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迅
(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1],美丽乡村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出台了国内第一个“中国美丽乡村计划”,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随着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指引下,各地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工作陆续开展,而相关的学术研究现状仍处于零散、碎片化的阶段[2],经过整理后发现,国内目前对于美丽乡村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问题,如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耦合发展评价[3]、协调与障碍[4],休闲农业[5]、农村电商[6]发展路径探索等;二是涉及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实践的研究,如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旅游规划以及乡村景观设计研究[7-9]、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困境与对策探索[10-11]等;三是涉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社会治理研究,如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伦理道德的重构[12]、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13-15]. 总体看,美丽乡村相关的应用研究居于主体地位,理论研究相较不足. 此外,从地理学角度对美丽乡村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多[16].
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起步较晚,2016年11月公布了第一批200个试点村,后陆续公布了四个批次的名单,截至2019年底共计1 422个美丽乡村试点村. 试点村的建设对于其他乡村具有一定的示范指导意义,本研究试图从湖北省市域尺度,研究美丽乡村试点村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这对于后续开展的试点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2016年11月湖北省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布第一批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名单以来,截至2019年底17个地市州共1423个村投入试点工作,为其他乡村提供示范经验借鉴. 本研究主要以湖北省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美丽乡村试点村为研究对象.
湖北省2016—2020年度5批次共1422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名单获自湖北省财政厅官网(http://www.ecz.gov.cn/),湖北省1:2000000矢量化底图以及交通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www.ngcc.cn),DEM数据下载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d.cn). 试点村的地理坐标手动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网站(http://api.map.baidu.com/lbsapi/getpoint)中得到并对其坐标纠偏处理,采用ARCGIS10.6将1 422个试点村的地理位置标记在湖北省行政区划地图上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如图1所示,投影坐标系选择为CGCS2000.
根据湖北省财政厅公布的名单统计2016—2020年各地市的美丽乡村试点村的数量如表1所示,发现黄冈市美丽乡村试点村数量累计已达到223个,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市,其他累计超过100个试点村的有孝感市、襄阳市、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荆州市,占比达69.7%,这些地区除荆州外集中分布在鄂西北、鄂西南以及鄂东.
湖北省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划分为武汉“1+8”都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大城市组群. 如表2所示,发现武汉“1+8”城市圈区域内美丽乡村试点村的累计数量为649个,占湖北省总量的45.6%,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内累计数量为773个,占总量的54.4%,但考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区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70%和50%(1)数据取自百度百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词条内容.,总体来看,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在两大城市群内的数量分布较为均匀.
表1 湖北省各地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数量统计
表2 “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美丽乡村试点村统计
2.2.1 总体分布类型一般采用最近邻指数法(Nearest Neighbor Index)对点要素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量,根据结果判断点要素在区域空间是否随机、均匀或集聚分布[17],数学表达式如下:
(1)
式(1)中,R表示最邻近指数,D表示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的分布密度,n表示试点村总量,s表示湖北省行政区划面积. 用R1表示理论最邻近距离,R2表示用ARCGIS测算的实际最邻近距离. 若R1>R2,表明点要素呈集聚型分布,若R1
2.2.2 集聚特征表现最邻近指数仅仅判断出湖北省1 423个美丽乡村试点村的总体呈集聚分布,采用1962年Emanuel Parzen提出的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进一步研究其空间集聚的局部表现特征,数学表达式如下:
(2)
式(2)中,h表示搜索半径区域内第i个美丽乡村试点村的位置,S表示待估计某美丽乡村试点村的位置,Si表示以S为圆心范围内的试点村数量.
为恰当反映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局部集聚的表现特征,借助ARCGIS10.6的空间分析工具经多次测试最终选择60 km作为核密度分析的搜索半径,如图2所示. 在孝感市南部及“天仙潜”(天门、仙桃、潜江)交界区域、黄冈市西南部及交界区域形成了较明显的两个高密度核心分布区,以这两个区域为核心向边缘的密度值逐渐减小. 总体来看,湖北中部及东部的美丽乡村试点村较为密集,鄂西北与鄂西南美丽乡村试点村分布相对稀疏.
