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应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富有个性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那么,如何构建这样的新型课堂呢?
一、预习导学,激发活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因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好每一节课。单元预习学案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阅读单元内容,以读(读课文)、圈(圈精彩点)、查(查生字词)、拓(拓充资料)、问(标疑难杂问)的方法对新课文进行预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探索,以达到初步“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学案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隋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预习,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同化和索引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将学习的重心前移,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课时,可以在学案中设置以下情境: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总而言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然而在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和蔼可亲,笑容可掬。请同学们思考:“假如要给一个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一讲济南的冬天,根据课文,你将从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个方面?”
学生入境而预习,结合文本内容,紧扣济南冬天的“温晴”,描绘济南冬天的老城,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安静而祥和,温暖而惬意。
学生根据学案导学独立完成预习后,教师可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就各自预习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创新。通过合作学习,集大家的智慧解决预习中的难题,达成共识;如有尚未解决的疑难,可做好标记,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共同解决。这样相互协商、群体共享的预习方式,为下-一_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解读,提升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可构建多元的阅读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审美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课堂绽放活力。如教学蒲松龄《狼》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同主题文章,让他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品析狼的不同形象;然后再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思考: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什么样的呢?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课堂生成。
创新思维一:让学生先按照原有的思维方式,从屠夫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即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然后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第一人称描写屠夫遇狼时微妙的表情、复杂的心理。
创新思维二:引导学生站在狼的角度,揣摩狼在这四个情节中的心理活动,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狼的狡诈和贪婪。
创新思维三:先引导学生分析屠夫成功的原因,充分认识到屠夫的机智果敢、善于斗争的精神,从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然后再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站在狼的角度思考失败的原因。“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兴致盎然。
创新思维四:先让学生抓住中心句,从传统的角度挖掘小说的主题——“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能存在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接着引导学生从反面挖掘主题,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在狼的失败中总结教训——“作战要看对象,要有自知之明,抓住时机,不要自作聪明,贪图小利,以小失大”。
创新思维五:优化练习,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辩证品狼,设计练习:以狼的身份向人类诉说自己伤害人类的苦衷。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正确评价狼,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同主题的篇章,学生对狼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以此为引线,引导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变换思维角度,多元解读文本,就会得到异彩纷呈的答案,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从而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辩证地看待生活。
三、重组整合,彰显活力
仪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积极倡导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并且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以主题为单位,将课内教与课外篇章进行重组,将教材中的单元内容进,进行重组,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型,彰显课堂活力。
单元重组课。以主题为单元,将教材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或不同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重组。教师可根据阅读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例如杜甫的诗歌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分布在不同年级,可以作者为切入点,将杜诗整合在一起,并补充他的重点诗作,形成一个“教学单元”,开展杜诗的专题阅读。还可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重组,例如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茅以升的《中国的石拱桥》与吴冠中的《桥之美》整合,以探究“桥梁之美”为主目标;将《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院》整合,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说明文的知识点。也可依据艺术风格进行重组整合,例如同是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同是“以小见大”的文章,同是“托物言志”的文章,同是具有乡土气息的文章,整合为不同的“教学单元”,精彩纷呈。
群文整合课。依托群文类读,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通过阅读群文,使单元主题得以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以苏轼的“旷达”为主题,通过阅读《苏东坡的数字人生》一文来知人论世,通过阅读《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来解读文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传统的篇章,以文解文,—课—得,让入耳目—新。
主题写作课。遵循“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悟结合”的原则,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名家引路,品文悟法:选取课内外名家同主题经典片段,总结主题写作方法。二是主题阅读,按图索骥:运用所学方法赏析同主题文章,在印证方法的过程中,实现写作方法的内化。三是学以致用,小试牛刀:进行同主题情境片段练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课堂生成。由读悟到印证再到运用,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叶澜教授指出:“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教师应整体把握单元教材内容,抓住教材特点,整体确定单元学习重点。教学时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大膽质疑,主动钻研,相互探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训练,在读中升华,在读中拓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