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地理学视角下山东古筝乐的形成与传播

2020-06-01 07:26靳晓莉
北方音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播

【摘要】山东古筝乐,是我国古筝艺术九大流派之一,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的影响力。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音乐地理学的视角对山东古筝乐的形成与传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地理学;山东古筝乐;形成;传播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20-02

【本文著录格式】靳晓莉.音乐地理学视角下山东古筝乐的形成与传播[J].北方音乐,2020,04(07):20-21.

“茫茫九派流中国”— 古筝,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体现着两千多年华夏音乐文化的审美精华。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筝由秦东渐南移而遍及神州大地,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筝乐名家曹正将其归纳为九大流派。山东古筝乐以其大量的优秀传统曲目、特有的板式结构和独特的技术变奏手法而引人注目,成为我国古筝艺术九大流派之一。山东古筝乐主要形成和流行于鲁西南菏泽地区,特别是郓城、鄄城一带,素有“郓鄄琴筝之乡”的美誉。古人云:“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依附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作为民间音乐文化之一种的山东古筝乐同样也不例外,他的形成深受鲁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环境、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间音乐文化等因素影响。音乐地理学,是我国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所致力建立的一种新兴学科,本文试从音乐地理的角度,深入探讨山东古筝乐的形成与传播。

一、孕育山东古筝乐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

鲁西南的菏泽,地处北纬30°39~35°53′,东经11448~116°24′,北倚黄河,东靠京杭大运河,总面积约12239平方公里,是黄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菏泽有着“襟带河济、控扼鲁宋”的地理位置,而且地处中纬度,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地势平坦、沃野千顷,并具有得天独厚的淡水资源。不仅养育了勤劳善良的人民,创造了发达的农、林、渔、牧业,更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

菏泽历史悠久,远在5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稼穑渔猎,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夏禹、商汤无不与菏泽大地相关。在《山海经》《史记》等众多的史册中均有记载。“菏泽,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為商汤之京畿,继属建曹州之区域”。至今,菏泽大地上仍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自清代以来,菏泽一直为州府所在地。《曹州府志》记载:曹州,清雍正年间(1735年)升为府,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赐名菏泽。这里,由于历史厚重、文化灿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曾几度商贸云集、货畅其流,形成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牡丹的雍容华贵、水浒的忠义豪迈、黄河的大气澎湃交相辉映,让人为之自豪与动容。

菏泽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国史立传的菏泽人物就有两百多人,著名政治家如商朝初期的伊尹、春秋中期的伯乐等,著名思想家如战国时期的庄周等;军事家吴起、孙膑等,经济学家春秋时期的范蠡等;文学家如北宋的晁补之等;农民起义领袖唐朝末年的黄巢、北宋的宋江、元末的郭子兴等人都出生在这里。正是他们,使菏泽的文化历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给人们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

今天的菏泽作为重要交通枢纽,处在呼南应北、承东接西的战略地位。立足国内,由京广、京九、京沪、陇海、新日、济邯等六大干线组成了“田”字形铁路网络,菏泽正好位于这个“田”字的中心点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放眼世界,新日铁路又是与素有亚欧大陆桥之称的陇海铁路东段并行的北部大通道,对于沟通菏泽与国际大市场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菏泽,对于加强两条最长经济带之间的联系和亚欧经济的双向辐射,将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影响山东古筝乐形成的地方民俗与民间音乐

筝在山东地区流传已久,是重要的民间乐器,在民间有“无筝不成乐”之说。从战国时期的“临淄甚富而实,齐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到汉魏时的“抚琴弹鸣筝,慷慨有余音”,到南宋天文学家、思想家何承天(山东郯城人)的“精通音律、犹善弹筝”,唐代著名音乐家段安节(山东临淄人)所著《乐府杂录》一书关于筝的介绍“筝者,蒙恬所造也”,再到元末明初《水浒传》中“马麟品萧,乐和唱曲,燕青弹筝,各取其乐”,清代小说《聊斋志异》中“(宦娘)少喜琴筝,筝已颇能谙之”。由此可见,在历史的各个时代,筝在山东地区无不是十分普及的民间演奏乐器。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明清以来,山东古筝乐逐渐形成为独立的音乐品种,开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与山东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更与鲁西南地方的传统民间音乐密不可分,他的产生,与南路山东琴书、菏泽弦索乐、地方戏曲更有着直接的联系。

鲁西南的菏泽素有“曲山书海”的美誉:山东琴书、山东花鼓、山东落子、莺歌柳书、坠子等都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说唱音乐种类;被誉为“东方民间交响乐”的弦索乐也产生、流布于此;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鲁西南鼓吹乐在全国享有盛名。菏泽地方戏曲剧种繁多,包括多种戏曲声腔系统,如梆子腔、弦索腔、本土腔。

