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端华,吴树铮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安全技术与环境工程系,福建 福州 350007)
目前,高职院校《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是化工、食品、环境、医药、生物等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仪器分析几大模块,包括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电化学、离子色谱等可开设十几个实验项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讲解演示后分组实验,由于仪器台套数的限制和课时数的限制,学生只能浅尝辄止,经常前面听完,后面就忘了。传统教学中,由于信息手段还未能很好的用到这门课程中,导致不是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老师的演示,也不是所有同学都参与实践操作;即使部分同学参与了实践操作,也由于缺乏思考、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导致课后,他们仅能了解一般的实验技能,记忆不深刻,过几个月,再重复实验,多数学生基本忘记了如何操作,学习效果差。
由于慕课时代的到来,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精品课、慕课、微课等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平台。如果要用这些课程来代替该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课程仅能作为《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一种学习补充,因为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课,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将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才能使技能得到固化;另外作为网络课程,缺乏场景的互动、缺乏师生情感互通的因素,难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不同的老师教学内容差异化较大,教师的学术和知识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在教学上往往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重难点的理解进行教学,那么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没有经过探讨、细化和审核,然后经过质量化,形成标准,很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的偏差。
近年来,随着中央质量强国战略的提出,职业院校以质量教育为契机,将传授质量知识、培养质量技能、培育质量意识等融入日常的专业教学中,从而建立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根本的专业领域的专业质量教育体系。《仪器分析实验》是目前学院开发的专业质量课程之一,该课程涉及到多种精密仪器的结构原理、使用操作、维护保养等知识和技能。
技能掌握的是否到位和规范将影响分析检验结果的准确度。然而,由于前面阐述的几个问题,理论实践脱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单一的网上课程和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到位。我们知道,技能知识的学习规律、学习特点包括: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需要按规范重复操作、独立动手实践,学习内容可视化、技能要点具体化、标准化,技能知识要运用到实际。那么,如果有可严格执行的课程标准,有优质的网络资源,有符合实际又能取得良好成效的教学模式,有标准化的教学流程,也就是对课程进行质量化,那么教学效果一定能够得到优化,并取得良好成效。
因此将该课程开发为一门质量课程,在课程中融入质量元素,在教学中也融入质量理念,在职业素养中融入“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教学质量观,以锻造真正的工匠精神。另外,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在课程中融入信息化元素,采用设计的微课视频作为教学载体,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开展混合式的教学,将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效。
为了提高技能点的准确性,将质量元素(技能训练的要点)融入教学,同时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家工业分析检验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编写课程教学内容标准。在教学内容标准中,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细化教学目标;另外,在教案设计中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实现方式、教学环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教学内容标准设计如表1。
表1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图1 课程的标准化教学设计图
课程的设计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优化和模块化设计,项目的内容选取来自食品样品检测的国标和行业标准,通过融入行业的标准,引入职业岗位的分析流程,实现“三个对接”,让学生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评判标准。见图1。
以项目为导向,遵循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在教学中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课前,学生通过平台资源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习讨论,完成课前学习任务;课中,通过方案设计,学习原理,仿真练习,实践操作等环节,将学生实践和教师讲解不断穿插,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边学边做,这个环节中,必须配备足够的教学资源,包括学习互动平台的使用、教学动画、教学视频、仿真软件,另外辅助先进的并具有适用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排序游戏等,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课后,学生可通过平台上的微课复习课堂上的学习重点,完成课后作业。
在这些环节中,通过设计张弛有度的教学子任务,围绕每一个子任务,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于一体的可视化学习资源、仿真软件、操作流程排序游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重点;遇到仪器结构和繁琐的操作规程环节,通过教师示范、视频动画、互相找茬、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难点。通过丰富的可视化学习资源来引导知识的学习,边学边练,借助教学平台和云班课app等手段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师的督促和学习过程评价,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教师整个过程以身示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坚守严谨、求知、诚实的理念,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促使学生追求“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课程的设计从一个项目的探索改进到整门课的完整设计,从质量理念的引入到质量课程的系统化形成,整合资源并建设了10集的微课课程。从知识、技能出发,到流程的引入、教学手段的创新,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持续改进,教学成效得到持续改善。
采用这种质量课程的设计,致力于打造《仪器分析实验》金课,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班级中开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近三年学生参加全省及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工业分析检验赛项,获省级一等奖2次、国家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专业教学团队将教学方法在省内职业院校进行推广,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培训,得到其他职业院校的认可。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结合项目式混合课程教学,学生在食品样品检测及结果分析方面的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将此教学模式广泛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中,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检测企业持续供给高质量专业人才,毕业生职业能力得到区域内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
《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改革,通过引入质量理念,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到教学环境,实现了质量课程的建设。随着“互联网+”教学的到来,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有了较好的依托,实现了突破性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该教学模式有望在高职院校相关的专业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