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型的思维工具和笔记方法,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学习工具。小学数学知识好像一条知识链,知识之间环环相扣,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方面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别设置在小学三个学段里,可迁移性强。因此,在小学阶段运用思维导图,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构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一、运用思维导图,促进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要接近学生的最近智力发展区,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课堂。”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让新授知识最接近学生的发展区,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学生是数学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先用思维导图呈现和回顾除法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观察比的前项、后项与除法的被除数、除数,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关系,试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并想办法去验证。这里思维导图运用恰到好处,通过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去建模,不是单纯地多次“做”多次地“练”,而是促进学生去寻找,去发现新规律,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新知永远藏在学生的心田。
二、借助思维导图,唤醒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善于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高效地进入探究状态,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熏陶下,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在于激励和唤醒,激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学生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充满童趣、思维碰撞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已有经验等不同,因此,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尤其显得重要而珍贵。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通过复习旧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及时展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思维导图,唤醒学生对长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回忆,我及时让学生猜想一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骤然点燃,纷纷欲试。有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思维导图作帮扶,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胆猜想、敢于实践。探究的欲望甚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水到渠成,并建构起由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体系。
三、借助思维导图,经历探究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建构的推动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体现教师的“帮”和“扶”的作用上。在研究《圆锥体的体积》一课时,我照用我的教学套路,呈现几何图形的图、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思维导图,特别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猜想一下圆锥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学生各抒己见,学都认为与底面半径和高有关,哪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做实验,实验后,讨论、交流,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的关系,并制作和完善圆柱体、圆锥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思维导图。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充当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起到点拨、帮扶和引领。
四、借助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多数小学生会把知识遗忘,究其原因是没有把知识进行系统归类整理,没有把知识串联起来。可见架起知识联系的桥梁,形成知识网络是多么的重要。所学的课程越来越多,更显得力不从心,没有归纳整理,难以将数学学好。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探究和生成,只重视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只重视复习课上题海战术,而忽视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使之科学化、网络化、系统化,再通过有效的练习加深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贯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建构,形成知识系统和网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