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锋
中华文明数千年,伴随着与大大小小疫病的不断斗争。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有史可考的重大疫情有300多次。其中,秦汉34次,三国8次,两晋24次,南北朝16次,隋唐22次,宋金70次,元朝24次,明朝34次,清朝115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大疫情,后期频率更快,到了清朝是2.3年发生一次。
在中华文明的大部分时期,中医是中华民族应对疫病的唯一医学。秦朝初期的人口,比较公认的是2000万左右,到清末是4.1亿,增长约20倍。频发的疫病并没有给中华民族造成像欧洲黑死病那样几乎灭国的情况,中医很好地护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中华文明的延绵不绝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对生命、疾病独有的认知理论和方法。《说文解字》提到:“疫,民皆疾也。”意思是,疫病(西医称传染病),人人都可以被传染而患病。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然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中医已认识到预防疫病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各种疫病被传染后无论年龄大小,临床表现都是相似的;二是通过培育自己的正气,可以避开导致疫病的邪气。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治疗疫病的专著,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 《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序》提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东汉之前的成就著《伤寒杂病论》,起因即在于家族200多人中,10年之内死亡三分之二,其中70%死于伤寒病。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经过1800多年的反复实践,后世相继有700多种围绕该书的著作问世,历代的实践无不证明其正确性。书中记载的方子被尊为“经方”,张仲景被尊为“医圣”。在国外,如日本称中药为“汉方药”,应用的主要是漢代该书的方剂。
后世医家不断实践《伤寒论》,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温病的理论与方法。明清之季,医家对温热类疾病的认识层出不穷,相关著作也呈井喷式涌现。后世有“温病四大家”之称—吴又可《温疫论》开温病学著作先河,首次提出戾气致病观点,创立邪伏膜原理论;叶天士《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用药崇尚轻清之品,可谓“四两拨千斤”;薛生白《湿热病篇》寥寥数页,将湿热为病的情况与治疗之法分析得透彻深刻;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既自成体系,也可“羽翼伤寒”。
中医学典籍《伤寒论》
中医史上,对疫病有伤寒、温病等不同称呼,实际指同一个病。晋代葛洪在其专著《肘后备急方》中称:“伤寒、时气、温疫三名同一种耳。”
《肘后备急方》是中医历史上的重要著作,屠呦呦教授借以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研发,主要受其中提到的青蒿一握绞汁服的启发。
中、西医学由于历史和文化渊源不同,对生命和疾病有不同的认知,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方法,实践证明都是正确的。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是两种医学的终极目标。
2月26日,在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里,系统把药方中包含的单味药用绿灯标识出来,工作人员将这些盛有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药瓶取下来准备制药。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中医学的认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即刻诊断为寒湿疫;按照治病求因、辨证论治的原则,即刻制定出温肺健脾化湿排毒的原则;从《伤寒论》中筛选出麻杏石甘汤、五苓散等方剂,化裁形成创新方剂清肺排毒汤,即刻投入抗疫战场—几乎没有时间成本。
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信息,截至3月23日,全国除湖北以外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药,占91.5%;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观察中,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
未病先防:河南省通许县人民医院是当地唯一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在最初对新冠肺炎认知有限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仅使用普通外科口罩和帽子防护,但用中药、艾熏等手段进行预防,用《伤寒论》记载的大青龙汤等为主对病人进行治疗。2月20日,该院4例确诊病例、31例疑似病例全部痊愈出院,全院1200多位医务人员无一感染。
既病防变: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例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据四川省援鄂医疗队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扈晓宇教授介绍,在西医支持治疗同其他病区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负责的病区3月11日出院了56位患者,入院时全部为重症、危重症,后全部转为轻症,且实现了气管插管为零、使用有创呼吸机为零、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俗称“人工肺”)为零的3个零,主要是中药起了作用;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大大降低了救治费用。如使用ECMO,启动需要花费5万元,此后每天2万元,而中药每天平均仅100多元。
愈后防瘥:湖北省中医医院开设了专门的康复门诊,防止后遗症和复发。疫情中使用中药的患者,未发现明显的肝、肾等损伤。
在中西医并重方针指导下,中医药在此次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先进、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特点。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疫病防治,而且对于预防保健、防治慢病,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建设健康中国,都具有重要价值。
当前,中西医结合的抗疫中国方案已经走向海外,为全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可以想见,中医学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抗疫中对世界人民的贡献,必将更加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和重视。
(作者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