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搀”中父子情

2020-05-30 19:54:59吴中胜何婷
学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朱自清品味橘子

吴中胜 何婷

摘要:《背影》这篇经典散文,在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方面有许多地方值得品味。作为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学名篇,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大多集中在人物解读、表现手法解读、情感表达解读等方面,很少有人关注到在父亲买完橘子后,作者对父亲“搀”的行为细节以及所蕴含的情感。本文就“搀”字的运用进行解读,品味“搀”的情感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背影》教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背影》;搀;父子情

亲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歌颂的话题,朱自清用朴素简单的语言,把血浓于水的父子之情描写得生动细致。韩军老师认为《背影》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亲情,更是祖母、父亲、我、我的儿子四代人之间的感情。虽然祖母和我的儿子这两个人物只是一笔带过,但这两个人物也使得朱自清作为孙子、儿子、父亲这种多重身份得以最好的塑造,并且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搀”这个字出现在文中的第6段,也是整篇文章的重点部分,虽然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但很值得品味。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很多研究者都关注到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但很少有人关注到父亲买完橘子后的状态,以及作者对父亲的行为细节,没有对“搀”字运用的妙处进行品读。结合相应的背景并联系全文内容,这里的“搀”字很有深意,值得探讨。

一、比较“搀”和“扶”两字的细微差异

根据上下文语境,“搀”是个动词,表示人“搀扶”的动作。《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搀”的解释与语境义比较接近的是“扶”,解释为“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对“搀”的解释是“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那么,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要用“搀”而不是“扶”呢?“扶”和“搀”这两个动词有什么区别呢?

1.“搀”比“扶”动作更轻、更加小心翼翼

“搀”和“扶”最大的区别就是用力的程度,“搀”有“輕轻”的意思,而“扶”则没有。“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从当时的特定场景来看,时间有点紧迫,去搀扶父亲的这个动作应该是很快的,但是作者看到自己的父亲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的全过程,所以去搀扶父亲的动作就更加小心翼翼了,生怕肥胖而又步履蹒跚的父亲会跌倒受伤,也生怕父亲的劳动成果——橘子会散落在地上。从当时特定情境来看,车站的人应该很多,但作者和父亲所处的位置不算拥挤,作者是在远远地看着父亲离开,在父亲走了几步后,还回过头看着我,叫我赶紧进去。文中用“望”而不是用“看”,使得父亲和作者的人物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望”与“搀”的动作的发出者都是作者朱自清,所以两个动词共同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种复杂的情感。

2.“搀”比“扶”更有情感

“搀”的动作是轻的、小心翼翼的,其实这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在选文中,写的是父亲去为我买橘子的艰难过程,等他回来时,我赶紧去搀他。结合前文内容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知道,作者对父亲一直是不理解甚至嘲笑不满的态度,例如前文提到的“父亲要送我去”“向脚夫行小费时讲价”等。在看到父亲为我买橘子之后,作者的情感瞬间发生了变化。所以会去“搀”父亲,而不是去“扶”父亲。

二、品味“搀”细节描写的情感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情感。《背影》这篇散文叙述了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父亲送他到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经过。在作者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的背影。文章中,父亲、家庭背景、火车站、橘子等都是所记叙、描述的客体,作者是本文的主体。但父亲是活的客体,正因为有了这个活的客体的存在,才会使作者这个主体产生对客体的思想情感,所以我们可以把父亲认为是仅次于作者的第二主体。作者主体目睹了第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使得整个客体都有了情感。因此,要品味“搀”细节描写的情感,一定要从父亲与客体的角度来入手,从而揣摩作者富有情感的内心世界。“搀”字所蕴含的情感,有以下几点:

1.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感激之情

从“搀”字出现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朱自清用力轻,动作幅度小。“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作者对于父亲去买橘子的动作描写,这时的作者流泪了。可见,父亲的行为触碰了作者的泪点,“眼泪”是作者作为一个大男人看到此情此景的情感表达。

在火车站时,父亲坚持自己去买东西,也许是觉得自己的儿子还小,也许怕儿子不懂行情买东西被卖家欺负,也许担心儿子去买东西的路上不安全。所以在这一段中,有这样的描写“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作者很有呵护、体贴之心。此时的作者,也能感悟到父亲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此,这个“搀”字就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一份感激之情。

2.对父亲之前的不理解、嘲笑态度的愧疚之情

作者对于父亲曾有一种不理解、嘲笑、看不起的态度,经过了车站离别买橘子这件事情后,朱自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正如文章中说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搀”字细化了朱自清和父亲买完橘子回来的场景。因为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所以要去“搀”他;因为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的“聪明”,所以要去“搀”他。“搀”字不仅体现了父子俩互帮互助,相互依托之状,也说明父子多年的坚冰一下子融化开了。因此,这个“搀”字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一份愧疚之情。

