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 聂亚珍
摘 要 鄂北地区是湖北省蜜枣的主产区,枣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70%,生产的大枣以个大、汁少、肉质疏松等特点成为著名的蜜枣品种。但枣树多种植于山坡、岗地及瘠薄隙地,加上管理粗放,致使树势衰弱,产量低而不稳。近年来,鄂北地区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开始发展蜜枣种植产业,并借此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 蜜枣种植;精准扶贫;鄂北地区
1 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蜜枣属于小乔木或者是落叶灌木。枣树的枝条平滑没有毛,基本上是成对的,而且带有细刺。蜜枣的叶子呈卵圆形,单叶互生,密而细腻。花朵相对比较小,长在叶腋间,颜色偏向黄绿色[1-3]。果实呈椭圆形,果皮薄,果肉香脆而甜,非常爽口。
1.2 生长习性
蜜枣的生长习性是耐寒耐热,喜光照,对土壤并没有过多要求,基本上除了重碱性的土壤和沼泽地之外,其他的地形,例如山地、平原等地形都适合种植蜜枣。因为蜜枣的根部非常发达,所以土壤要保持足够的肥力,最好能选择比较肥沃的中性沙土来种植蜜枣。
对于鄂北地区来讲,蜜枣的种植场地要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性良好、利于灌溉以及土质带沙的地域。由于鄂北地区的气候干旱,所以蜜枣种植场地应尽量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界处为最佳,南面地区不宜选用。
2 种植技术
蜜枣种植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看蜜枣的产量和质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蜜枣都采用粗犷的种植方式,而这种传统的种植方式无法达到蜜枣的最优种植产量和质量。因此,对于鄂北地区来讲,要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采取精细的种植方式,掌握蜜枣种植的关键性技术,才有利于促进蜜枣种植产业的发展,实现蜜枣种植产业的扶贫目标[4]。
2.1 品种选择
目前,我国研发和种植栽培的蜜枣品种非常多,例如徽式蜜枣、京式蜜枣以及桂式蜜枣等。最常见的蜜枣种类有阿胶水晶枣和金丝蜜枣。这些蜜枣在制作时需要选择比较优质的大枣品種。众所周知,优质的大枣品种有新疆原产地栽培种植的大枣品种:骏枣、灰枣等,还有鸡蛋枣、梨枣、秦枣一号等优质品种。这些品种大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品种的变异性强,差别非常明显。在种植栽培大枣的时候,需要选择上乘的大枣品种,这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鄂北地区来讲,在种植栽培大枣的时候,要特别留意各个品种的大枣,注意区分大枣品种,仔细辨别大枣品类,选择优质的大枣品种进行培植。考虑到鄂北地区比较干旱的气候,建议选择鸡蛋枣和秦枣一号这两个优质的大枣品类进行种植栽培。这两款优质的大枣品类,对比其他枣类的综合性状更加有优势,适合种植在鄂北地区。鸡蛋枣适合种植在干旱的地方,所以非常适合鄂北地区种植,而且鸡蛋枣是制作蜜饯的首选。而秦枣一号的果实肉厚,个大皮薄,具有极强的抗裂果性能,非常适宜在土层深厚之地种植。和其他品种的枣类对比,秦枣一号也比较适合在鄂北地区种植。
2.2 繁殖方法
蜜枣常见的繁殖方法有3种方式,分别是播种、分株以及扞插。在进行枣树播种时,首先要确定好蜜枣种植的时间。时间选择非常重要,种植时机选对了,能提高枣苗的存活率。一般正常情况下,枣树的最佳种植时机是在每年的5—8月。而且在种植蜜枣之前,最好先将土地翻新一遍,保障土壤疏松透气,更重要的是对种植地进行深翻,有利于后期种植管理,能起到排水的作用。还有在播种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就是要对土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这样有利于提高蜜枣种子的萌芽率,有助于蜜枣的生长发育。
在种植蜜枣前,要进行浸种处理,可以先将种子浸泡在水里12 h左右,这样做有利于种子萌芽。之后再用湿布把种子包裹住,并且用温水冲洗,到种子发芽之后,移栽到土壤里。种子移栽到土壤里之后,还要加强看护,避免疏忽导致发育不良。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定期对枣树进行杀虫处理,有效地防治病虫害;适时浇水施肥,保障枣树有足够的营养,确保枣树的产量和质量,并为后期的蜜枣加工做好铺垫。
2.3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是大枣种植的一个关键环节。适当的大枣栽植密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枣树茁壮成长;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蓄水能力,为大枣提供充足的水分。枣树的栽植密度取决于种植户的生产投入和经济实力,甚至跟枣园的管理水平也有直接的关系。举个例子来说,枣树间的密度越大,对于枣树的生产投入则会越来越高。而对枣园的管理程度则决定了枣园的最终受益情况。换句话来说,枣树间的密度越大,那么对枣园的生产管理则要跟上,这样才能达到大枣丰收的预期目的。
所以在鄂北地区种植蜜枣的时候,要注意蜜枣的栽植密度,枣树间的株距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正常情况下,株距的标准距离是2~3 m。通常667 m2枣园种植的量应该保持在100株左右,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太少的话,会造成没有合理利用枣园的生产空间,而太多的话,则会影响后期对枣园的管理,尤其会加重修剪枣树的工作量,投入的人力、物力也会随之增加,不利于管理枣园。
