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校长课程规划能力提升研究

2020-06-01 18:39郑凤姚简艳彭伶俐
师道·教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题组校长成员

郑凤姚 简艳 彭伶俐

一、问题提出

近年,“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词”。

2014年4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界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内涵的意见。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这一成果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完成了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表达。

核心素养的提出、讨论及发布成为指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风向标。那么,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亟需思考的课题。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这么说,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取决于它的课程好不好;有什么样的课程,就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而校长能否高屋建瓴引导师生按照人的生命成长需要、教育改革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规划课程,直接决定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和品质。

但是,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核心素养落地过程中,校长课程规划力是否存在着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评价校长课程规划力?如何提高校长课程规划力?因此,制定能够检测校长课程规划力水平的量表,探究具有实践验证的提高校长课程规划力的研修方式,构建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的课程规划框架,总结形成各研究的相关成果,促进校长课程规划力的提高,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形成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地打下基础,都成为学校“新课改”迈向“深课改”进程中不得不面对并亟待解决的的命题。

二、概念界定

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校长课程规划力:指校长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政策,遵循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从学校课程资源、课程状况、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出发,运行办学自主权对学校课程定位、课程选择和课程设置、课程组织以及相关因素与条件作出整体的设计、统筹与安排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

通过积极的研究与实践,界定校长课程规划力概念,制定能够检测校长课程规划力水平的量表,探究具有实践验证的提高校长课程规划力的研修方式,构建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的课程规划框架,总结形成各研究的相关成果,促进校长课程规划力的提高,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形成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地打下基础。

四、研究内容

1.研究中外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

2.研究界定校长课程规划力的概念;

3.研究制订校长课程規划力量表的方式方法;

4.研究当下校长课程规划力的现状;

5.研究校长课程规划力提升的研修方式;

6.研究适合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

五、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界定概念

利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梳理选题的背景、成因及现状,界定课题核心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研究内容。

2.制定量表

课题组通过快递邮寄、电子邮件和现场填写等方式向广东、江苏等22个省、直辖市发放初测问卷635份。问卷数据通过SPSS 200和Mplus 70进行统计分析。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量表确定为三个维度:“课程定位能力”、“课程选择能力”和“课程组织能力”,共23个题项。

利用量表评价课题组教师课程定位能力、课程选择能力和课程组织能力,分析课题组成员课程规划力不足的原因。结论为:课程规划的意识不强;课程规划的理论不足;课程规划的方案不细。

3.确定研修方式

针对校长课程规划力不足的原因,利用行动、叙述、观察、个案等研究方法,制定“1+7”研修方式:1项研究——校长课程规划力研究;7种学习样态——主题研讨+思维训练+阅读分享+作业反馈+学术论坛+考察学习+支教共享。七位一体,多元驱动,引领工作室成员形成螺旋上升的良好科研态度和付出持久的研究行动,优化同伴影响。

4.拟定课程规划框架并实施

课题组成员依据量表的三个维度,在实践中逐步设计、完善符合所在学校实际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规划框架,并进行初步实施,实现课程文化融于学校文化整体,凸显校本特色。同时利用观察法,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不断反思与总结,梳理实践心得。

六、研究过程

1.坚持一种方法

课题组成员,基于核心素养不偏移,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反思、总结,以发现的问题和困惑为牵引,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并且不断实践改进,从而提升课题研究水平。如对校长课程规划力现状的梳理及原因的分析,就为提升校长课程规划力的策略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2.解决两个读懂

一是读懂核心素养。详细、全面的梳理我国自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的脉络,从历史变迁的系统回溯中,更深刻的理解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概念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同时深入研究中外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

要读懂学校学生。要求课题组成员,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读懂学校,从学校的文化主题和办学理念出发打造特色。同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和劳方面上有所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在教育改革之路上不断地认准和把握前进的方向。

3.强化三个意识

引领意识。课题组成员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引领者,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不断吸收前沿的课程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文化内涵。工作室先后为课题组成员购置《核心素养学校表达》、《课程论》、等与“核心素养”、“课程”有关的书籍,要求课题组成员充分研读,分享交流。

责任意识。作为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应亲自统领、亲自设计、亲自参与、亲自实践,还应积极沟通协调各方人员,如教学行政、科组长、学科教师等不同层级负责人的关系,让全体教师清楚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形成课程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保障意识。在课程建设中,校长除了从时间保证上、顶层设计上、材料购置上、经费给予上、培训提升方面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之外,还应带领学校全员制定课程建设总体方案、课程建设三年规划、课程建设学年计划、课程建设学期计划、课程建设每月台账,有效保障课程建设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4.开展七项活动