3.晚辈对长辈的自责之情

课文《背影》是从作者回忆的角度来讲故事,但其主要意图是写父子亲情。很多学者都是通过“我的四次流泪”的分析来体现出浓浓的父子情。但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发现本文也蕴含了晚辈对长辈的自责之情。“其实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作者在文中是一个作为儿子身份的年轻人,父亲是长辈也是老者。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却是父亲送儿子去车站,也是父亲艰难地为儿子买橘子,而二十岁的作者就像小孩子一样在坐享成果。顿时感觉心中满满的自责与羞愧。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去搀他”。朱自清知道父亲买橘子是对自己的爱,而自己做出的“搀”就是对父亲的爱的最好的回应。因此,这个“搀”字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一份自责之情。

4.对家中光景惨淡的悲伤之情

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交代了家庭情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里没钱还欠债,原本富裕的家庭一下子破败了。在祖母去世时,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同时家中的二弟学习成绩优异,即将中学毕业,想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对二弟的愿望,父亲无论如何也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二弟心里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看到这种情况,作为家中一份子的作者不禁簌簌流泪。然而父亲却有着乐观的心态,说道:“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乐观是对家人的心理安慰,其实他也很悲伤,只是将悲伤掩藏起来,害怕自己的悲伤会影响家里的其他人。然而作为儿子的作者,面对破败的家境以及乐观的父亲,心中更是悲伤不已。文章最后一段写到,“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面对年迈的父母以及惨淡的家境,二十岁的作者却还在念书,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不仅自己不能独立,还一直靠家里的经济支援。在这种家道中落的情况下,悲伤的父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却要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乐观与坚强。只有在这时,作者才真正感到家境的凄凉。看到父亲在车站艰难买橘子的过程,又想起家中所有的一切,他又一次悲伤流泪,而这种悲伤的情感全部蕴含在“赶紧搀”父亲的动作中。因此,这个“搀”字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光景惨淡的一份悲伤之情。

三、品味“搀”细节描写的作用

朱自清说:“文字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散文中的细节是富有情感的,是通过描写呈现出来的,《背影》中“搀”这个动作描写除了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外,还有其他妙用。

1.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搀”字使我們感觉到作者用力轻、动作幅度小,生怕抱着橘子的父亲会摔倒。这个动作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孝顺、尊敬长者,懂得感恩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的斯文有礼。“搀”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作者,对象是父亲,除了表现作者的性格特征外,背后也隐藏着父亲的性格特征。试想,作者为什么要去“搀”父亲呢?而且搀的前面用了“赶紧”这个副词进行修饰。可见此时的父亲在作者心目中有了一种新的形象:他是一位细心体贴、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严慈并济的父亲。作者抓住“搀”字进行集中描绘,不仅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还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搀”字不仅细化了作者与父亲的场景,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我搀父亲时,我的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所以在分别时,我是“望”着父亲走出去的。或许在“搀”的动作中,父亲也感知到了儿子的内心情感,便回头叫我进去。这个“望”字是对当时场景的一种定格,一直到我看不见父亲,而此时的眼泪就是定格画面里的唯一涌动的东西。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社会背景、父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所以字里行间总能流露出真挚动人的情感。

3.揭示文章主题

散文又被称作情文。散文作者在抒情述志、描摹世态人情时,既不像小说那样以刻划人物见长,也不像戏剧那样以矛盾冲突取胜,而是以情纬文。有了上文对“搀”字动作细节的情感解读,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两个作用的分析,我们知道,“搀”字也有揭示文章主题的功能。《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它通过对回家奔丧、火车站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搀”的动作发生于火车站分别时,父亲艰难买橘子回来的场景中,“搀”的动作细节与文章主题相呼应,升华了文章主题。

四、品味“搀”的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强调针对文学作品,学生应具备初步鉴赏语言运用的能力,在理解重要词句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背影》作为初中学段经典散文,应聚焦文学作品的字词世界,品味“搀”的表现艺术。《背影》第6段除了理解其故事内容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走进细节描写,进行文本解读,品味炼字炼句,领略散文的魅力。品味“搀”的运用特点及情感表达应作为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搀”的语境义探析入手,结合上下文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加以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进行品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散文的文本深处,领略作品语言表达的魅力,从而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教学点的选择

教学点也称关键词,即教学内容的要点,也就是核心的教学内容。《背影》一文除了“搀”字可作为教学点外,还有很多地方也可以是课文的教学点。教学点的选择,一要符合原文本意,符合教材编写思路。《背影》是作者表达父子之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亲情这个主题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二要做好备课工作,做好教学设计,找准教学目标,把握好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学习本课的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性特点,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化。三要掌握教学点的选择技巧。

3.重视教学反思

《背影》是一篇教读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展开调查研究,查阅朱自清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把握其写作风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勤于积累,以便日后在《背影》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其次,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对《背影》一文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学习与理解,并且给予充分的想象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意见,找准教学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吴中胜系赣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何婷系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李平]

猜你喜欢
朱自清品味橘子
品味“莓”好
幼儿100(2024年13期)2024-04-24 08:37:08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6:22
橘子沉浮记
幼儿100(2020年32期)2020-12-02 06:15:36
漂浮的橘子
幼儿画刊(2020年5期)2020-07-24 08:41:58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橘子的自述
分橘子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幸福(2016年6期)2016-12-01 0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