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慧敏,程启先,李书覃,喻 超
(信阳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南北过渡带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宜居城市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1]. 宜居城市是安全、健康、便捷、舒适的城市,一般具有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包容、生活舒适、景观宜人、社会安定等特点[2-3]. 在2005年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宜居城市作为其发展目标,宜居城市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地理学[4]、经济学[5]、城市规划[6]、资源环境[7]等专业领域获得丰富和拓展.
就目前来看,我国宜居城市的研究较多[4-7],且有关宜居城市可视化分析的研究呈现出增多的趋势:郭金明[8]等对城市品牌研究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指出宜居城市是其重要方向;王丽[9]等对居住环境研究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指出环保规划是其重要方向;姬卿[10]等对生态宜居研究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指出生态宜居度、生态文明是其重要方向. 在本研究中运用CNKI数据库和Citespace V软件,来进行我国宜居城市研究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知网(CNKI)是我国收录期刊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数据库,以CNKI中北大核心、CSSCI和CSCD三类核心期刊为本文的数据来源,选取“主题=宜居or宜居城市or宜居性评价”进行检索,时间为2018年之前,作者、单位、基金等其他条件不限,初步获得970篇文献,剔除其中重复、书评、卷首语等文献,最终获得820篇文献,即为本次研究的目标数据源.
基于Citespace V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是将某一专业研究领域内的科学文献,就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部分进行整理、归纳、联系并加以可视化分析的研究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学[11]、管理学[12]、地理学[13]、生态学[14]、城市学[15]、工程学[16]等诸多专业领域.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V软件中CNKI模块进行宜居城市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直观展示出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发展与历程等诸多特征.
文献的数量能够反映该专业研究领域内的研究近况,根据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绘制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如图1所示. 从变化趋势来看,我国宜居城市的核心文献数量经历了“快速增长—缓慢波动—稳步增长”3个阶段.
图1 宜居城市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
1)“快速增长”阶段:2005—2009年,有关我国宜居城市研究从无到有,文献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即宜居城市从国外逐步引入、过渡、探索;由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的“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到北京市将“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再到我国宜居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探讨.
2)“缓慢波动”阶段:2010—2015年,有关我国宜居城市研究稳健发展,文献数量呈现“缓慢波动”态势,即宜居城市从可行性变为必要性研究,并着重于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应用探索,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并以具体的城市或城市群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3)“稳步增长”阶段:2016—2018年,有关我国宜居城市研究较快发展,文献数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即宜居城市在国内的应用探索较为成熟,并呈现出常态化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号召,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也成为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
图2 宜居城市文献刊登期刊情况图
文献来源期刊能够反映文献的深度与广度,并直接体现文献的学术影响力,根据宜居城市来源期刊与发表文献情况绘制了发表文献情况图,如图2所示. 宜居城市的文献期刊来源较为集中,各核心期刊学术成果数量差异较大,其中《规划师》《城市发展研究》刊登宜居城市方向的学术成果较多.
1)城市规划期刊,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等期刊,以刊登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宜居性评价等与宜居城市有关的基础研究为主,期刊档次较高.
2)社会科学期刊,主要包括《人民论坛》《红旗文稿》等期刊,以刊登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城镇化建设等与宜居城市有关的决策研究为主,期刊影响较广.
3)建筑科学期刊,主要包括《建筑学报》《规划师》《中国园林》等期刊,以刊登宜居城市领域内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成果为主,期刊专业性较强、认可度较高.
作者是学术研究的主体,作者间沟通能够反映出专业领域内交流合作情况,运用CitespaceV软件生成宜居城市研究作者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其中共有52个节点,4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324;图谱主要展示了发文量在2及以上的作者,其中张文忠、湛东升、党云晓是最主要的核心作者.
图3 宜居城市作者可视化分析图
根据普莱特公式筛选核心作者,并统计发文数量,如表1所示. 宜居城市研究核心作者共计8位,最高发文量为张文忠20篇,最低发文量4篇,核心作者平均发文量约为7.38篇. 从作者数量、位次、联系来看,宜居城市研究领域的作者呈现出“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趋势.
表1 宜居城市作者发文数量概况表
1)“局部集中”趋势:以张文忠、湛东升、党云晓等为代表的作者群,是宜居城市研究领域内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核心作者群,该作者群的研究重点、主要内容的演变情况是对宜居城市研究领域内大体方向的总体把握,如表2所示.
