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杜甫的《登高》

2020-05-30 18:49陈文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登高杜甫文本

摘要:诗歌之美,在于韵律之美,在于语言之美,在于字句之美,在于情感之美。在线上教学中,大胆尝试回归文本,体会杜甫《登高》中“一字一顿,一字一血泪”伤己又悲国,壮志难酬又忧国忧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而感知已在衰败的大唐及杜甫凋零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杜甫;《登高》;文本;情境;凋零

一、回归文本,诵读涵泳

诗歌的音乐美是首要的,诗所以能感动人心,首在韵律。在线上教学杜甫《登高》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读韵律、读标题、读字句方面,着重体会该诗情感节奏的起伏变化,从高亢到悲伤,由空阔到逼仄,感受其跌宕起伏的情感之流。

读韵律。“欲得佳诗,先选好韵”强调韵脚具备的表情达意的作用,《登高》韵脚用平声“灰”韵,韵脚字分别为哀、回、来、台、杯,适宜于表达抑郁低回的情感。在线上教学的反复诵读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随机自读,首先要求学生读出杜甫沉郁的情愫。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里一再进行吟咏,读出平仄韵律。教师明确:首联上句的格律本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而“风急天高猿啸哀”则为平仄平平平仄平。第一字“风”仄声换成平声,使“急”字单个仄声陡降。“猿啸”处本应是二仄聲,为了使“天高”与猿声相连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一个平声字“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首句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使声情跌宕激越,先声夺人。首联无须对仗而用了对仗,且上下句句中自对,又几乎看不出对仗的痕迹。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皆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合律而看不出声律的束缚,不愧为“古今七律之冠”。通过仔细诵读,玩味,让学生整体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进而深层理解诗句。

读标题。回过头来再读标题“登高”,要求在直播课上提取其中的信息,诗人杜甫这时候以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暮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的情怀,作为一个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的老人在秋天的重阳节里独自登高,体味题目背后的故事。因为身份、经历、时代的不同,对比曹操的“登高必赋”的《观沧海》及王维思乡浓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感有了质的不同。所以,读一首诗歌的题目非常有必要。中间在线上多次启发学生从题目中摄取必要的信息,学生结合背景了解到杜甫重阳节独自登高的目的,得到信息点:重阳节登高祈福,孤独落寞,感伤忧虑,“自古逢秋悲寂寥”等等,都可以称得上对标题有了一些深层次的理解。

读字句,感受一字一顿,一字一血泪。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的罗大经指出该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学生可以解读出六条,其中的两条可以作为补充,以期加深对颈联的理解。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尝试一种新的解读途径,句子加主语朗读,即“我艰难——我苦恨——我繁霜鬓,我潦倒——我新停——我浊酒杯。”读中启发学生对于杜甫其人形象的理解,从中读到了()又()的杜甫?学生的回答:“伤己又悲国、壮志难酬又忧国忧民、忠君恋阙又仁民爱物、奉儒守素又悲己爱国”等等。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杜甫的内心世界在凋零。回顾盛唐诗人追求的境界的浑融,中唐诗人又偏爱有意识的字锤句炼,而杜甫作为一位处在盛唐到中唐衔接转变的伟大诗人,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他拥有着巨大的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看到生民疾苦,关心国家安危,在自己颠沛辛酸的生活里,位卑未敢忘忧国。而接近暮年之时,因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而十分凄凉,时代却总不眷顾这位忧心的老人,让他饱受身心的摧残,情不能自已,在此时此刻展示着自己无比痛楚的内心世界。

二、寻言观象,探类思维

“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我们教学古诗词中不断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寻言观象,抓住字句,从而调动联想形成探索性的探类思维,触类旁通,唤醒相关的文学记忆,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的经典诗词承载着横亘古今的魅力,需要我们字句的理解和文辞的赏析,然而更有感染力的还是诗词的情感。我深刻感知到:让古诗词传承千年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在与诗人对话中仍然有着孜孜不倦的探求与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情感表达层面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人生态度、道德意识、价值取向、人文情怀等,学生可以联类感知。如“天高”,高天之下显得人的渺小,孤单,又联想到“危楼高百尺”“高处不胜寒”等诗句词句,与学生娓娓道来中表现出所处环境的孤独、凄凉。又如,对首联“风急”的理解,不妨置身诗境之中还原当时的场景:在深秋时节,一位瘦骨嶙峋、疾病缠身、孤独的老人被迎面而来的凌厉的烈风吹得浑身寒冷,无法抗拒的凉意袭上心头。知识迁移到《荆轲刺秦王》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灌注在对风的体验和对水的感受上,全诗情感随之喷涌而出。颈联“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独”字让人联想到“独怆然而涕下”“独立寒秋”“落花人独立”等,学生可以穿越古今,体会诗国千载的情趣和意味。

三、构造情境,体验共鸣

《登高》中的每一联都可以形象地还原一个情境。首联:在萧瑟的疾风之中,诗人耳畔传来阵阵猿猴凄绝的鸣叫声,清渚白沙之上,远处孤独的鸟儿在风中飞舞盘旋。颔联:千山中的落叶萧萧声传来,无尽的长江滚滚奔流,境界空旷辽远,一派苍茫。颈联:诗人距离故乡万里之遥,常年奔波异处、作客他乡,如今晚年多灾多病,今又独自登临高台。尾联:不想如今叹老多病,国难家愁,孤独寂寞集于一时,遗憾“我”两鬓白发,穷愁潦倒心意冷,却因病戒酒不举杯。

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我了解到解读、还原情境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就是在诗词与现代文之间进行转换,而这种转换并非是文言翻译,而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融入读者生命的诗词意蕴的创生。文字的研读出发于文本,止于文本,最后情感层次的落脚点是:诗人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这节课的尾声中,尝试配合学生展开想象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共鸣,甚至让学生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如,颈联和尾联透露出诗人自己的遭遇和境况:身逢战乱、时值深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诗人因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而忧心忡忡。学生会体验一千两百多年前重阳节的杜甫俨然已经是:伤己又悲国、壮志难酬又忧国忧民。杜甫的宇宙在哀叹,他眼中曾经的盛世大唐已然在不断地凋零衰败,当年的盛唐气象也在众人的叹息声中荡然无存。

(作者:陈文,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登高杜甫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杜甫改诗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杜甫与五柳鱼
《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杜甫的维稳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