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加强
摘要:生命教育对于当代社会、家庭、医学院校和医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对于生命观的探讨一直是热门话题,怎样让医学生在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之前牢固树立生命意识,是学校和社会都应认真思考的课题。通过阐述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提出了构建完善的高等医学院校生命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高等 医学院校 生命教育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024-02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健康教育方面,应实施人民生命全过程教育,通过课堂、媒体、社区等构建多元化健康教育结构,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高校人才是国家未來的栋梁,但当今大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这类问题的亟待解决为我们在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这一命题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在大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正确认识和重视高等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有助于医学生人格完善,减少校园暴力事件
大学阶段对于医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完善至关重要,人格结构各方面是否可以做到彼此和谐,这是关键时期[1],如果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条件,将有助于人格发展和进步。而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深入探究生命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方法,对医学生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2]。近年来,全国高校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令人心寒,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是导致类似暴力事件的根源所在。不知道如何尊重生命,轻视自己的生命,也会导致轻视他人生命;不尊重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也会对他人痛苦视而不见。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
2.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和社会责任感
医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和职业与人的生命相关,通过生命教育,使医学生明白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减少病人疾病或者死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3]。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老年群体身体机能降低,各类疾病发生率增长,良好的医疗保障变得迫切起来,要求医疗人才具有精湛医术和较高人文素养,对医学生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生命教育对于促进医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和人文素质提高、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有助于医学生提升综合素质,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
当今社会的发展迅速且复杂,对于正处于心理成长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压力巨大。这种压力来自于情感、人际沟通、学业成绩、人生理想和自身性格等方方面面。物质社会中的扭曲价值观会对医学生的前进方向和人生目标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逐渐迷失自我,严重的可能造成医学生逐渐对自己的否定和质疑,甚至演变成为用极端不理智的方式达到所谓的解脱。因此,将生命教育纳入医学生执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中与实践中,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与价值,是健全医学生心理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益举措。
4.有利于体现教育的本质,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是应该“以人为本”。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教育应首先关注的方面,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是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本质。对大学生开展生命价值教育,这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大学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向大学生传授求实、求真、求善的过程,从而引发他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各种矛盾问题、竞争现状、挫折和压力等,使医学生提前在学校获得生存技能和技巧,达到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构建。
5.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当前发生的一些恶劣的伤医事件,加重了医患关系矛盾。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生命教育,让未来的医护人员深切并具体地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内涵,培养他们的耐心、细心、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在大学期间树立牢固的热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理念,关注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和家属们的抚慰,缓和医患矛盾,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认识到医生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使命,始终坚定“生命至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高等医学院校生命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统领生命教育体系构建各环节
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同时将其列入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中,融合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确立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内对学生思想引领的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以实践项目为依托,通过课堂引导、课外教育、环境影响、朋辈互助等形式,促进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运用到生命教育体系构建的全过程,从医学生前期在校内的理论教育,到中期执业技能的实践培训,再到后期学业成果总结,在各个阶段及关键时期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2.配置高素质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完备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把生命教育当作一门重要课程,配备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确保生命教育达到显著成效。一方面要在大学设置生命教育专项课程,有固定的师资团队开展教学,确保稳固的人力资源基础。另一方面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作用,将生命教育做细、做深。同时,加强对教师群体的生命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在高等医学院校建立起生命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及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运用学生处、团委、辅导员等学生管理队伍和专业老师的协同分工,以教育学生围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理解生命→发展生命→珍爱生命→绽放生命”的认知与行动目标为主线,横向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构建系统、有效、可行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3.贯彻“三全育人”培养方式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高等医学院校构建生命教育体系要贯彻“三全育人”的培养方式。“三全育人”包含“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联合培养体系。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从开学到毕业,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期到节假日,高等医学院校都要合理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全方位育人是指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和媒介,都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的主体功能得以发挥,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引导医学生认识自我、尊重生命,追求自我升华与自身价值提升就变成了生命教育的最终意义。
4.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四维心理工作体系
高等医学院校从工作目标、评价体系、宣传导向、机构合作四个维度构建心理工作体系,是建立健全生命教育保障体系的有效手段。首先,确立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的心理咨询工作目标,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卓越的人生[5]。其次,构建心理咨询效果评价体系。高校应结合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咨询目标,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再次,坚持积极正向的宣传导向。应以“以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以预防学生心理危机发生为辅助”的工作目标为指导。最后,积极探索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合作的有效方式。一方面,高校要与所在地精神卫生机构建立安全高效的转诊机制。另一方面,可以聘任精神科医生担任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师,发挥其专业能力服务帮助学生。
5.建立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和学生五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架构
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政府、社会及个人教育为辅,协调统一的医学生生命教育架构,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有效的教育整合。从学校层面讲,应充分利用好、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融入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使医学生具备医生应有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格。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以自身实际行动教育孩子,成为孩子的正面典范和榜样,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国家还应该重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社会而言,要进一步扩大教育社会化的程度,要增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使更多医疗相关的社会单位参与医学生的培养。从医学生自身方面考虑,要充分发挥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提高对职业价值和社会道德的认知能力,从而主动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三、结语
当代高等医学院校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贯穿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方针,致力于解决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引导医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命观,培养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褚惠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孙鲁毅.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性探析[J].传承,2016(1):104-105.
[4]任玲艳,高艳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与内化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109-110.
[5]毛启刚.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医学职业价值观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8):621-622.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