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全发
摘要:中国向来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书写伦理观念底色、规范言行举止规矩、妥帖待人接物方式、认知人生世界规律等。本文试图对《朱雀城》中的传统家庭教育观的表现、特征和源起,作出初步探索。
关键词:《朱雀城》;传统;家庭教育观
自2013年老艺术家黄永玉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朱雀城》)出版面世,学界主要研究探讨了作者的创作动因、叙事特色、文体选择,以及文本的生命意识、主旨情感等,而对文本中呈现出的非常典型的传统家庭教育观涉猎甚少。本文试图对《朱雀城》中的传统家庭教育观的表现、特征和源起,作出初步探索,为解读该作品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且为当代人在实现家庭教育时提供反思和借鉴。
一、《朱雀城》中传统家庭教育观的表现
(一)和谐包容的家庭氛围
《朱雀城》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张序子的成长展开。张家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虽然人多且辈分复杂,但彼此和美,其乐融融,这为序子的幼时健康成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其主要表现为:笑、孝、宽和真。
如张家辈分最长的是爱笑的太婆(序子的曾祖母),即使对晚辈批评时也会笑着说话;序子的爷爷张镜民要办家宴,会细心地吩咐家人席后准备好甜点,因为太婆喜欢;序子的外婆——家婆,当丫头打碎了她珍藏了数十年的金鱼缸,她会用理解和包容代替谴责;序子幼时的保姆王伯,说话实在爽朗,不哄人,不赔笑。
(二)平等尊重的交友方式
众生平等,彼此尊重,是《朱雀城》众生普遍的交往方式,这给幼时的序子留下了深深的人生价值烙印。张序子上学读书后交了新朋友,一个六岁没妈的跛孩子刘庆生,两人形影不离;后来序子又认识了家境优越的萧丹,便不再理会庆生。王伯知情后,便指着序子边哭边骂:“现在你小还不懂,大了就会明白,再没有比让人伤心更恶……”(《朱雀城》第459页)
(三)自强自立的核心价值
《朱雀城》中,借家主张镜民之口,谈及儿童教育的关键处,要教育孩子自强自立:儿童教育其实简单;孩子摔跤,只要不受伤,就让他自己爬起来;过于细心看管会害了子女终身。
正因为身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张序子自小便学会了自立自强。会对一起玩耍、爬进水缸后大哭的男孩淡定地回答:“你好端端站在水缸里,我救你哪样?”(《朱雀城》第411页)
(四)身教言传的教育路径
家庭教育,要言传,更要身教。张序子身边的长辈无一不是这方面的榜样。序子的启蒙老师是号称“母豹子”的王伯,对序子的原始人生基础打得非常牢。她对序子的教诲主要有两条:人生在世最信得过的是自己;不要伤天害理,也不要让人欺侮!(《朱雀城》第215页)序子的身边人也非常注重身教,对序子的影响极大。如爷爷张镜民“自律很严”。妈妈柳惠是共产党员,崇尚自由和革命;作为女校校长,她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等。
二、《朱雀城》中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特征
(一)追求独立人格
《朱雀城》中聚居的苗族和传统的汉人在育子方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比较而言,苗人的家教更追求独立和坦荡。
小说中,苗族汉子吴岩盛看到自己的小儿子骑在汉族孩子毛大的身上擂拳头,会不骂不打,视而不见。张序子的爸爸张幼麟就此自我反省:我们的家教就是打。家里打,学校打,打出一代又一代的乖崽顺民……
(二)在生活体验中施教
比课堂大的是书本,比书本大的是生活。生活处处有教育。《朱雀城》中围绕张序子们展开的教育,除了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更多的是来自火热的生活。
比如,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这一价值观在孩童狗狗(张序子小名)的脑海中扎根,就源于他亲眼目睹了一场打架:毛大和苗族小孩打架,打不过,就咬对手。这让和狗狗一起观战的毛大的妹妹沅沅很不屑,逢人便说哥哥打败还咬人,最不值价了!
