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审美取向

2020-06-01 10:08曾丁玲
北方音乐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审美多元化

【摘要】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体系是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精华成果。从我国“新文化运动”开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就走上了现代化、多元化和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其审美取向方面也在逐步变革。所谓审美取向就是人对事物的好坏、美丑的感知以及在价值方面的判断和追求。审美取向并非对于所有群体、所有时代都一成不变,而是体现出了鲜明的群体特征及时代特征。本文首先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详细分析了我国民族声乐在近现代的艺术审美取向特征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声乐;审美;取向;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19-02

【本文著录格式】曾丁玲.浅析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审美取向[J].北方音乐,2020,04(08):19-20.

引言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各类艺术的发展更是百花齐放。民族声乐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在其热烈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情感及歌颂时代发展的同时,艺术审美取向更是呈现高度多元化的特点。审美取向并非对于所有群体、所有时代都一成不变,而是体现出了鲜明的群体特征及时代特征。在如今的新时期,我国民族声乐在艺术创作及表达方面的审美取向也呈现出了这个时代的很多特点,并力争与受众群体的艺术倾向、音乐喜好更为贴合,弘扬着民族与时代的精神,引导全社会进行积极正面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早在20世纪初期,随着我国民族救亡意识的觉性及“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社会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也不再只是创作表演一些封建社会关于历史、风景与情感的传统题材,而大量开始以民族解放、革命事业为题材,并逐渐引入了新歌剧、西式创作及演唱方法等要素。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有李叔同、曾志斋和沈心工等,他们创作的很多歌曲将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要素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传唱开来。

(二)成长与融合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充分吸收借鉴融合了西方音乐艺术的一些精髓。很多从国外学成归国的爱国艺术家将西洋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发声方法和创作要素融入民族声乐的演绎、创作等。在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通过对创作素材、演绎形式的拓展以及与西洋唱法的充分融合,从而进入了快速成长与融合的阶段。尤其是在1942年追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文艺工作者在革命斗争、整风运动的时代背景之下,深入群众进行取材,创作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秧歌剧”形式作品。1945年创作诞生的大型歌剧《白毛女》就是我国多地本土传统艺术与西洋艺术的有效结合。《白毛女》根据现实故事改编,在其歌舞创作过程中同时采用了我国山西及河北传统民歌元素、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及芭蕾艺术等。此后,体现出中西文化成长融合的民族声乐歌舞艺术作品还有《刘胡兰》《江姐》等。

(三)全面繁荣及多元化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各类艺术创作及表演都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很多音乐院校都纷纷设立了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声乐艺术家、作曲家们在民族声乐的创作、演绎及改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不断深入探索,在中西方艺术精髓全面融合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创新。可以说,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至此进入了快速全面发展的大繁荣时期,其取材也更加贴合改革开放以后的时代与社会特征,具体题材多为歌颂党的领导及祖国大好河山、描述赞颂具体事件及优秀人物、反映社会大众的真情实感等,无论是创作与表演方面均更加“接地气”。在此期间诸如《我和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走進新时代》等契合时代浪潮的优秀作品纷纷诞生,也涌现出诸如郭兰英、王昆、金铁霖、吴雁泽等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创作者与教育家。

二、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审美取向特征

(一)注重语言的内涵与韵味

我国民族声乐首先是基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来进行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均以汉语作为语言基础。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韵律性较强,同时具备音节与音调的变化。而民族声乐在创作及演唱时也充分融入了汉语本身的这一审美特征。从古到今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都讲究“诗乐合璧、词曲交辉”,兼具语言与音律之美。在语言要素本身的运用上,不仅要通过押韵、对仗来展现语言本身的美感,还需要通过富有文学色彩的歌词创作来彰显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使听者在充分领会到创作者、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同时,也能够被歌曲的意境所打动,获得多层次的美的享受。

(二)讲究“以情动人”

声乐艺术创作及表演中的“情”并非凭空强行而生,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是对客观的人和事的自然情绪、情感抒发,且符合人的认知和心理规律。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在让欣赏者被深深地感染和沉浸其中的同时,也能够仿佛切身领会到歌曲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等。一首歌曲如果在创作、演绎时没有注入足够的情感要素,那么它一是难以对听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二是听者也难以从中获得更强烈的审美体验。我国从古到今民族声乐作品的取材、演绎都离不开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体验,且一直秉持“声情并茂”的创作审美理念,旨在更加深刻地传达出歌曲的意境、思想及情感等要素,并能够让歌曲具有更高的感染力和传唱度。

