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旺兵
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是指以广东惠州为中心的,从1840年至1949年百余年间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特殊区域文化,是中国宏伟的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四东文化”为抓手进行的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惠州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并将其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以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作为“四东文化”之一的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与历史学科的中国近代史知识高度重合,笔者在收集整理东江历史文化各方面史实的基础上,编辑了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校本读物,同时也试着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将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一些精彩史实融入其中,加强与历史教学的渗透。下面,笔者就惠州本土革命历史文化在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中国近代史部分知识教学的渗透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本土历史之实,拓学生知识边界
七女湖起义,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发生于1907年。惠州七女湖起义虽然在清军的围攻下很快失败了,这次起义在辛亥革命史上的意义却不可小视。孙中山在著作中曾几次提到过丁未惠州之役,由此可见其对这次义举之关注和重视。而中国民主革命家冯自由在论及此次起义时,则更以称颂的口吻写道:“是为革命史上最有名的惠州七女湖之役!”七女湖起义意义深远,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还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积累了经验。惠州七女湖起义一爆发,即引起了当时上海的《时报》、《神州日报》及香港《中国日报》等的关注和专门报道。这些对扩大同盟会的革命影响,无疑具有极好的宣传作用。
二、以本土历史线索,强学生时空观念
我们在对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中,就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针对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之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与惠州密切相关的重大革命历史,按照平时教学和考试当中的革命阶段进行划分和整理,编辑出了《东江革命历史文化读本》。
我们将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部分分为四个部分,即民主革命早期:武装起义撼满清——重点介绍辛亥革命前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惠州发起的几次武裝起义;大革命时期:喋血东征除军阀——重点介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广东国民政府发起的两次东征;土地革命时期:高潭斗争点星火——重点介绍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潭苏维埃的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华南东纵驱日寇——重点介绍抗战时期,东江纵队的革命斗争历程。
这样一来,我们在向学生介绍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特别是紧扣惠州土地进行的一系列重要革命史实的过程中,既有效补充了学生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乡土历史,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以本土名人之事,激学生家国情怀
近现代以来,惠州名人辈出,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光耀史册、名垂千古的革命历史名人,如广东首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北伐名将叶挺、东江纵队著名领导人曾生,等等。这些革命历史名人的先进事迹,无疑成为了我们日常历史教学的最佳素材。
在带领学生学习“国民大革命”这一子目时,我们可以引入廖仲恺的事迹,他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诚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在介绍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时,我们可以引入惠州历史名人叶挺将军的事迹。北伐战争时期,叶挺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他率领该团作为北伐的先遣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分头疾进,夺取汀泗桥,占领贺胜桥,攻陷武昌,无往而不胜,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卓著功勋。因此,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作为惠州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随着近几年本地政府和文化人的大力倡导,现在也逐渐为人们熟悉。总体而言,本土历史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真正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教育本质,都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