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暗红色座椅、纯白色银幕,配一束来自放映室小窗的光,一张电影票在黑暗里还你一个或轻松、或深沉,或开怀大笑、或泪流满面的故事。作为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电影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但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疫情却让这份“常见”成为了奢侈。习惯了口罩和消毒酒精,習惯了在被动中深居简出,习惯了在等待中等待——什么时候能去电影院?很多人这样问。
诚然,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电影正在崛起,但电影作为商品,是当代工业发展成果的突出反映;作为艺术,则是现代视听艺术不断演进、追求极致的产物。院线银幕、电影音效、封闭影厅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都是现阶段的线上平台和一般家庭难以提供的。而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低门槛、易协调,又相对私密和亲近的社交方式,由观影内容所引发的话题讨论与观点碰撞,还提供了其不同于餐厅、KTV、酒吧、健身房等其他社交场景的长尾社交效果。
当我们坐在电影院,就好像面对一位魔术师,在光影的平行时空中上演着嬉笑怒骂、世间悲喜。这或许解释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正如电影大师塔克夫斯基所说的那样,普通电影观众走进电影院是为了时间,为了已经过去了的或尚未拥有的时间。“他去看电影是为了获得人生经验,没有任何艺术像电影这般拓展、强化并且凝聚一个人的经验——不只强化它而且延伸它,极具意义地加以延伸,这就是电影的力道所在,与‘明星、故事情节以及娱乐都毫不相干。”
一位作家曾说过,“文学比历史更真实”。因为文学作品是其所处时代的真实反映,文学的内核与灵魂,是表现式的真实,而这恰恰是历史所不能触及的另一种“真实”。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比生活更真实”。因为它是重构了的现实,是放大了的现实,琐碎生活的外壳为电影所剥落,显露出它本真的赤裸,也激起灵魂的共振。
疫情之下,我们似乎格外需要电影,不仅仅是为了那关乎千千万万从业者生计的电影票房,更是迫切需要那份由电影带来的“经验”和真实。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我们一同走进被疫情改变了的影视行业,无论是艰难求生的院线大片、风头正健的网络影视作品,还是坐拥近13亿观众却亟待找回自己的电视剧,它们上演的,是属于影视业的冰与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