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生应具有化用考场作文命题材料的基本意识,在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各段体现作文材料;也应明确化用考场作文材料的目标,即依据作文命题材料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或者依据作文命题材料充当论据、参与论证;进一步对作文命题材料合理删减、综合概括,从原因、结果、影响等角度多维阐释。
关键词:考场作文材料;化用意识;化用目标;化用方法
*【课题资助】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2019年度基础教育一般课题“网络文学背景下的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X19B365)阶段性成果。
在写作一篇考场作文时,考生所能够运用的写作资源,从理论上来讲,是颇为丰富多彩的,但考虑到紧扣材料、符合题意一直是考场作文的重要评分依据,近年来所兴起的“任务驱动型写作”又着重强调了考生应在读懂作文命题材料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尝试写作。这实际上意味着,考生平时所积累的写作资源,都势必要与试卷上给定的考场作文命题材料挂钩,要在材料作文“任务驱动”的框架下加以合理运用。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严格依据作文命题材料来立意、构思和写作。考场作文命题材料已成为了考生能够调动的最为关鍵、最为核心的写作资源,是考场作文的根本依据和论证展开的基点。
一、有没有化用考场作文材料
一般来说,考场作文命题材料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从形式上,可以划分为记叙性材料、引言式材料和漫画式材料等,而命题要求则决定了一篇考场作文的文体、字数和思考角度。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对命题要求的理解不存在什么特别的难度,难度在于对文字材料的综合把握、取舍和运用。
有没有化用作文命题材料属于某种意识范畴,即考生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一定要有这样一系列的明确意识:文章开头段有没有根据作文命题材料,提出中心观点?文章中间各段有没有结合作文命题材料,完善论证过程?文章结尾有没有紧扣作文命题材料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如果通篇都没有,则意味着考生对作文命题材料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到位,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作文命题材料所蕴含的命题意图和丰富信息,没有做到紧扣材料、就事论事。落在阅卷老师眼中,这样的考场作文不被当作偏题、跑题来看待,就算是很不错了,自然也就很难获得较高的评价。
但这并不是说,化用作文命题材料就直接等同于在文章开头、结尾及中间各段都拿命题材料反复说事,这种理解当然没错,但过于狭隘、肤浅了一些。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考生须要知道,有对作文命题材料的化用当然比没有化用作文材料要强,但多用或少用都不合适,一定要把对作文命题材料的化用与全篇文章的整体构思连贯起来,要对化用作文命题材料的目的有所体悟。
二、化用考场作文材料做什么
化用作文命题材料究竟做什么,属于一种目标范畴,即考生在考场中对作文命题材料的化用,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单纯地为了化用作文材料而去化用作文材料,而是要有意识地化用作文材料去充当文章的有机构成。通常来讲,对作文命题材料的化用,一般具有如下几种用途。
一是依据作文命题材料来提炼中心观点。众所周知,作文材料的中心话题就是文章中心立意的来源,对作文命题材料的审读、理解和判断,包括从批评的指向、预设的立场、深层的动因和混搭的意识等角度的深入挖掘【1】,都要服务于提炼中心观点这一核心要务。考虑到依据作文命题材料来提炼中心观点的做法,属于考场写作常识,在此也就不详加论述了。
二是依据作文命题材料来提炼分论点。很多作文命题材料,出于特定的需要和降低审题难度的考虑,本身就含有大量的阐释性内容。受卷面限制的影响,这些阐释性内容可能并非无的放矢,多多少少也涉及到了对材料中心话题的陈述、解释与说明,自然也就能够从中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参与到对整篇文章中心议题的论证过程之中。
如命题材料一: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价值。
很显然,这则作文命题材料中对台湾作家张晓风散文作品的引用,是为了抛出“我在”这一中心命题。但“我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哲学性,为了便于考生加深理解,原命题材料中不得不对“我在”的本质属性做出相应的说明:生命存在形式、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鉴于这种情况,考生完全可以因势利导,稍加改造,提炼出以“我在”为文章中心命题的三个分论点雏形:“我在”是人生的一种普遍的存在形式;“我在”是人生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我在”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当然了,像命题材料一这种把若干分论点直接亮出来,等同于向考生拱手奉上的情况,毕竟还是十分少见的。更多的命题材料云遮雾绕,需要我们对原文字材料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但考生只要能做到以任务为驱导,善于紧扣材料,在依据作文命题材料来提炼分论点时,也一般不存在什么难度。如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以下简称“命题材料二”):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面对这则作文命题材料,考生经过审题立意,确定以“大学的门与路”或“门与路”为中心命题后,他就可以依据原文字材料“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提炼出分论点一“门是路的开始,也是路的结束”;依据原文字材料“门可以挡住你前进的脚步,也可以让你通向未来”,提炼出分论点二“门可以阻挡我们追梦的进程,也能加速我们通向成功的历史”;依据原文字材料“大学的门,一边连接着已知,一边通向未知”,提炼出分论点三“而大学之门,不断承接着过去,也启迪着未来”。这种操作简单易行,可靠性和安全性都特别好,对于绝大部分普通考生来说,是值得推荐的。