表2 宜居城市核心作者群研究演变表
2)“整体分散”趋势:张文忠教授发文20篇,占据总体核心文献的0.024%,核心作者共发文59篇,占据总体的0.072%,表明该专业领域内作者较为分散;此外,从图3中也能够得出,除张文忠教授研究作者群内部有较强联系外,其他核心作者较为分散,该情况在非核心作者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图4 宜居城市文献发表机构情况图
机构是学术研究的平台,宜居城市研究机构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规划设计院等. 根据普莱特公式筛选核心机构,并统计发文数量,如图4所示. 张文忠教授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是最主要的发文机构,其发文数量达到了63篇,其余机构(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的发文量均在25篇以下.
1)机构类型呈现出“高等院所为主、规划设计院为辅”的特点. 其中,高等院所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都是我国经济学、地理学、资源环境学等与宜居城市密切相关学科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且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发文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是我国较为著名的设计规划院,主要从事绿地系统、空间演进与管治等方面的研究.
2)机构分布呈现出“东部经济发达区为主、中西部欠发达区为辅”的特点. 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仅有重庆大学位于中西部区域,其余均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区,且中西部区域的机构多位于省会城市.
3)机构等级呈现出“高等级、高权威”的特点. 高等院所和规划设计院多为国内较为著名的机构,如双一流院校、甲级设计院等,在宜居城市研究领域内的权威性也较高.
关键词是该研究专业领域的突出点、核心点的有效提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内的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等情况,运用Citespace V软件生成宜居城市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 其中共有147个节点,28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264;图谱主要展示了依据普莱特公式筛选的核心关键词部分,其中,宜居城市、宜居、指标体系是最主要的核心关键词,关键词包括“人居、城市、北京”等内容.
图5 宜居城市关键词共现图
1)人居环境要求就“人”的需求来构建宜居城市,宜居城市建设落实要求就其指标体系进行深入挖掘,这一部分属于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部分.
2)城市建设是城市化过程,也是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建设宜居城市必须遵循城市化规律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以获得最好的建设成果,这一部分属于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过渡部分.
3)北京是我国最早提出将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我国宜居城市理念的引入、过渡、探索是从北京开始的,将北京建设成为宜居城市,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部分属于宜居城市的应用研究.
依据Citespace V软件中的关联时间线聚类模块,将本研究的关键词按照时间线、主题线进行聚类,如图6所示. 其中,关键词分为“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空间格局、国家表征、宜居环境”6个聚类.
图6 宜居城市关键词聚类图
1)聚类#0:宜居城市. 主要有科学发展观、长远计划、低碳城市、宜居性评价、规划策略、城市总体规划等内容,该聚类从宏观经济管理来研究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属于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并且与低碳城市的理念相一致,通过宜居性评价制定城市规划策略与长远计划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而实现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
2)聚类#1:宜居社区. 主要有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新城市主义、古城保护、规划设计等内容,包括广州、上海、雄安新区等地区,该聚类从城乡规划管理来研究宜居城市的宜居社区. 宜居城市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等要求的城市建设活动,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和城市老旧区域分别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和古城保护理念,作为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内容;广州在2010年承办亚运会,提出“绿色亚运”口号,并开展生态城市、森林城市、中心城市等建设活动;上海在2010年承办世博会,提出“智慧城市”战略,并开展和谐城市、全球城市、未来城市等建设活动;雄安新区在2017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力打造“无废城市”,也成为宜居城市的建设亮点[18].
3)聚类#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有绿色中国、污染减排、城镇化、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农村居民点等内容,包括重庆、包头(北梁)等地区,该聚类从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进行宜居城市的小康社会研究. 宜居城市是绿色中国的重要部分,在城镇化中着力开展污染减排、棚户区改造等内容,并就农村居民点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庆在2009年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此作为我国城市更新与旧城改建的示范区域受到广泛关注,开展大量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活动;包头北梁改建棚户区是我国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典型案例,其规划设计、搬迁安置、社区重塑等内容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民生工程的突出示例[19],更为我国棚改提供宝贵经验.