2.4 修剪技术
枣树在种植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修剪技术。由于枣树的生长比较旺盛,所以要经常对枣树的枝条进行修剪,否则会影响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及时对枣树进行修剪,可以保证树体间的通风性,能加强树体的透光性,让果树能充分接触阳光,保障果树的产量和质量。
对于鄂北地区来讲,由于其特殊的气候温度以及地理环境,在对枣树进行整形修剪时,要选择在早春或者冬季时进行修剪,尤其不能选择在夏季枣树生长期进行修剪。鄂北地区属于干旱之地,加上阳光比较充沛,光照条件非常好,因此在对枣树进行整形修剪时,要留意枣树是否需要灌溉浇水,避免过度缺水导致枣树出现枯枝,进而影响枣树的结果量。一般情况下,在对枣树进行修剪的时候,要讲究层次清晰,有立体结构,并且能打开树体的光路。在修剪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个重要事项。1)不能一成不变,只照搬书上所说的内容来操作,对枣树树形进行强制性修剪。枣树的整形修剪技术要因树进行修剪,根据树形来修剪成形。2)对枣树的整形修剪要注重结合轻重,兼顾长短。不仅要考虑整个枣园整体性、长期性的树形,也要兼顾当年大枣的产量。对枣树的整形修剪可以采取多次慢慢修剪,不用要求一次性修剪到位。
3 采收加工技术
3.1 采摘技术
蜜枣的采摘技术不仅会影响果实的质量和后期果实加工工序,而且还会影响来年的蜜枣产值,所以要重视蜜枣的采摘环节。采摘蜜枣首先要确认采摘蜜枣的最佳时期。因为只有合适的时期采摘蜜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蜜枣的优秀特性。不同的阶段采摘,其用途和储藏方式都不相同。例如,鲜枣的采摘期比较早,在果皮稍微转红的脆熟期就可以开始采摘。一旦采摘晚了,容易导致果肉的水分散失,果皮变厚,失去了香甜的味道。而对于干枣的采摘期,则要选择糖分已充分转化完,果实比较成熟的完熟期进行采摘。
3.2 加工技术
蜜枣后期的加工技术也尤其重要。1)要挑选出合适的蜜枣,尽量选择果肉大、果核小的优质蜜枣品种。2)将挑选好的蜜枣进行清洗,洗掉果实上的杂质,尽量保证蜜枣的口感。然后用铁丝或者是针在蜜枣上轻轻地划,要划出密而均匀的痕迹,这一步操作是为了让后面蜜枣加工时能更加入味。3)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糖煮。蜜枣的制作中心环节就是糖煮。糖煮时要选择好糖的种类,尽量选择比较优质的蔗糖,还要控制好糖的分量、把握好水的添加量。糖和水的比例要控制好,如果糖太多的话,会导致蜜枣太甜腻,而水太多的话,则无法变成黏稠状,影响蜜枣的口感。
4 促进精准扶贫的途径
鄂北地區发展蜜枣种植产业能够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促进精准扶贫。在蜜枣种植方面,鄂北地区提供了蜜枣化肥、种苗、种子以及农具等基本的种植供给,保证了种植蜜枣的基本生产设施设备。在蜜枣种植技术以及日常管理方面,则需要加派专业的蜜枣技术人员对枣农们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以保障蜜枣的生产产量和果实的质量。另外,鄂北地区政府部门还可以从资金上对蜜枣种植产业进行扶持,加大投入力度,以此来调动农户种植蜜枣的积极性,提高蜜枣的产量,保证蜜枣的质量。当地政府也可以积极地宣传蜜枣种植的益处,鼓励农户或者当地民众对蜜枣种植产业进行投入。政府也可以颁布相对应的经济优惠助农政策,放宽贷款申请条件,或者以贴息的形式进行补助,或者调动周边一切有利于蜜枣种植产业发展的资源,以此来全面支持鄂北地区发展蜜枣种植产业,用蜜枣种植产业促进精准扶贫,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促进鄂北地区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蜜枣种植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大力培育蜜枣种植人才,提高蜜枣的种植技术水平,发展蜜枣加工产业。把蜜枣种植生产和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专业完整的蜜枣种植加工产业链,让当地农户种植栽培蜜枣,建立专业规模的种植基地以及蜜饯加工厂,以高价收购蜜饯,并且将高质量的蜜枣推向市场。在人才方面的培育则可以利用当地有利的条件来吸引并且留住种植蜜枣的技术人才。政府可以创造机会,引进大量的大枣种植技术人才,把科学合理的大枣种植技术投入到大枣种植栽植中,以提高大枣的产量和质量。政府也可以适当培育当地农户,使他们成为专业的蜜枣种植人才。在当地开办蜜枣种植课程或者是关于蜜枣科学种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课,给当地的农户进行专业的蜜枣种植培训,全力培育专业的蜜枣种植技术人员,尽量让所有有关蜜枣种植的从业人员都能参加培训。引进新型科学合理的蜜枣种植技术,对于蜜枣的种植要严格按照高品质、高效益的标准进行建设,重视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力求提高蜜枣的产量和质量。此外,当地政府还要注重蜜枣的加工业,按照严格的要求来加工蜜枣,保障蜜饯的品质,以此进行精准扶贫,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鄂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忠毅.情醉蜜枣结硕果[J].农家之友,2002(6):50.
[2] 高晓肆,江东云.枣树栽培、蜜枣加工和枣的产业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129-130.
[3] 吴海.小枣带来大产业——关于开发枣庄市特产伏脆蜜枣产业的思考[J].中国果菜,2005(4):67.
[4] 张希盛,陈青兴.义乌大枣苗的不同嫁接期试验[J].浙江林业科技,1988(6):94.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