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读写品质

2020-05-30 05:05殷涛
语文建设·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评价教师教学

殷涛

“互联网+”时代已全速开启,正颠覆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也给社会变革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可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而目前网络环境下阅读的碎片化和表达的低幼化倾向依然突出,因此,探索和梳理读写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的应有样态十分必要。

一、营造生命课堂,让读写入目入耳入心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文多是经典的例子,蕴藏了真善美的因子。教师要善于运用技术的“魔法棒”,激活真善美,让读写入耳人心。

1.渲染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信息技术兼具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对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一帧图片、一首歌曲、一段视频的恰当运用,往往能锦上添花,让学生更愉悦、主动地投入学习。

借助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技术的声、光、电带给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观察力,增强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时空久远、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课文,恰当使用技术手段常常事半功倍。如《苏州园林》中有一句表现苏州园林总特点的话——“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因为苏州园林远离学生生活,仅靠文字来想象难免苍白、肤浅,如果通过景点地图软件,实现三维全景虚拟游览,可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体会得更深。

借助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优化写作心境。心境对于写作的影响很大,当有激情不吐不快时,往往文如泉涌,下笔千言;反之则文思枯竭,搜索枯肠而不得。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布置一个题目,稍作点拨就让学生开始写作。很多学生虽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也难免胡编乱造,应付了事。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入境而动情,情动而辞发。比如,可以在母亲节之际开设“母子连心”音乐作文活动课。课上,先播放一个网络流行的沙画作品《母亲,当你老了》,流淌变幻的沙子仿佛岁月的变迁,一帧帧不断切换的生活场景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潮汐;再趁热打铁,在《羔羊跪乳》的音乐中引导学生回忆那些母子连心的深情时刻;学生眼含热泪,心潮澎湃,奋笔疾书,不少平时怕写作文的学生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文字。

2.积极对话,同频共振荡涟漪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和积极参与的精神。”技术参与能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对话更加自由、充分。 一是充分开展生命对话。技术辅助创设有效平台,引导学生与文本、他人、自己积极对话,培养其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比如教学《祥林嫂》一文,教师抛出问题“究竟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让学生进入网络讨论区,按“原告”“被告”“审判官”分小组各抒己见。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在观点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认为鲁四老爷是凶手,没有他,祥林嫂不会死。”“我不同意,鲁四老爷只是一个符号,没有他,还有王四老爷、刘四老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巡视期间,可以把主要观点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导全班讨论;也可以相机点拨,释疑解惑,起到组织、指导和促进的作用。

二是及时反馈诊断。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课标》要求“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除了课前和课后(了解学情、搜集问题等),互联网技术的诊断反馈功能较好地体现在随堂检测上。一种是趣味性的,如把知识点制作成抢答题、连线题或判断题,通过制定游戏规则(个人或小组参赛),既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另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常规性网络答题,不仅节省了批阅所需要的大量人力,而且统计反馈及时。大数据分析还能呈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群体差异,甚至能够聚焦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补偿性教学。

二、打开课外空间,让生命因读写而更丰盈

课外读写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格养成、智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拓宽视界,山外青山楼外楼

网络上的海量资源,百家争鸣的观点,能锻炼学生的甄别和批判能力;信息化时代让读写“碎片化”,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文化接受习惯,如引导得当,往往有独到功效。

一是补充拓展课内所学。叶圣陶先生强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进入图书馆、资料中心自主查找费时费力,又常常不得要領,而统一购书会给学生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于是,网络下载和“在线阅读”功能的优势就凸显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下载资源,进行梳理,建成电子书库,或者放到自己创建的阅读网页上,供学生自由取用。补充的内容包括写作背景、作者资料、人文典故等。拓展的内容更是灵活多样的,比如文章作者的迁移——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向学生推荐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阅读主题的迁移——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时,迁移到同样写老师的《藤野先生》。补充、拓展的内容可以涉及写作技巧、阅读方法等,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二是精准服务个性需求。教育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使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微课是常见而有效的手段。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或音频。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可以反复观看,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比如制作“古诗词系列微课”“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满足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另外,可以针对个体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读书推送。如针对语言枯燥、行文呆板的学生,推送余光中、张晓风的文章;针对思路狭窄的学生,推送余光中、林清玄的作品;针对立意浅显的学生,推送鲁迅的作品等。这样的推送就像营养输送,简单易行且不受时空影响。