三是依据作文命题材料来充当论据。一些作文命题材料,文字表述也许有很多,但基于文字表述的最佳立意却顶多只有两到三个。这些最佳立意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普遍以原文字表述为依托,有赖于原文字表述的提示、例证或说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依据作文命题材料来充当论据的做法提供了充沛的可能。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III卷作文试题,讲述的是小羽克服种种困难,并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的故事。不难看出,出题人以小羽成功创业为预设的立场,来引导并鼓励考生探究小羽成功背后的深刻动因,以此作为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石。考生写作时的切入点,无论是“分享”,还是“变通”,亦或是“创新”,都能依据作文命题材料来充当论据。如考生明确中心立意为“创新”,则至少可以从原文字表述中摘要、推导出数条论据。比如:小羽历经几年实验,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这种建立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的推陈创新,很快就批量生产,模仿者甚众,直接引导了一种新兴产业的诞生。这充分证明了创新是走向成功的保证。这条论据立足于原文字材料,既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又紧扣了作文材料,比选择其他事例来说明“创新”这一观点,明显更为省事、顺手,也更符合情景得多。
四是依据作文命题材料來参与论证过程。相比论点和论据来说,论证堪称考场议论文写作中最大的一道关卡。缺乏论证意识,不清楚论证方法,不知道如何在作文材料与中心观点之间搭建一座论证的桥梁,这在考生中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殊不知,作文命题材料本身就是中心立意的最佳注脚,它要么提供了中心立意的经典案例,要么浓缩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复杂关联,考生从作文命题材料入手来参与到中心立意的论证过程之中,常常有举重若轻、事半功倍之感。如命题材料一“我在”,考生既可以结合原文字表述进行举例论证: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就曾经感慨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也可以结合原文字表述进行因果论证:台湾作家张晓风之所以发出他那著名的感慨“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就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大地山川同存,与鸟鸣同声,与所处时代共鸣。这种建立在原文字材料基础上的引用、转述和深层次的探究,极大地丰富了考生的论证手段和思辨灵感。
三、怎样化用考场作文材料
对于一些写作能力较差的考生来说,正常的文字阅读和语言表达也许都存在着特定困难,自然也就没法做到对考场作文材料的深入挖掘。他们对考场作文材料的化用,就只能追求简单易行,尝试着从对考场作文材料的合理删减开始。尤其是那些文字表述较多的考场作文材料,枝枝蔓蔓,拖沓冗长。考生可以将那些非关键性语句逐条删除、精简,而保留原作文材料中的主要成分或主要信息,或者作为论据,或者作为引子,运用到考场作文的写作中去。
但合理删减毕竟显得有点儿小儿科。对于大多数中等程度写作能力的考生来说,他们完全可以跳过“合理删减”这个初始阶段,对考场作文材料加以权衡,综合概括。概括的程度、侧重、褒贬或字数的多少,取决于中心命题的需要和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如命题材料一,考生就可以将原文字材料简要概括为:“张晓风所说的‘我在,是指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
而对于那些写作功底较好、思辨能力突出的考生来说,无论是合理删减,还是综合概括,毕竟都属于常规操作,不具备太多的挑战性。真正有难度的,是在中心命题的框架下,对考场作文命题材料进行多维阐释,也就是从原因、结果、影响等角度,对原文字材料进行阐明、陈述并解释。多维阐释属于化用作文材料的高级阶段,也最能体现出考生的文字能力和写作水平。
如2018年全国卷II卷作文试题(以下简称命题材料三):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命题材料三属于典型的开放性作文,存在着多重正确立意。考生在写作中,无论是从“现象与本质”、“少数与多数”等角度立意,还是以“坚持正确的意见”或“突破惯性思维”为论证中心,都需要回答“沃德为什么是正确的”这个关键性问题,也就是说,需要从原因的角度对命题材料进行深度阐释,示例如下:
至于综合分析,联系现实,侧重于从意义、影响的角度展开论证,更是化用作文材料时的上上之选,如命题材料三,示例如下:
我们有必要学习沃德这种善于突破惯性的逆向思维,对那些屡见不鲜的、看似已成定论的事物和现象,深入挖掘,反向推敲,多角度思考,既不盲目服从,也不人云亦云,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睿思和主张,致力于从那些被忽略的部分中获得灵感和创见。
总之,虽然说,考生对考场作文材料的化用,无论是在开头、结尾或中间各段体现作文命题材料,还是依据作文命题材料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或者依据作文命题材料充当论据、参与论证,乃至于对作文命题材料进行合理删减、综合概括,从原因、结果、影响等角度多维阐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难逃某种考场作文投机的嫌疑,但既然是材料作文类型,受材料任务驱动,考生或多或少,总要涉及到对原文字材料的使用,绝大部分论点、论据和论证,都要在原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产生,这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差别只是在于审题立意的高下和考场构思、创作的水平。考生惟有慎重对待,反复操练,才有可能在紧扣原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写出一篇符合题意、观点明确、论证严谨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帅泽兵:《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式》,《基础教育课程》2016第2期。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编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