4)聚类#3:空间格局. 主要有居住环境、人居环境、GI、交通出行、生态宜居、城市舒适性等内容,包括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热点,该聚类从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进行宜居城市的空间格局研究. 在宜居城市建设中,以居住环境、生态宜居为代表的人居环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地提出以GI(绿色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等为代表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舒适性的影响;伴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破解,如何开展乡村工作、保障乡村生活品质,成为政府工作的重难点、也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瓶颈,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为代表的乡村振兴战略正为此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5)聚类#4:国家表征. 主要有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等内容,该聚类从区域发展与规划进行宜居城市的国家表征研究. 作为我国首个提出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北京市同样具有国家表征意义,其能否建成宜居城市、能否顺利开展宜居城市建设工作,既代表首都的建设成果、也彰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设成就、更引导着全国宜居城市的建设方向.
6)聚类#5:宜居环境. 主要有城市形态、低碳出行、风景园林、绿色建筑、策略等内容,该聚类从建筑科学与工程进行宜居城市的宜居环境研究. 建筑科学与工程包括建筑、景观、交通、城市设计等,绿色建筑、风景园林、城市形态、低碳出行正是宜居城市在这些方面的主要策略.
热点是短期内突然变强的突变性关键词,反映一段时间内该专业领域内研究的动态变化过程,运用Citespace V软件生成宜居城市热点可视化分析,如图7所示. 其中共有8个突变型关键词,强度在2.8679~14.3176之间、年度处在2005—2018年.
图7 宜居城市热点分析图
总的来看,宜居城市理念起步较晚、时间跨度不大,领域内热点的数量和强度不太突出,但也能从侧面说明该研究领域内动态变化过程存在的部分问题,也能够较好反映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
1)出现最早的热点,宜居城市:国内最早出现的宜居城市概念是“生态宜居森林城市”[20],与本研究所探讨的宜居城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本研究相符合的宜居城市概念最早出现在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的概念辨析[21],在2005年北京将宜居城市作为总体规划目标后,宜居城市一直是“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并持续了较长时间.
2)联系最强的热点,宜居:宜居城市、宜居环境、生态文明这些热点的先后出现,都是宜居理念的拓展,宜居理念将宜居城市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进行“串联”,并引申出城市、城镇化等众多新热点.
3)唯一的地名热点,广州:广州市在本世纪初期开始城市转型[22],借2010年承办亚运会契机,参考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经验,着力打造宜居城市这一城市名片,成为本文中的研究热点中唯一的地名.
4)出现最晚的热点,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等6大目标,区域统筹协调、产业升级转型、生态集约高效、体制改革创新等4项内容的概念[23],宜居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在目标、内容上存在共通之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研究热点,宜居城市研究也出现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新的热点[24].
宜居城市是安全、健康、便捷、舒适的城市,本研究结合CNKI数据库与Citespace V软件,进行了我国宜居城市研究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文献数量、来源的概况分析,发现:①研究文献数量经历了“快速增长—缓慢波动—稳步增长”3个阶段,宜居城市研究较为成熟并呈现出常态化倾向;②研究文献来源较为集中,以《规划师》《城市发展研究》为主,不同期刊刊登的数量差异较大,且文献来源期刊主要有“城市规划、经济管理、建筑科学”3个聚类.
2)通过作者与机构的概况分析,发现:①研究作者的发文数量、位次与联系呈现出较强的“局部集中、整体分散”趋势;②机构的类型、分布、等级各有其特点,但仍以集中趋势为主.
3)通过关键词、热点的概况分析,发现:①关键词共现图的主要核心关键词为宜居城市、宜居、指标体系,包括“人居、城市、北京”等内容;②关键词聚类分析中,按照时间线、主题线分为“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空间格局、国家表征、宜居环境”6个聚类,聚类中各部分联系密切,并从不同视角进行宜居城市研究的诠释与丰富;③研究热点具有较强的联系性,能够较好反映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应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5],宜居城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规划与管理等工作中的必然要求[26],基于以上结论,给出以下展望:
1)宜居城市研究的文献数量处于稳步增长阶段,但呈现出了一定的集聚状态,希望打破只集中于北京、广州、重庆等特大城市、只局限于特定方向的学术期刊的局限,应当积极促进研究区域的拓宽;
2)宜居城市研究的作者呈现较强的分散趋势,应当加强不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者合作,形成若干高产核心作者群,促进该专业领域内部的持续、循环发展,并从作者的发文数量、作者间的合作交流等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3)步入新时代,宜居城市的概念也不断完善、内涵也不断丰富,应当注重学科交叉内容,如宜居城市同积极老龄化[27]、“城市双修”[28]、创新城市[29]等理念的结合与讨论都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