2.常态读写,无心插柳皆成荫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归根结底是由于缺少阅读积累,缺少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当今,一根网线就能让经典随时“现身”,拍照设备让生活“触手可及”,为学生提供了别开生面的读写条件。

一是抓拍生活,及时捕捉灵感。《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让学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自带平板、手机等终端的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手拍照配文,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和表达。笔者每周布置写作任务:走进自然,走上街头,写景、写人、记事,并拍照配图。学生寻找拍摄对象,就是有意识的观察;努力让表达吸引人,就是在锤炼文笔。

二是培养习惯,涵养经典阅读。学校层面,在公共区域安装电子阅读器和朗读亭,并利用午间、课间播放经典诵读,让阅读如空气般弥漫校园。同时升级学校信息技术平台,安装电子图书及经典阅读软件,创办学校读写微信公众号,在校园网上开设班级读写展示主页,为学生的自由读写提供更实用的平台。教师层面,可以因势利导,给学生和家长推荐经典名著的有声书,以及《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在线节目,让学生重温经典的音韵之美、雅致之美和人情之美;可以指导学生在豆瓣阅读等程序中制订阅读计划,寻找阅读好友,参加同城活动;还可以推荐一些高质量的读写APP,比如“喜马拉雅”“阅读365”等,学生在上学途中、运动间隙、晚餐之余都可视可听,日积月累,也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促进交流评价,放大教育的格局

《课标》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互联网技术在展评交流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利于拓展读写空间。

1.展示交流,天光云影共徘徊

无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还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作为思想载体的文章是需要传播、共享和交流的。“洛阳纸贵”是古人的传播佳话,现代传播则可以凭借技术的翅膀飞人千家万户。

一是交流平台更民主自由。2019年元旦,我校参与了“童诗咏未来”全国网络迎新诗会,十余所学校的数千名学生在CCtalk上直播,朗诵作品,发文配图,线上线下互动,家长和教师加油鼓劲,气氛热烈,可谓技术与诗意共生。有了网络平台,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及时呈现。比如作文,以往只是教师批阅之后择优讲评几篇,往往浮光掠影;现在则可以把所有作文上传,分门别类,供学生对比阅读,取长补短。笔者所带班级在新浪平台上创设了班级博客“永远的1304”,创办两年来,发文已有一千多篇,点击量超四万三千次。这些文字既是生活的记录,也是作文的素材,更呈现出学生思想的光亮和生命的成长。写有所长的学生还可以开设个人博客或微信公众号,经营自己的一方园地,悦己也怡人。

二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建共享是网络时代的文明特质,技术打开了教学时空.让教学更自由、更高效。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实现课堂翻轉,有利于以学定教;可以利用闲暇开展补偿性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笔者曾尝试跨区域远程教学,主场是江苏省常州市,另一边是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两地相隔约一千公里,共上一节“像树一样成长”的实景课。常州的教师在公园讲授市树广玉兰的特色,云南的教师则在千里之外详细介绍芒市树包塔的奇景(榕树种子在砖塔裂缝中生根发芽,越长越大的榕树把塔包了起来),这种新奇有趣的景观使学生眼界大开,对树、文化乃至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2.评改对话,横看成岭侧成峰

传统评改往往靠教师“包打天下”,容易忽视学生的多样性,大量的批阅也易导致教师评语的简单化、同质化,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技术的介入,则让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评价的方式也更加灵活。

一是评价更加开放多元。在网络平台上,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空前的自由。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评判他人也接受他人的评判,于是,他们表达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可以上传读书笔记、朗读配音、演讲视频等,然后同学、家长甚至其他网友都可以各抒己见,交流评点,相互切磋、提升。一个“赞”字,几句点评,角度多元,见仁见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二是评价更加科学客观。评价是诊断也是导向,不可或缺。任何事物的成效都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评估,读写亦应如此。传统评价维度单一,更多基于经验和结果,科学性、精确性不够;而信息技术手段主导的评价基于数据和实证,维度多元,关注过程,能大大提升信度和效度。学校可以国际读写素养测评理念为理论支撑,科学制定读写能力维度标准与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分级阅读书目、定向推送任务、在线名师阅读测评题库,并形成阅读力诊断报告和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实时收集分析,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诊断;通过电子档案袋客观地记录学生的读写情况,对具体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建立长效机制;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不同需求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当然,技术只是工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如何平衡好学习、休闲与健康的关系,更理性地取其长、避其短,依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评价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