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新闻报道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基于新华网《战疫的力量》拍摄视频

2020-06-01 13:53
关键词:战疫模态话语

王 龙

(兰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引言

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蔓延至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及部分国家,对人民生命造成重大威胁,我国各地广大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作为一种危机事件,其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其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应对具有高度时间压力,对社会系统的形象、价值、运行产生重大威胁。[1]国外学者对危机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学领域,也有学者探讨了官方话语的意识形态对危机应对的影响;[2-3]有学者研究非典、政治经济危机等事件官方报道话语所构建的文化模型[4]以及相关社会政策研究;[5]国内危机研究内容涉及到对国外有关危机传播理论的引进和介绍;[6]对国内危机事件2003年春爆发的“非典”、P.M2.5、气候变暖以及政府危机话语进行内容及对策分析,[7-9]这些研究都在传播学与管理学视角下进行。近些年危机话语也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如有学者从隐喻视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进行了认知分析[10],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隐喻的理解机制的阐释不足,拓展了隐喻话语交际功能,但语料仅限于国内媒体报道;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话语的言据性进行研究;[11]也有学者基于语用身份视角,以网络评论考察社会危机语境下草根话语所建构的政府形象;[12]近来有学者以中美领导人气候议题演讲为例,阐释官方应对气候危机时使用的表层架构及深层架构,讨论官方话语如何基于受众心理和情感对架构进行选择。[13]

纵观国内外就危机事件的研究,发现主要集中于传播学视角关注危机传播的内容和对策,近些年出现从语用学及认知视角对危机事件官方话语进行研究,但主要针对政府机构性话语建构策略以及官方媒体报道语言特征的研究,而鲜有学者对危机事件报道视频进行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

宣传视频是一种动态多模态语篇,它由多种符号资源如图像、音乐、声音互动而产生意义,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呈现不同的画面,同时保证了视频的完整性,而这种动态视频语篇是建立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克瑞斯和范柳文“阅读图像——视觉设计语法”的出版为标志,[14]参照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语言元功能,提出了图像分析框架,认为图像体现为三种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图像的再现意义表征图像中人物、地点和事件之间的交际关系;图像的互动意义体现在图像的观看者与图像中的成分之间的特定关系,主要通过接触、距离和视角三方面共同作用,构建出观看者和再现内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现为观看者对再现的景物所持的态度,就“接触”而言,图像中的参与者直视观看者时,图像对象与观看者接触,参与者似乎在向观看者索取什么,与观看者建立一种更加亲密的社会关系,这类图像称作“索取”类图像,如果没有这种接触,只是客观地提供给观看者一些信息,这类图像为“提供”类图像;“距离”可以通过图像参与者的框架大小来构建其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如图像中只能看得见参与者的脸和头,这种近距离可以构建出一种亲密的关系;“视角”也可以建构观看者和图像中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景物拍摄视角的选择也暗示着拍摄者对图像参与者的态度,拍摄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拍摄也影响观看者对图像事物的态度。图像的构图意义可以从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三个方面分析。

克瑞斯和范柳文所提出的“读图方法”将分析和解释重点放在了图像本身,而对于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运用图像所要实现的“社会-政治”意图没有关注。[15]而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研究语言、社会权利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对话语语言进行描述分析,并将语言层面同社会文化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费尔克劳[16]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杰出代表汲取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学理论,提出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范式-社会文化分析法,认为话语分析不应该局限于话语衔接、连贯和结构等语言现象,更应关注话语对社会现实、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深层建构,他认为话语分析是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体,通过描述、阐释和解释三个步骤进行分析。马秦[17]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读图”方法,当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起来应用时,其所具有的对多模态的分析功用便进一步发挥,并提出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为“符号资源”,它强调不同模态可以提供不同的意义,通过对符号资源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普通观察无法看到的话语内的行动、环境、身份和意识形态。因而,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有必要结合批评话语分析,一方面通过各种模态符号资源分析其所表征的事物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揭示各模态资源所反应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

以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选取新华网2月19日发布时长为4分01秒《战疫的力量》拍摄视频,该视频围绕主题词“力量”展开,分别从信仰的力量、脚步的力量、科学的力量、爱心的力量、文字的力量以及声音的力量六个视角全方位拍摄了社会各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视觉模态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方面以及听觉模态整合分析视频图像所构建的危机事件话语策略。首先从再现意义分析出发,关注参与者、视觉过程的建构以及环境成分;其次从互动意义中的接触、距离和视角三方面来分析观众与视频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从构图意义角度整体考察视频的版面布局及图文间的关系;在听觉模态方面,侧重分析旁白,背景音乐、音响效果以及解说各模态符号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战疫的力量》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一)视觉模态