(三)演唱技法注重“字正腔圆”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虽然在从古到今的发展中,在演唱技法方面始终遵循了“字正腔圆”的原则。“字正腔圆”也使欣赏者在听清歌词、了解歌词含义时的困难阻碍更少。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注重“字正腔圆”:一是这种演唱原则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汉语言本身的韵律之美;二是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时代,人们的生存经验、思想情感要大量地靠口头语言传承,因此,需要“字正腔圆”地清晰吐字才能令其想要表达的内涵起到流传、存续的作用;三是受到我国戏曲艺术的吐字、唱腔规则的影响。对于近现代民族声乐作品而言,“字正腔圆”的演唱技法也很好地保证了歌曲作品精气神的传达。

(四)以“润腔”为音色特点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风格独特而鲜明的音色特点就是“润腔”。其具体含义就是在旋律主线基本音周围加上一些看似随意而自如的“小音符”。“润腔”的本质是使演唱变得更加富有层次,同时也是美化唱腔的一种技法。“润腔”还能令音色听上去更加明亮、圆润和婉转,也将旋律的层次感体现出来,有着堪称“烘云托月”的作用。“润腔”最初来源于我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唱法中不可或缺的装饰性技巧。对于歌唱者而言,“润腔”的运用同样是其演绎功底和表演经验的直接体现。

三、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审美取向发展趋势

(一)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取向的转变

随着我国艺术文化各个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大众对于音乐作品需求、喜好的多元化,我國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首个发展趋势就是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我国民族声乐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虽然也有一定的多元化发展,但无论是取材还是演绎形式的拓展均较为有限。进入近现代之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方面充分参考借鉴了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及民族的声乐艺术要素;另一方面取材也更加不拘一格,能够从受众群体所高度关注、喜闻乐见和有着切身感受的各类题材出发,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精髓的基础上,通过中西合璧、推陈出新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欣赏性的多元化主题、内涵及演绎特色的优秀作品。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而言,唯有在符合时代背景、大众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发展,才能充分地展现出其兼容并包的艺术风度与多姿多彩的审美境界。

(二)更加契合大众审美的通俗化取向的转变

在近二十年来,我国大众审美文化通俗化取向的转变也是较为鲜明的。具体而言,我国社会大众审美取向体现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是通俗性。通俗性并非意味着庸俗、低俗,而是更加喜好接受具有一定艺术格调、创作及演绎水平同时又能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近年来,“民族通俗”这一唱法的问世和风靡,一方面融合了民族声乐讲究演唱技巧和演绎效果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将通俗唱法不拘一格的取材和表现形式融入进来,使歌曲的创作和演唱都更加“接地气”,契合社会大众的实际审美需要。

第二是商品性。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艺术产业发展特点、盈利模式的多次变革,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也均更加需要出于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更多盈利的出发点来进行,因此,艺术作品从创作、演绎到宣发,都使其体现出更多的商品性质,比如在创作时更加契合当下时尚流行艺术的特点、注重对明星艺人的包装和使作品本身成为精致的专辑、唱片等实体商品进行宣发等,这都是艺术作品也需要寻求经济价值的体现。

四、结语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体系是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精华成果。民族声乐在近现代发展中没有固步自封,能够积极融合创新和多元化发展,随着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审美喜好而灵活创作与演绎,也是其能够长期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但在如今商品经济社会背景下,民族声乐作品也有一些过度迎合大众审美喜好和过分追求短期经济价值而不太顾及其高雅品位、思想内涵的现象。因此,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者、演绎者仍然要注意坚守民族声乐艺术的特质与内涵,形成对社会大众审美的引领,而非只是一味迎合,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能够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其鲜明的审美特色,也使我国民族声乐优秀的创作演绎要素能够长久地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陶莎.刍议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J].明日风尚,2019(6):47-50.

[2]冯鸢.将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价值应用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策略[J].北方音乐,2019(4):30-33.

[3]肖宗恒.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实践研究[J].艺术评鉴,2019(22):12-14.

[4]周洁.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北方音乐, 2017,37(23):52-55.

[5]金雨尧.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与“情”[J].黄河之声,2019(9):101-104.

作者简介:曾丁玲(1989—),女,湖南邵阳人,硕士,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审美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