、桂花蜜、桂花露等。桂花茶的制作历史悠久,以窨制法为常用。先铺一层老茶,再铺一层鲜桂花,如此反复。茶叶和桂花堆积后,盖上布,放在通风、阴凉处发酵。还需不时给发酵的茶堆“量体温”,掌握发酵的温度,在50度时效果最佳。12小时后,桂花和茶叶充分拌匀,24小时后,充分发酵的桂花茶烤干,便制作成功了。桂花茶香味馥郁持久,汤色绿而明亮,具有温补阳气、美白肌肤、排解毒素、止咳化痰、润肺生津之功效。如今“嫦娥号”、“玉兔车”已登临月球,当把这一消息告知广寒宫主人,有客来访,亦可捧出桂花茶相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