1.再现意义

视觉语法中的再现意义与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意义相对应,能够真实客观地复制、再现现实世界,表征图像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之间的交际关系。视频作品是通过镜头来反应,而一系列镜头构成一个场景,不同的场景构成了视频的主题意义。《战疫的力量》共有6个场景构成,以表1通过不同场景传递了图像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之间的再现意义:

表1 视频场景再现意义

从表1可以看出视频的视觉叙述围绕六个场景讲述,以“力量”为关键词,展现了各行各业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视频开始黑色的背景上依次出现了“寂静、空旷、安宁”文字镜头,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随后拍摄者使用远景镜头呈现出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江上没有了往日繁忙的货运船只,远处空旷的长江大桥上没有任何车辆行驶,屏幕上浮现出仿佛睡着的武汉字样,交代了武汉是这次疫情的疫源地,也是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之后采用近镜头拍摄到各地医务工作者迅速集结驰援武汉,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内科、呼吸科、感染科医务人员,自愿报名集合在医院大厅,集体宣誓,场面感人,全力以赴共同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

潘艳艳认为视频中的图文关系主要是“详细阐述”和“具体化”关系,即图像使文字更具体,文字也解释图像,对图像意义进行概括。[18]《战疫的力量》视频拍摄者通过六个场景中的不同人物身份,不同的地点,展现了力量主题,而这些力量的共同之处就是打赢这次疫情阻击战,并且视频在每个场景的过渡处都有相关文字呈现,达到图文间的协调。

2.互动意义

视频图像的互动意义与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相对应,姚银燕、陈晓燕[19]认为互动意义体现在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现为观看者对再现的内容所持的态度。克瑞斯和范柳文[14]认为互动意义体现在拍摄角度和高度方面,主要通过接触、距离和视角三方面共同作用。接触主要指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的目光相遇后能够引起一定的情感反应,涉及索取和提供,而在《战疫的力量》视频中提供类图像占很大比例;距离决定图像参与者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镜头取景框架的大小,近镜头及特写镜头表现出更加亲密友好的关系;视角主要涉及拍摄角度,分别为近景、远景、正面视角、斜视角、俯拍视角、仰拍视角和平角视角,通过视角的变换来影响观看者对于视频图像的解读。借助于潘艳艳对中美警察形象宣传片互动意义的分析,[18]构建《战疫的力量》危机事件新闻视频的互动意义分析框架,如表2:

表2 《战疫的力量》互动意义分析框架

《战疫的力量》视频中使用更多的拍摄方式是正面视角、平角镜头和近景镜头。正面视角主要给观众传递信息,人物和场景是正面呈现;平角镜头是摄像机与被拍摄画面处于水平的位置,这种常见的拍摄方法表现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被拍摄者与观看者处于平等关系;近景镜头表达了画面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亲密关系,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图1通过正面视角以及平角镜头拍摄了接触类画面,既提供了信息,又表达了图像行为的互动意义,画面中一位女中学生面带口罩,脸部前出现了写满文字的方格作文纸,通过直对摄像机镜头朗读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了她的心声,为抗击疫情一线的各行各业工作者表达致敬,借助文字传递力量,使观众产生共鸣。图2通过近景与远景镜头的结合,出现了生产车间繁忙的工作场景,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生产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保障,近景镜头中一位穿着防护服的女士,在聚精会神的整理打包口罩,尽管目光没有与观众形成直视,这种专注的工作场面使观众感动,这类图片在视频中出现的比较多,既客观地传递了信息,同时也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图3通过俯拍视角出现了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场景,而这种拍摄角度体现了环境的宽广,强调了环境、空间及人物在其中的位置,有一种宏观表达的意义,常被用作片头、片尾的镜头,将观众带入或带出故事场景。[20]图像中建筑工人们放弃原本与家人团聚的春节时间,与时间赛跑,加班加点奋战在工地上,于2月2号大年初九火神山医院建成使用,2月4号首批患者入住接受治疗。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祖国的力量,中国速度令人振奋人心。

图1 图2 图3

视频中的特写镜头所占比例较少,主要用来表现人物的神态特征,捕捉细微的表情变化,突出表现所拍摄场景中的人和物。如图4一位医生在戴口罩的侧面特写镜头,一线医务工作者她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然而穿好防护服是对她们安全的保障,因为全身武装所以每位医生身上让队友写上各自的名字以便识别,有些防护服上还写着鼓劲加油字样,图5是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的正面采访镜头,他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敢医敢言的道德风骨和学术勇气更令人景仰。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院士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而这次武汉疫情同样牵动着老人的心,奔赴疫区第一线开展医疗救助,为防止疫情扩散,病人救治赢得了时间。

