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正确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青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力量,更应该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情感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有利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服务民族复兴伟业。但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不强烈,理论知识较为匮乏,理论水平偏低。为破解此问题,要针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群体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感认同教育,进而增强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
关键词:新时代 青年 马克思主义 情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23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1],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发展的长远指导意义,并告诫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然而,在物质富足,生活安定的新时代,青年们仿佛已经忘记了先辈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越来越小。加之西方霸权主义企图以文化渗透的方式腐蚀我国青年的思想,使青年背离马克思主义,严重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因此,必须加强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使其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成长成才。
一、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现状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影响着青年的行为方式和效果。当代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使各种眼花缭乱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井喷式迸发出来,青年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误入歧途。最为常见的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下,青年特别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荼毒。在这种大环境下,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模糊的,认同感不强烈,更有甚者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背离党和国家。当然这种现状并不仅是青年一方面的原因,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中对马克思主义重要性的宣传和支持力度不够。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认为,我们以前的科普工作偏重于科学知识,而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重视不够,导致我们的青年对科学的理解比较片面。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对青年学生灌输的只是基本的科学知识,但科学体系中更为基础的方面,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素质则有所欠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总体而言,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偏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大众化水平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第一,部分青年因诸多原因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中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较为粗浅,影响着他们对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认识。第二,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青年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纯粹的政治理论,日常的学习与马克思主义毫无关系,没有实用性。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缺少兴趣,情感认同较弱。第三,相比于前两类青年,接受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青年学生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了解较多,但真正感兴趣者,精通者较少,多数人仅限于一知半解,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去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只是为了获取学历被动学习,不能做到在马学马、在马研马,更不用提在马信马、在马用马,并非是真正的情感认同。一言以蔽之,当代青年处于被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状中,导致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理论实践和理论知识上的匮乏,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情感认同较为微弱。
二、加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的对策
对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内在包含着一个数量的问题,即多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从情感认上认同,若只是少数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青年具有情感认同,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无法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党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吸引广大的青年群体群众,不仅限于专业研究者,使之由封闭而至开放、精英而至大众、和寡而至和众。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另一方面,让青年群体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普通人难以掌握,要将人民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把各方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社会大众能够听得懂、说得清、记得牢、用得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就存在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分众化的问题。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学习人群尽量全面覆盖,分众化是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对策,大众化和分众化应同时进行。
1.针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群体
首先,社会层面应尽力以提高基本理论素养来提高他们的情感认同,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较浅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在大家视野中。不断探索理论宣传通俗化新路径,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加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比如电视节目《马克思靠谱》、电影《青年马克思》、书籍《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些都是能使普通青年群体听得懂、说得清、记得牢、用得好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其次,学校层面应该紧跟思政课改革的潮流,向其他院校学习借鉴有益经验,改革原有授课方式,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使课堂内容更加新颖,以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够深入人心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进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使马克思主义的课堂既有理论性,又体现实践性,循序渐进增加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举办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的活动并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从纵容学生不学转为推动学生去学,为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增添一份动力。再次,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当代青年尽管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了解和认同,但基本上都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即爱国情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成果,加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感也较强。利用这一点能够从反方向宣传马克思主義,使青年寻根问源,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和源。这就需要在解读每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时,首先重点讲明思想的来源,使青年能够清楚地知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让青年清楚地知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才能真正做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2.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群体
其一,国家层面应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视,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提供物质和政策上的支持,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以更高姿态,获得更快发展。其二,学校层面在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譬如组织名家为青年学生讲授,制定政策鼓励、奖励青年学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其三,制定较为严格的培养制度,使青年学生可以在制度下严格要求自己,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深入地、而不是浅尝辄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挖掘、品读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的著作,从而在这种压力下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其四,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较深,但同时接触到的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也较多。在网络时代,要充分防范这一点,国家应加强网络安全,在保证青年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防止国内外错误政治思潮和意识形态的传播。青年学生应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认同,不断筑牢自己的理论功底,增强区分错误思想的能力,避免陷入错误思潮的泥淖。
三、结语
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是大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青年自身共同努力,历经时间的熏陶才能实现。只要国家、社会、学校提供了恰当的环境,相信青年必定从中受到鼓舞,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的信仰,以脚踏实地、满怀敬畏的心态去对待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更好地促进青年的成长和国家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8(5):4-1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