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

2020-06-01 07:38郭明亮
现代交际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产率创新

郭明亮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针对当前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缺乏等问题,通过大量文献查阅,比较分析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经验做法,从明确主攻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多层次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 科技革命 全要素 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24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深度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各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設创新型国家仍是我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解答时代重大课题的必选之路。

一、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

(一)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创新即创造性的破坏活动。人类社会自工业化以来,随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产业变革发挥的作用日益巨大,逐步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最先提出“创新”这个概念,之后经过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则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国家竞争模式中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主要依靠创新来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并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创新型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追求原始性科技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在世界科技创新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潮流的国家。

在我国,最早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当时提出中国未来十五年的科技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从建设实践来看,建设成效距离当时指标设定仍存在一定差距,一些重要核心技术仍未突破、科技成果转换率低、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仍待厘清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党的十九大上重新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之后颁布实施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左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

(二)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

目前来看,在国际社会中大约有15个国家被普遍公认为创新型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瑞士、韩国等。虽然这些国家在民族文化、经济体制、资源禀赋和发展道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总结他们的共同经验,既存在一些共性的定量特征,也存在一些定性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

1.从科技指标上看

创新型国家创新指数明显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例一般不低于2%,有些国家投入甚至更高,例如美国R&D投入占比超过3%,韩国超过4%;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科技回报率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主要指发明专利或第三方专利、科技论文与引用次数等占世界比例较高。

2.创新型国家一般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

创新活动离不开大量载体和平台的支撑,只有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和源源不断的投入产出才能保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替代,从而为创新活动持续进行提供支撑。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替代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技术不断升级迭代,资本或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主要演进方向,创新回报率越来越高,创新动力越来越强。

3.创新型国家一般都将自主创新确立为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

纵观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在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是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科技进步能力的主要途径,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重视,不断强化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台了第一个国家技术政策,以及后来施行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韩国在2004年就提出要逐步摆脱跟踪、模仿的创新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英国在2008年发布《创新国家》白皮书,从政府作用、创新人才、企业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部署和规划。

4.创新型国家都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根本保障

国家创新体系是调动国家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最有效的制度保障。创新作为一个系统,从科学原理或概念到技术发明、从产品问世到产业化应用,中间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链条,中间既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的发明创造,也需要企业家的成果转化,更需要政府及社会公众的支持与配合。以国家为主体来建设创新体系,可以有效缓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之间的资源错配问题,从而调动各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发挥1+1大于2的协同效应。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路径

(一)明确主攻方向,突破关键技术发展瓶颈

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应立足国内需求和重大现实,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动力支撑。

一是把制约当前发展瓶颈的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如在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等领域,摆脱路径依赖,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争取早日突破国际技术垄断。

二是瞄准国家目标和重大战略需求,抓紧实施《中国制造2025》、科技创新2030等重大项目。在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机、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及机器人、脑科学、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实行若干专项攻关项目,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制高点。

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我国国情及重大现实需要,把环境保护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生物科技技术及生命健康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

四是科学分析,超前谋划,提升我国科技开放创新水平。科学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紧盯国际前沿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向,超前谋划,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主导参与国际大项目科研计划,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开放创新水平。

(二)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创新源头供给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路径一致,高度相关。只有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才能为本世纪中叶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就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礎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持续发力,增强创新源头供给。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各级各部门应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其次,要遵循客观规律,营造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环境和氛围。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公益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滞后性等基本特征,在加强基础研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形成正确社会导向,并采取相应扶持政策和制度,克服学术研究中的浮躁作风,使研究者能够静心投入其中。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要促进其成果尽快转化,明确商业应用前景,增强研究动力。再次,应不断优化研发经费结构,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继续发挥中央财政主体作用,同时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带动地方财政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最后,不断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大对大科学装置的研究力度,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更好助力。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体现,也是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促进创新活动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

1.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继续实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对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级政府应根据各自财力增长情况,在创业风险投资、奖励补助、贷款贴息和无偿援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政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构建产学研政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保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与政策链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建立健全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在科研立项、信息资源披露、创新资源使用等方面不断完善制度,避免重复浪费。

3.不断促进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加强对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特点、规律的把握,加强组织协调联动和顶层设计,在军民科技规划计划、基础资源共享等方面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4.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加快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环境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执法力度,建立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核心技术得到专利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提供良好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知识产权服务,建立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四)培育科学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才创新,创新型人才的突出特征就是具有创造性和独特的创新人格,对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念开放且思维灵活,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因此,培育创新型人才,首先,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促进其全面而个性地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加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创新型人才塑造良好成长路径。其次,应不断创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机制,明确专业特色,改变千篇一律、灌输性的教育方式和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继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再次,应加大统筹谋划,努力培养造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创新型人才,拓展海内外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创新型人才按照业绩定报酬的收入激励机制。最后,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健全科研诚信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加强科研诚信档案管理,提升科技人员信息共享水平,对违反科研诚信相关规范的人员加强失信惩戒,加大曝光力度。建立健全科研诚信社会监督制度,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诚信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亚鹏.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7.

[2]郭冠清.创新驱动与新时代我国产业经济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1).

[3]郝平.大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新使命化[J].学习时报,2019(12).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生产率创新
教育人力资本与社会保障“增长陷阱”的跨越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数控直角剪板机主传动方式的分析
产品创新、生产率与企业出口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