(三)追求身心健旺,全面发展
文化知识的传授,原本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朱雀城》中,对张序子施教的人普遍表现出追求身心健旺和全面发展。
比如张序子的四舅柳臣,职业医生,为人侠义,涉猎甚广。对诗词歌赋、麻衣神相、风水打卦、神农本草、苗药偏方……无不兴趣盎然。小舅柳鉴是个职业军人,冷峻清高,见人没有好脸色。接外甥狗狗回家时,“一只大手把狗狗掳在胸前”,骑马如风。
而狗狗的人生导师王伯,打小没人要,一度野外求生,挖葛板、打兔子、捕鵪鹑、捉蚱蜢……有时烧也不烧,就一口一口生着嚼,更是表现出了人之初的原始野性和顽强生命。
(四)早育秧苗,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宜早。《朱雀城》中,狗狗4岁,妈妈便从上海订了《儿童世界》给他翻看;当发现狗狗“拘谨、木讷”,爸爸幼麟便决定让他学武,“让他打打拳,敞开点心胸”。(《朱雀城》第487页)
家庭教育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针对外甥孙云路多嘴多事折腾厨师,张镜民便打发他外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若干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任务,用这种“苦苦折腾”他的方式对他进行了惩戒教育。
三、《朱雀城》中传统家庭教育观的源起
(一)儒家文化的血脉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流。《朱雀城》中体现的家庭教育观,无疑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比如长幼有序。狗狗,学名“张序子”,“序”就是要懂得讲道理,懂得年齿大小座次先后,懂得条理规范,要讲究步伐轻重。
再如孝敬师长。王伯就经常用“小乌鸦长大后,会打食回来喂飞不动的老乌鸦”这样的故事来教育狗狗长大后不忘恩情,回馈师长。
还有讷言敏行。狗狗的外婆就曾经批评小儿子:“话多人蠢,对不懂的事,要多听少讲。”(《朱雀城》第115页)
(二)湘西边城的土壤
一方水土一方人。《朱雀城》中的家庭教育,也离不开边城那片相对封闭安稳、宁静美好的土地。
边城的山水自然是宁静而悠远的。《朱雀城》的开篇,就是狗狗幼时看到的窗外美好世界:绿树漫过城墙头,草坡一层又一层,草树云天混一起。序子家人所住的院坝小环境也是生机勃勃:院子里种下了三四十棵各色果树,年年春天次第开花。
朱雀城人,就是在这样好山、好水、好太阳、好空气里头养大的。故而他们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认识上,这种“天人合一”甚至“天大于人”的原始观念,已然浸入到了湘西人的血液。比如清明节张家人一起去挂坟时,九娘会发这样的感叹:“做山水,做花草,要比做人好很多……”(《朱雀城》第193页)
(三)少数民族的骨骼
《朱雀城》中的湘西边城是苗族聚居地。比之重视人伦礼教的汉族,他们则更多表现出了与文明社会相隔膜甚至对立的天然混沌、民族尊严和尚武精神。他们的生活起居取自自然,顺从自然;他们大碗吃饭,大块吃肉;他们不打孩子,自由恋爱,经济独立;他们尊敬老人,崇尚信义,在意公道,是非分明。
少数民族,往往骨骼强悍,凛然不可犯。或许狗狗的人生导师王伯,在回答狗狗“是否会打另一个蛮不讲理的婆娘”时的话,最具代表性。“我会打的,真会的!我们不像城里婆娘打架只扯头发,抓脸皮,撕衣服;我们用拳头,也霸腰,几下搞得她起不来,再用脚踢,骑在背脊上擂!”(《朱雀城》第180页)
或许,黄永玉先生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卷首的题词“爱、怜悯、感恩”,最能概括《朱雀城》中传统家庭教育观的内涵。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
[责编张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