表3湖北省美丽乡村高程值分类统计
高程值 /m美丽乡村试点村数量 /个百分比 /%≤200101371.20201~100032222.60>1000876.10
地形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因子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聚落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生产设施建设布局的优劣[18],同样,更平坦的地形相较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培育、规划和建设. 借助ARCGIS10.6软件将湖北省DEM数据与1 422个试点村点要素叠加分析,研究地形条件对于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分布的影响.
利用GIS的提取分析工具提取每个试点村的高程值,分类统计如表3所示,1 013个占比71.2%的试点村在海拔200m以下,322个占比为22.6%的试点村在海拔200m以上1000m以下,仅有87个占比为6.1%的试点村在海拔1000m以上. 而湖北省恰呈现西高东低的地势,中部以平原为主、鄂东多丘陵、鄂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这与图2核密度分析结果呈现的湖北省试点村分布密度由东向西逐渐降低是基本一致的,充分表明地形条件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空间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交通条件的优劣是乡村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19]. 美丽乡村试点村作为具有示范性的乡村聚落,其可达性能够增强城乡间的要素流动与交流畅通,促进城乡交融,因此主要交通条件成为影响其空间布局的必要考虑因子. 借助GIS软件中的缓冲分析工具,并结合相关研究的经验对湖北省主要交通干线(包括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建立5km的缓冲区,将其与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进行叠加分析,如图3所示.
(2)全方位深化内部控制工作,增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可操作性。从加强预算控制着手,建立健全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范围、业务流程、具体标准进行明确,将内部控制工作渗透和贯穿于单位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将控制的内容、环节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上,提高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
经统计,主要交通干线5km缓冲区一共覆盖了1 242个试点村,占比达87.3%,仅有181个试点村距主要交通干线5km以外,占比12.7%. 这表明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明显的随交通距离增加而衰减现象,换言之,交通条件成为影响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图3 主要交通干线缓冲区与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分布
2015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为各省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提供了推荐性的国家标准. 2016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基本原则之一是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选择试点地区,目标从2016年起,每年重点支持300~500个村开展试点工作,争取到2020年底建设2 000个左右美丽乡村示范点. 2016年12月以来,共有1 423个村陆续投入试点建设工作.
各地经济实力、财税收入不同,地方村委干部以及村民对待美丽乡村试点村的申报建设工作积极性可能受到影响. 2019年湖北省相继出台了《湖北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地方标准以及《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推进规划(2019—2023年)》,将为较薄弱的贫困地区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指引. 因此,各地美丽乡村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试点村的布局受到各级政府政策响应及落实程度的较大影响.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是美丽乡村试点村空间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古代农耕文明大多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20],从图2中可以发现,湖北省美丽乡村集中分布于江汉平原以及汉江、清江流域,这些区域自古由于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进而聚集人口形成了较早的自然村聚落. 至今,大多试点的美丽乡村仍较完整地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文化,如单一姓氏宗族聚集现象、传承百年的乡村民居建筑文化、宗庙文化、富有地方风味的地理标志产品、极具辨识度的地方方言、民风民俗等,这些长期以来积淀的乡村地域文化将成为美丽乡村异质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工具,运用数理统计、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及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了2016—2020年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
1)从数量累积统计看,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主要分布在鄂西和鄂东地区,这些地市的试点村的数量占全省近七成,但从湖北省两大城市群分布的情况看,武汉“1+8”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美丽乡村数量是基本对等的.
2)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内美丽乡村试点村总体呈集聚型分布,通过进一步的核密度估计发现,孝感市南部及“天仙潜”交界、黄冈市西南部及其交界处是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分布的两大核心分布区,空间基本呈鄂东向鄂西分布逐渐稀疏的总体态势.
3)通过叠加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和交通条件是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来看,试点村集中分布在较平坦的区域以及主要交通干线附近. 另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乡村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响应程度是各地美丽乡村试点村申报、建设布局的关键因素之一.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最突出的弱项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2020年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一号文件《关于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 而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在提前做好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振兴乡村产业、优化乡村治理、提高农民收入,将建设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扎实做好“三农”工作、补齐“三农”短板以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上述研究来看,以十堰市、恩施州为代表的秦巴山、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美丽乡村的分布密度较低,亟待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旅资源,各级政府应积极响应,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在缩小城乡差距、助力脱贫攻坚以及实现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