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
在过去20多年里,零售巨头们纷纷进入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之一——中国。其中比较知名的5家企业,分别是美国的沃尔玛、百思买,英国的乐购,法国的家乐福和德国的麦德龙。但意外的是,最近几年它们在中国的业务全部陷入了泥潭,截至目前已经有4家企业退出了中国市场,只剩下沃尔玛在中國孤军奋战。
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家乐福中国的高光时刻是在2012年,之后开始连续走下坡路,在2019年,家乐福中国以48亿元的价格,把80%的股份卖给了苏宁国际。
比家乐福晚一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是麦德龙,它是仓储超市的创始者,占地面积一般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所以为了节约经营成本,麦德龙商场大多开在偏僻的地方。
此外,麦德龙还在中国主打高端付费会员制,这就把很多C端客户挡在了门外。因为麦德龙的目标客户主要是B端,比如餐饮业和酒店业等,因此它很难迎来爆发式的营收增长。麦德龙进入中国20多年,营收业绩最好的时候是2008年,之后开始慢慢走下坡路,2019年,麦德龙把80%的股权卖给了物美。
在五巨头中,最没有存在感的是百思买,它是全球最大的电器零售连锁巨头。2006年进入中国后,它收购了五星电器作为渠道的基本盘,开拓业务。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百思买在地面渠道遭到国美、苏宁和万达广场的狙击,在线上受制于天猫、京东等电商。于是在2011年,百思买宣布退出中国。
沃尔玛虽然还留在中国,但日子也过得不尽人意。根据2019财年的数据,沃尔玛在中国地区的净销售额为755亿元人民币,远远低于英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
在全球各个市场攻城略地的五巨头,却在中国区集体败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过去10多年来,中国成为了全球电子商务最为激进的试验场,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零售企业几乎全部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
这些巨头进入中国大多盘旋在大中城市,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价水涨船高,而巨头们在渠道渗透和供应链管理上却捉襟见肘,导致多年以来这些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最终止血无望,让中国市场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中国本土的零售企业逐渐崛起,这些后起之秀显示出了强大的后发优势。比如永辉超市,2018年它的营收达到了705亿元,几乎是家乐福中国的两倍。
近几年来,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体验式消费,很多购物中心都孕育出了更多的创新业态,比如艺术业态、运动业态、音乐业态、办公业态等等。
消费者们在空闲时间更愿意去购物中心消磨时间,而不是去逛大超市。
中国的消费市场非常庞大,消费需求也很旺盛,但这不代表零售巨头们随随便便就能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不顺应时代潮流,最终只能被时代遗忘。沃尔玛、家乐福们在中国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