图4 图5

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相对应,克瑞斯和范柳文[14]提出了构图意义的三个方面:信息值、显著性以及取景框架。信息值指构图各成分的排列顺序,就视频信息而言,图像各部分在整体构图上会因位置的不同而体现着不同的信息值,视频分别以“力量”为关键词安排视频构图成分的分布,尽管都展现了相同主题,但是通过信仰、脚步、科学、爱心、文字和声音六个不同的内容来布局构成,突显了整个视频主题含义;显著性主要指构图内容的体现方式,要想使观看者对视频图像中不同成分的注意力有差别,可以通过位置(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尺寸大小、颜色(色调的鲜明度或对比度)的不同来实现,如图6和图7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塔,图6以远景镜头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广州塔夜景,背景中燃放的烟花打出“抗击疫情”字样,而图7以近镜头对彩色塔身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进行特写,同样的画面,采用不同的拍摄方式,构建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取景框架指构图成分的大小、搭配以及图像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比例是否协调。如图8通过近景与远景的巧妙结合,突显了工人们在厂房中忙绿的场景,而图9通过特写镜头拍摄了全副武装的医务工作者围绕在刚出生的新生儿周围,尽管其母亲是新冠肺炎患者,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呵护下新生儿健康,医务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小生命的降生预示着新的希望。

图6 图7

图8 图9

佩特在构图意义论述的基础上,将具有争议的信息值改为版面布局(layout),并区分了融合与互补两种关系。[21]在融合类中,语言成为图像的一部分,而互补中,如果语言和图像各占一部分,我们可以从对称性、重要性角度来考察,对称性是指画面与文字平均分布;重要性是指某一场景的出现画面为主文字内容为辅助作用,而视频中有时候语言与图像是融为一体。在《战疫的力量》视频开始部分,黑色的背景上依次出现了“寂静、空旷、安宁”文字镜头,文字占据了整个版面中心,随后在视频内容呈现部分,文字出现在视频画面的不同位置,有时视频图像在呈现过程中浮现出文字,占据了视频图像的中心位置,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大部分文字出现在视频下方,并没有影响到整个视频的呈现效果,反而起到补充强化的作用,增强了视频画面的互动性。视频画面中的图文做到了有机结合,图像使文字更具体,文字也解释图像,对图像意义进行了概括。

(二)听觉模态及视觉模态的整合

整部视频以激昂快节奏的音乐为背景,给人以紧迫感和使命感,其中有医务人员集结时的宣誓声、急救车的鸣笛声、航班机长通过广播为飞机上的医务人员发出的感恩声、三位院士严谨的采访声都与背景音乐节奏相吻合,背景音乐主要用来烘托气氛,起到陪衬和渲染的作用,音响效果主要是用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场景,当顶部闪烁的急救车伴有急促的鸣笛声出现在视频画面时,观众立即感受到医务工作者已进入战“疫”状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画面与音响很好的呈现出事件场景,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使人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视频的音乐也符合所表达的主题,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刚开始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声屏幕上出现“寂静、空旷、安宁”字样,与画面主题吻合,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整个城市处于安静的状态,所有的户外聚集性活动都已停止,大家不出门、不窜门,一切都为了抗击疫情、战胜疫情。当医疗队集结在机场驰援武汉时,音乐节奏变得亢强有力,当火神山医院建设投入使用,有患者治愈出院时,各地群众呐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时,音乐节奏激昂有力。视频的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相互结合共同构建视频《战疫的力量》主题意义,视觉模态主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传递信息,而听觉模态起到了烘托画面氛围、突显主题的作用,两种模态中的背景音乐、人物声音与画面主题融为一体,使观众不自觉地融入到画面当中,既是观看者也是参与者,而视频中任何一种模态符号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个主题意义的传递。

三、结语

以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角度分析了新华网拍摄的视频《战疫的力量》,阐释了各种模态符号如何相互关联实现视频主题意义,使人们认识到视频语篇分析需要有多种模态符号的整合。研究表明,视频图像通过画面、文字、音乐、声音,色彩以及音响效果符号资源的选择与意义整合,呈现出各行各业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感人画面。视频围绕主题词“力量”,分别从信仰的力量、脚步的力量、科学的力量、爱心的力量、文字的力量以及声音的力量六个视角全方位拍摄了社会各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场景,镜头最后以《战疫的力量》主题词结尾,表达了战胜疫情的信心。研究意义在于,尝试用多模态批评话语理论分析危机新闻报道视频,为媒体危机话语研究以及视频创作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战疫模态话语
战疫秦川
团结战疫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致战疫中的武汉
战疫魔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