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慧 李巧伟
【摘要】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该区域灿烂历史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承载物,蕴含着南岭少数民族儿女的生活习俗与爱国情怀。对南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进行梳理,重点研究南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与开发方式,突出旅游开发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旅游开发、校地共建等传承开发思路,以更好地保护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为我国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43-02
【本文著录格式】张天慧,李巧伟.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J].北方音乐,2020,04(07):43-44.
引言
翻开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到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交界处有一系列由北向东平行的山岭和山地,以大庾岭、骑田岭、都厐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岭最为有名,史称南岭。近当代以来,许多历史与地理学家对这片土地开展研究,多数从走廊与板块学说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阶段原住民的考察,为南岭走廊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南岭走廊”一直是我国中部地区进入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诸多民族因为迁徙途中的诸多原因在这里流动、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岭民族文化[1]。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走廊,基本处于省际边界,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和区域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基于此,本文针对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法来总结的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要克服的困难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提出校地共建等开发策略,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市场也变得活跃起来[2],然而,根据最近调查表明,许多民族特色音乐却在慢慢消失,尤其是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乐曲已经消失大半,许多少数民族音乐在民族聚居地都已经少有听闻。究其原因,是外来文化入侵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保护意识不强所造成的。民族音乐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变革,有些时候甚至通过几分钟的民族歌舞,就可以了解当地民族所经受的战争与变迁,是现阶段民族文化传播的推动器之一[3]。受西方文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对民族音乐文化不感兴趣,认为这些民族音乐已经过时,导致民族音乐文化缺少市场,传承保护倍加困难。南岭走廊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因民族属性驳杂,传承难度大,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扬与保护更是履步维艰。所以,在充分认识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商业宣传推广有机结合,在保持民族音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发扬新时代特色,对于传承与发展南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民族音乐一般是指具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在多年的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音乐形式,经过历史的积淀传承到今,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发展中,这些民族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历史发展与融合的大时代而言,民族音乐所反映出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民族乐器所传承的文化故事更是有利于凝聚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参与感,在凝聚着各民族精神,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当下,随着大家文化品味的提高,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也被大家重视起来,少数民族音乐也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可。当前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较为流行的民族音乐,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传承方式,比如二胡、琵琶、丝竹、鼓等;其次是通过民族旅游来进行推广,例如南岭走廊地区各县市主办的“中国瑶族盘王节”等,对于推动南岭瑶族文化具有重要发展意义。
二、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加强民族音乐内容建设,形成文化特色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首先要重视内容建设,根据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民族音乐文化最大特色在于传承性与延续性,以南岭走廊中段瑶族音乐传承为例,瑶族民歌的传唱方式与其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前,瑶族民间经常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在恭请神灵之前,要唱创世歌、历史歌,歌词内容唱祖先来历和民族迁徙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喜欢唱传授生产知识的劳动歌,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借以调节情绪,振奋精神,解疲除累,从中得到快乐。随着互联网与旅游的发展,瑶族人民喜欢利用文化旅游来举办各种各样的歌会、歌节进行赛歌,年轻人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学习,增长见识,得到锻炼,从而更快地提高歌唱技艺,让更多的人喜欢并欣赏瑶族音乐,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景区旅游中来。
(二)加强校地共建,优化民族音乐传承质量
目前许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缺乏专业的团队,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要解决这种情况需要大力发展校地共建,校地共建是指高校与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等科学研究,进一步发挥高校的专业资源优势,引导高校资源注入民族音乐文化保护、服务基层中来,将校地资源能够有机结合。高校的音乐教师教学可以将流行音乐融入民歌,让学生觉得民歌无处不在,并不遥远,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感情,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吸引企业投资,完善民族音乐传承后勤保障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发展不仅是自身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吸引投资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证其健康发展,所以在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要积极地进行招商引资,吸引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来共同推动民族文化进步,例如“中国瑶族盘王节”已成为中国南方瑶族知名的节庆品牌,每次都会吸引众多赞助商冠名,给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该活动不仅是一次南岭走廊地区集中展现特色音乐文化的秀场,也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盛会。
三、总结
在当今社会,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樂文化与当地发展政策密不可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开发时不仅需要创新音乐传承模式,也要充分考虑保留其自身特色不被同化。南岭走廊的许多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政府资金相对匮乏,所以应多通过招商来确保资金充足,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全面方案任道重远。本文从内容建设、校地共建、企业投资等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建立符合音乐文化实际需要的传承开发体系,旨在为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总结民族音乐文化并创建全面方案。
参考文献
[1]路瑜,李珊.从原生态民歌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羌族音乐文化的当代问题为例[J].音乐研究, 2008(3):59-63.
[2]杨民康.论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广义性特征——兼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狭义性和广义性[J].民族艺术,2015(1):139-143.
[3]王超慧.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象中引发的思考——当代科学视野中的音乐传承现象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6):106-110.
作者简介:张天慧(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李巧伟(1981—),男,河南洛阳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