在山东琴书、弦索乐和地方戏曲中,古筝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筝乐艺人把琴书、弦索乐、戏曲的曲牌、唱牌、过门等改编成筝曲,逐渐形成并丰富了山东筝乐的曲目,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创新和完善了山东古筝乐的演奏技法,形成了山东古筝乐独有的艺术特色与音乐风格。古筝演奏家根据山东琴书音乐创作出了丰富的古筝作品,如韩庭贵先生根据琴书曲牌《上河调》改编的筝独奏曲《乡音》,乐曲创新了演奏技巧,并运用了变奏的手法;高自成先生根据《凤阳歌》改编的《凤翔歌变奏曲》,对传统的演奏技法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新和改革,并保留了浓郁的乡土风格。

在古筝上模仿人声是山东古筝乐的主要特点,即“器拟人声”,比如以琴书唱牌《雁鹅调》移植的小板筝曲《雁鹅调》,对唱腔进行模仿和移植,使筝乐出现了唱腔筝乐化的特点。

山东筝曲主要是由大板曲和小板曲构成。大板曲是以《八板》为基础进行发展变化而来的,《八板》是流行于全国并有着广泛影响的民间乐曲,以各种形态出现在戏曲、曲艺、民间器乐等音乐表演形式中。《八板》,顾名思义,全曲8句,每句8拍。在山东古筝乐曲中,以“八板”的结构特点的乐曲很普遍,如《大八板》这首乐曲,乐曲欢快活泼、富有激情,采用八度大撮技法和右手大指小关节的“托劈”技法,配合右手的花指技巧和左手快速的滑音,听来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山东古筝乐的教育传承与跨地域传播

二十世纪50年代,在国家文艺政策“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迎来了新生。我国各地高校开始设立古筝专业,山东古筝乐派传人张为昭、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人分别被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聘用。他们进入高校以后,为我国古筝专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充分扩大了山东古筝乐在全国的影响。

几十年来,筝派名家对山东古筝乐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展开,如成公亮的《山东派古筝艺术》、高自成的《山东筝曲集》、韩庭贵的《鲁筝曲集》、邱大成的《齐鲁筝派初探》等,他们的研究对山东古筝乐的历史传承、风格韵味、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索。

山东古筝艺术传承人赵登山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受聘于吉林省歌舞团,将山东古筝乐传播到了东北大地,并与东北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赵氏传统古筝技艺”。从此吉林艺术学院也有了古筝这一专业。赵登山先生不断吸收古筝各乐派的精华,并借鉴了古琴的演奏特色,以精巧的构思创作了几十首筝曲,如《春来早》《铁马吟》《松花湖池歌》《山谷回声》等,其中《铁马吟》就是模仿了古琴的左手的走弦声音,创造了“揪弦泛音”这一手法。2006年,赵登山先生受聘为菏泽学院的客座教授,并在菏泽学院举办了从艺60周年的古筝专场音乐会。2018年应邀在菏泽学院成立了山东古筝乐的传承基地。

菏泽学院是菏泽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从2005年开始,就将山东古筝乐引入了课程教学体系,开辟了地方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模式,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并一直把其作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建立了“鲁筝艺术博物馆”,成立了“山东古筝乐传承基地”。2006年,台湾艺术大学筝乐团来校参访,充分交流了山东古筝乐方面的曲目、演奏技法等。2010年,菏泽学院筝乐团应邀参加台湾艺术大学的校庆文艺演出,带去了精彩的山东古筝乐曲目表演。十几年来,菏泽学院的山东古筝乐节目多次参加跨省市的艺术交流活动和全国、全省的专业比赛活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交流成果和优异的成绩,其中山东古筝乐传统曲目《碰八板》,以团体重奏的形式获得了多次专业比赛的金奖。

四、结语

山东古筝乐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山东古筝乐拥有了大量独具风格的筝曲、独特的演奏技巧和一批有着系统师承关系的优秀古筝演奏家。2008年,山东古筝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山东传统古筝乐的传播区域格局不断扩展,随着交通和网络通讯的迅速发达,成为国内外影响较大和流播最广和古筝艺术流派之一。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土地与歌 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2]李砚.菏泽地方戏曲音乐地理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3]王虹.论山东琴书对山东筝乐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魏巍.齐鲁大板的山东筝-赵登山先生对山东古筝的贡献[D].吉林大学,2013.

作者简介:靳晓莉,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民间音乐。

猜你喜欢
传播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