主题研讨。课题组制定主题研讨活动,每位课题组成员自主申报,担任每月研究的组织者、筹划者、主持人,而学习的地点也陆续在各成员所在学校开展。人人站在舞台中央,没有配角,每月研究活动都成了课题组成员交流、感悟、提升、展示的阵地,为课题组成员搭建起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平台,引领课题组成员通过点滴学习积累,由量变上升到质变,形成螺旋上升的良好科研态度和付出持久的研究行动,并通过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了立体化的研修方式,促成了个性化的管理风格。

思维训练。每月研究的第一环节都是开展思维训练。这种训练改变了过去以内容传授、以单向交流为中心的一言堂传授形式。在操作设计上,难度层级递进,反馈及时,调整跟进,有效提升课题组成员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阅读分享。课题组读书分享交流活动人人参与、常态化举行:南朗云衢小学阮连凤副校长分享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核心素养,阐述了学校课程规划目标确定的过程,介绍了学校四气课程的理论体系……常态的阅读分享,有效的鞭策着课题组成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学术书籍的习惯。

作业布置。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度、重点议题,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主题布置作业: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理解,给“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等概念下定义;结合中国实行的八次课程改革情况,通过整理、对比,结合所在学校的课程实际,谈理解聊感受;以小组的形式,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校长课程规划力提升研究项目“课程规划力”量表计划》……作业上交形式包括:文稿、问卷、讨论、作业单等。在一次次的研讨和碰撞中,有效地促进了课题组成员对课程规划的深入思考。

学术会议。工作室制定每年一次参加国内高端的学术会议,开阔了课题组成员的视野,使课题组成员了解到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和新思考;让课题组成员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对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对学校的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整体构建的思路更为清晰。

考察学习。课题组基于校长课程规划力提升的学习需要,带领课题组成员走进国内名校学校。感受学校开放多元的设置课程、自由包容的办学精神和一流的硬件设施,思考教育思想如何落实在课程、落实在活动、落实在评价。这些考察活动像一面镜子,让工作室成员们在别样的空间里审视自己。

送教共享。为了更好地发挥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在扎实研究、自我提升的同时,课题组成员开展丰富的送教下乡活动。如:赴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中心小学。了解学校发展状况和具体存在问题,对该校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和诊断方向。赴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朱拉乡中心小学,开设系列讲座,从核心素养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展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从学校的教育实践出发,真诚分享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等等。

七、研究成果

1.界定了“校长课程规划力”的概念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均没有对“校长课程规划力”的相关界定,知网搜索该概念的结果为零。课题组通过研讨、论证,界定了“校长课程规划力概念”,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校长课程规划力:指校长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政策,遵循学校的培養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从学校课程资源、课程状况、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出发,运行办学自主权对学校课程定位、课程选择和课程设置、课程组织以及相关因素与条件作出整体的设计、统筹与安排的能力。

2.编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校长课程规划力量表》

国外在课程规划力领域的相关研究多围绕理论类和调查类研究展开,对编制校长课程规划力量表的研究很少见,缺乏信效度高、可作为测量工具的量表。国内中小学校长分析课程规划力量表的实证研究甚少,有影响力的关于校长课程规划力量表更是微乎其微,一些相关研究普遍缺乏实证数据支撑。

本研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校长课程规划力为切入点编制的量表,不仅是校长自评、考察其他学校的重要指标,也是帮助学校课程重构,融合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发展的工具,对于客观分析校长课程规划力现状,探究提高校长课程规划力策略具有一定价值,其积极意义在于,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工具的缺失使得该领域的研究缺乏实证性和针对性的不足。

3.以量表为依据建立了学校课程规划方案

课题组成员依据量表的三个维度,在实践中逐步设计、完善符合所在学校实际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规划框架,并进行初步实施,实现课程文化融于学校文化整体,凸显校本特色。同时利用观察法,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不断反思与总结,梳理实践心得。各校的课程体系主旨鲜明、特色凸显、布局合理、功能卓越。不仅是落实校长课程领导权的一种探索,也是拉动校长课程开发权的一种实践。

4.总结了提高校长课程规划力的“1+7”研修方式

针对校长课程规划力不足的原因,利用行动、叙述、观察、个案等研究方法,制定“1+7”研修方式。

5.梳理了成员校的研究心得,撰写并发表论文

工作室每个成员的都有论文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或获奖。主持人郑凤姚校长、成员石岐区太平小学郑洁霞校长分别在2018年首届和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做学校课程建设的主题发言并发表在论坛论文集。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课题组校长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做”与“作”的推荐用法“做”与“作”的用法研究课题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